奴隸出身的斯巴達克斯曾是一位勇敢的角鬥士。
當時在卡普亞有一個專門訓練角鬥人才的學校。受訓的都是奴隸或死刑犯,他們被迫在角鬥場與野獸格鬥或與同伴殘殺。斯巴達克斯就在這所學校過著這種非人的生活。公元前73年,他在學校密謀暴動事泄,就偕同七十多名角鬥士逃亡維蘇威火山。逃亡奴隸紛紛來歸,起義隊伍迅速擴大,起義軍極盛時曾發展到十二萬人以上,屢次擊敗羅馬軍,活動範圍幾乎遍及意大利南部。公元前72年,羅馬執政官親自率兵鎮壓。此時,起義隊伍內部發生分裂,以克裏克蘇斯為首的一支隊伍單獨行動,結果被羅馬軍隊消滅。斯巴達克斯則率軍北上,屢屢獲勝,但是他並沒有按照原計劃翻越阿爾卑斯山,而是率領十二萬義軍再次南下,進抵意大利半島南端,計劃借助海盜船隻渡海到西西裏,因受海盜欺騙沒有成功。公元前71年,奉命鎮壓起義的克拉蘇·迪弗斯在布魯提烏姆挖掘了橫過整個地峽的壕溝,加以圍困。起義軍突破封鎖線,向布魯提伊進發,結果受阻,被迫折回迎戰克拉蘇。同年,在阿普利亞決戰中,克拉蘇得到從西班牙伊比利亞半島歸來的龐培的增援。起義軍遭受重創,斯巴達克斯眼看大勢已去,勝利無望,就勇敢地衝入克拉蘇的敵陣中心去,殺死兩個敵軍隊長後被打落馬下。由於負傷過重,爬不起來,他就跪著繼續揮刀殺敵,最後他幾乎被剁成肉醬。他的手下也大部分一起赴難。有些逃脫到山林裏,就終生住在那裏,以打獵為生。有六千人被俘後都遭受了極刑,屍體被懸掛了好幾個月,借以殺雞給猴看。
這次起義雖然早已過去兩千餘年,但是其中的一些問題還是給後人留下很多思索。尤其是斯巴達克斯曾經製訂了北上計劃,就在起義軍曆經二十多天的激戰,終於抵達阿爾卑斯山腳下的穆提那城之際,他卻突然放棄原來的計劃,下令全軍掉頭南下。為此,學者們做出了各種各樣的解釋。有的學者認為,斯巴達克斯之所以改變北上出境的計劃,主要是由於當初他製訂這一計劃時,深深地認識到敵強我弱,自己的幾萬將士很難與強大的、訓練有素的羅馬官軍相拚,於是決定向羅馬統治力量薄弱的北部地區進軍,爭取翻過阿爾卑斯山回到故土。但是在北上的過程中,起義軍數次擊退羅馬官軍的圍追堵截,取得了輝煌的戰果,他們覺得自己的實力已經今非昔比,不妨在意大利與羅馬軍隊繼續搏擊,於是打消了出境的念頭,要求改變計劃,直接進攻羅馬。斯巴達克斯無法控製起義軍已被勝利衝昏了的頭腦,隻好投眾人所好。有的學者認為,斯巴達克斯改變北上出境的計劃,主要是由阿爾卑斯山的自然條件決定的。阿爾卑斯山是歐洲最高的山峰,平均海拔三千米左右。許多山峰終年積雪,山上氣候變幻莫測,要想翻越此山,勢必會付出巨大代價。而十二萬將士到達山下時,全是單衣,加以給養不足,更加劇了翻山的難度,最後起義軍隻好知難而退。有的學者認為,斯巴達克斯之所以改變原來的計劃,主要是由於安於穩定的小農經濟的意大利北部農民不願冒支持起義軍的風險,雖然他們在感情上可能對起義軍抱著很強的同情心。沒有北部農民的物質援助,斯巴達克斯起義軍是很難翻山出境的。有的學者認為,斯巴達克斯之所以臨時改變計劃,是因為起義軍不忍心丟下仍遭受羅馬奴隸主奴役的奴隸兄弟。為了解放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夥伴,他們再度回師南下。還有的學者認為,斯巴達克斯之所以放棄北上出境計劃,想必不是一時頭腦發熱,也未必是一種簡單因素作用的結果。
