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太基名將漢尼拔為何兵敗羅馬
在很多著名的文藝作品中,猶太人似乎成了精明商人的形象代表。可要是在三千年前,最精明和最成功的商人一定是腓尼基人莫屬。腓尼基是地中海東海岸古國,約相當於今黎巴嫩和敘利亞沿海一帶。腓尼基人也是古代世界最著名的航海家,他們駕駛著狹長的船隻駛遍地中海的每個角落,他們的商人在地中海沿岸的每個港口做生意。迦太基是腓尼基人在北非的商業殖民地,大約在公元前9世紀建立,公元前3世紀左右,它是當時地中海西部的強國。羅馬人稱迦太基人為“布匿”,公元前264年至公元前146年羅馬和迦太基為爭奪地中海的霸權而爆發了三次大規模的戰爭,這場戰爭也被稱作“布匿戰爭”。“布匿戰爭”成就了迦太基名將漢尼拔的英名,他曾使羅馬人聞風喪膽,但這位善戰的名將最終仍未能挽救他的國家——迦太基,而是敗在了羅馬人的手下。他為何兵敗羅馬,也成為曆史上一個有爭議的問題。
漢尼拔大約生活在公元前247年到公元前183年,青年時代的漢尼拔就顯示出了卓越的軍事天才和指揮能力。他二十六歲時,被任命為迦太基軍隊的統帥。公元前219年,漢尼拔率領軍隊奪回了被羅馬占領的西班牙薩貢托城。第二次布匿戰爭爆發後,漢尼拔憑著超人的智慧,識破了羅馬人的戰略戰術,製定了在敵人境內作戰的方針。公元前218年4月,漢尼拔率領大軍,從陸路出征意大利。漢尼拔征服了沿途的各個部落,經過五個月艱苦的行軍作戰,抵達了歐洲著名的山脈阿爾卑斯山。漢尼拔決定悄然翻越阿爾卑斯山,給羅馬人以出其不意的打擊。可是阿爾卑斯山已進入封山期,山上白雪皚皚,道路崎嶇難行。經過近半個月的艱難跋涉,漢尼拔的軍隊終於穿越阿爾卑斯山。當漢尼拔的軍隊如天兵天將一樣突然出現時,羅馬軍隊被恐慌不安籠罩著,潰敗奔逃。漢尼拔乘勝追擊,於公元前216年,占領了“羅馬糧庫”坎尼城,雙方展開了決戰。羅馬軍隊的人數大大超過了漢尼拔的軍隊人數。漢尼拔布下半月形的陣勢,凸出的一麵向著敵人,半月形的中心前半部是較弱的步兵,後麵是步兵主力,騎兵布在陣勢的兩端。漢尼拔的戰術在戰鬥中發生奇效,重創了羅馬軍隊。坎尼戰役後,羅馬可謂已陷入絕境,漢尼拔幾乎就要實現其征服羅馬的夢想了。然而好景不長,不久羅馬人就扭轉了戰局,漢尼拔最終未能完成其征服羅馬的宿願。這是為什麼呢?對此學者各有各的說法,一時難以定論。
有人認為:漢尼拔之所以未能征服羅馬,這是由當時羅馬和迦太基兩國國內的形勢所決定的。當時的共和製的羅馬正處於蓬勃發展時期,盡管它是一個貴族共和國,平民和貴族之間雖然存在著矛盾,但在對迦太基作戰問題上,無論是統治階級內部,還是貴族和平民之間,意見是比較一致的,他們都希望通過加強在地中海的霸權地位,來獲得各自的利益。因此羅馬在對外擴張中具有強大的力量,它在布匿戰爭過程中雖屢遭失敗,但在每次失敗之後又可以迅速得到人力、物力的補充,直到最後取得勝利。相比之下的迦太基在許多方麵就不如羅馬。迦太基在征服北非土地之後,統治階級內部明顯分為兩派:一派代表大土地所有者的利益,主張維護和鞏固在非洲的利益;另一派為商業集團,主張繼續進行海外擴張,擴大在海外的利益。兩派的嚴重對立,直接影響和左右著迦太基的對外政策。漢尼拔代表著商業集團的利益,主要活動基地和據點是西班牙的新迦太基城,而在迦太基國內和政府內部,往往是大土地所有者占上風。所以漢尼拔轉戰意大利期間,始終沒有得到過迦太基政府的支援。
還有人認為,漢尼拔之所以兵敗羅馬,其原因主要是戰略上的致命錯誤造成的,那就是沒有適時地將打擊的重點放在攻占羅馬城上。當漢尼拔取得坎尼戰役的勝利後,羅馬軍的主力已不複存在,整個半島的大部地區已擺脫了羅馬的控製,羅馬城幾乎成了孤城,而漢尼拔的軍隊士兵士氣正旺。如果漢尼拔能抓住時機給予羅馬城一擊,攻占羅馬城的可能性極大。而漢尼拔卻錯過了這個良好的機會,使羅馬人保住了重建軍備的基地,而其他尚在堅持的羅馬城堡也有了精神寄托。漢尼拔在戰略上的錯誤是不可彌補的,因為類似坎尼戰役的這種良機在以後再也沒有出現過。可以說,羅馬人保住了一個羅馬城便贏得了整個戰爭,而避太基人忽視了一個羅馬城便輸掉了一場戰爭。這就是漢尼拔的悲劇所在。
還有一種看法認為:漢尼拔之所以失敗關鍵的一點在於他兵力太少和羅馬軍事指揮藝術的改進。漢尼拔每占領一個地方,就不得不留一部分兵力守衛,當他要攻打新要塞時,兵力就減少了,他的一部分軍隊就是這樣零敲碎打地消耗掉了。而羅馬人深知漢尼拔的軍事天才,他們避免與漢尼拔進行大規模的會戰,在確保取得境內戰場主動權的前提下,將兵力優勢轉移到沒有漢尼拔的地方去。正是依靠這個決策,此後羅馬軍隊入侵迦太基本土,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總之,迄今為止,關於漢尼拔為何兵敗羅馬,還沒有一種使人完全接受的觀點。公元前195年,漢尼拔離開了他的祖國迦太基,長期流亡西亞。公元前183年,他在小亞細亞的比提亞服毒自殺,結束了他與羅馬人苦鬥的一生。
無冕之王蘇拉突然引退之謎
權力對有些入來說,太具有誘惑力了。古往今來,有多少中外的統治者為了得到更多的、更高的權力,勾心鬥角,兵戎相見,甚至不惜以生命為代價。然而,古代羅馬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蘇拉在奪得最高權力以後又自願放棄。他的突然引退成為曆代學者感興趣的話題。
公元前138年,蘇拉出生於一個破落的貴族家庭,其祖輩曾做過羅馬執政官,後因觸犯羅馬法律關於不許私藏金銀器皿的條款,而受到羅馬元老院的嚴厲製裁。從此,家庭敗落,禍及子孫。到蘇拉時已是一貧如洗,甚至淪落到