究竟是哪種原因使斯巴達克斯改變了北上出境的計劃,這還有賴於史料的進一步發現。不過,無可否認的是,斯巴達克斯領導的奴隸起義雖然最終歸於失敗,但它沉重打擊了羅馬奴隸主階級的統治,加速了共和國的滅亡。斯巴達克斯及起義者的形象,也因此成為後世文學藝術作品歌頌的題材。
亞曆山大的“嫉妒心”之謎
公元1375年,位於地中海邊的埃及亞曆山大城發生了一場大地震,地震中的一聲轟響使亞曆山大城的標誌性建築,被譽為“世界第七大奇跡”的燈塔毀於一旦。此燈塔高二百丈,上下可容納二萬人。塔內有房三百間,塔頂有一巨大的火盆,塔後麵放置一麵被磨光了的花崗石反光鏡,五十公裏以外的海船都可以看到它的火光。此燈塔建於公元前280年,其建造者就是橫跨歐、亞、非三洲的馬其頓帝國國王亞曆山大大帝。
亞曆山大出生於公元前356年,馬其頓原是希臘北部一個野蠻、落後的部落小國。經過亞曆山大的父親腓力二世的治理,這個民族逐漸強大起來。少年時的亞曆山大受過良好的希臘化教育,是希臘著名學者亞裏士多德的得意門生,他特別崇拜《荷馬史詩》中的希臘英雄阿喀琉斯,並努力模仿他。少年時代,他就養成了倔強的性格,好大喜功,有很強的嫉妒心。他甚至會嫉妒父親在戰場上取得的勝利,惟恐父親搶先得到了一切成就,使自己沒有建立偉業,留名天下的機會。從十六歲開始,亞曆山大就追隨父親南征北戰,顯示出他傑出的軍事天才。公元前338年,腓力二世與希臘反馬其頓聯軍在喀羅尼亞進行決戰。腓力二世指揮馬其頓軍隊的右翼,亞曆山大指揮左翼。希臘聯軍打得十分頑強,無數盾牌形成了堅固的壁壘,使亞曆山大的重裝騎兵束手無策。亞曆山大遂改變了戰術,令重裝騎兵占領前方小山,投標手將浸滿油脂的麻繩綁在標上,點燃後刺向對方盾牌。刹那間,盾牌牆成了一片火海;亞曆山大的重裝騎兵乘虛而入,一舉獲勝。戰後,馬其頓取得了希臘霸主的地位。
就在腓力二世雄心勃勃地要征服波斯帝國時,卻被他的部下刺殺身亡。二十歲的亞曆山大於公元前336年繼承了馬其頓王國的最高統治地位。亞曆山大繼位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率軍出征波斯,完成父親未酬的遺願。亞曆山大的遠征軍由三萬五千名步騎兵和一百六十艘戰艦組成,公元前334年,亞曆山大的鐵騎踏上了小亞細亞,同波斯軍隊交鋒。據說,出征前,亞曆山大把他所有的地產收入、奴隸和畜群分贈予將士,有人問他,留給自己什麼,他豪邁地回答:“希望!”充滿必勝的信心。同亞曆山大相反,波斯的大流士三世卻是一個意誌薄弱,優柔寡斷,庸碌無能的統帥。雙方在長達一年的廝殺中,波斯軍隊敗退。大流士三世的母親、妻子和兩個女兒都成了亞曆山大的俘虜。
亞曆山大抓住戰機乘勝前進,直撲波斯重鎮特羅斯城。具有戰略眼光的亞曆山大知道,要想擊敗波斯帝國就必須消滅波斯艦隊,要消滅波斯艦隊,就勢必先攻克特羅斯城,一旦拿下特羅斯城,艦隊後路已絕,便成甕中之鱉,無力交戰,消滅波斯也指日可待。波斯帝國也深知特羅斯城的重要性,所以當亞曆山大的大軍展開攻勢時,遇到了波斯軍隊的頑強抵抗。亞曆山大見陸上進攻不奏效,又改為海上進攻,最後又分別從陸地和海上一齊猛攻,這種雙管齊下的戰鬥持續了七個月之久,特羅斯城仍巋然不動。亞曆山大以他敏銳的軍事才能,終於悟出了破敵的要領。他命令將士在海上修築起長長的突堤,直逼特羅斯城下,然後在突堤上安裝木梯等攻城器具。特羅斯城終於在強大的攻勢中失陷了。這顯然是把古代土木工程學的技術應用到攻克城堡中的天才的軍事傑作,以後成為羅馬時代攻城克堅的軍事教科書,羅馬帝國也正是如此得益於亞曆山大的軍事戰略思想和靈活多變的戰術,才在世界格局的爭鬥中迅速崛起的。
攻克特羅斯城期間,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曾派使節以割地、賠款、聯姻為條件提議媾和,卻被亞曆山大輕蔑地拒絕了。他在給大流士的複信中傲慢地稱自己為“全亞洲的統治者”,自信能夠取得波斯帝國全部領土。不久,亞曆山大登上埃及的領土,由於埃及祭司的支持,未動幹戈便得到埃及。亞曆山大利用在埃及過冬的時間,建造了舉世聞名的亞曆山大城和亞曆山大燈塔。這座城市直到今天仍繁榮不衰,成為地中海第一大商港。
公元前331年春,亞曆山大從埃及回師東進,穿過敘利亞向美索不達米亞進軍,在商加米拉平原同卷土重來的波斯軍隊主力進行了決定性的會戰。在這次會戰中,具有軍事天賦的亞曆山大又為世界古代軍事教科書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亞曆山大對“馬其頓方陣”進行了改革和創新,即在方陣兩翼配備騎兵,用方陣吸引敵人,騎兵兩翼進攻,步兵和騎兵配合,殺傷力極強。因此,當大流士三世的戰車滾滾而來時,方陣立即散開,退到兩翼,為戰車讓開了一條通道,然後用配備了石弩、礬雷石器的步兵“炮擊”戰車,粉碎了戰車的進攻。隨之亞曆山大親率右翼精銳騎兵,猛攻波斯軍左翼,全軍士氣高昂,銳不可擋,波斯軍全線崩潰。這次戰役使波斯殘餘勢力遭到了致命的重創,再也沒有反撲的力量了。亞曆山大長驅直入,深入波斯腹地。他進行了驚人的擄掠,洗劫了巴比倫、蘇薩和波斯波利斯王宮,奪得了無數金銀財寶。追蹤大流士到中亞,大流士被殺。波斯帝國滅亡後,亞曆山大自封為“亞西亞之王”,並開始了他更艱難更輝煌的道路,龐大的鐵騎經過亞利安拉、多蘭齊加拉,越過峻秀高聳的庫什山脈,進入伊朗北部,直達錫爾河。大軍在錫爾河休整過程中,與當地人一起修建了“最盡頭的亞曆山大港”。之後,亞曆山大率軍企圖繼續東征印度,直達太平洋,但在全軍將士的堅決抵製下,不得不下令返回故都蘇薩城。
亞曆山大經過大規模的軍事遠征,在遼闊的土地上建立起一個前所未有的龐大帝國。它的版圖西起希臘、馬其頓,東到印度河流域,南臨尼羅河第一瀑布,北至藥殺水,首都設在巴比倫。躊躇滿誌的亞曆山大仍繼續想擴大帝國的版圖。他下令修築運河網,同時乘船繞阿拉伯半島航行進行考察。正在他向自己的宏大目標邁進時,卻突然於公元前323年,患惡性瘧疾而猝然死亡。英雄一世,死時年僅三十三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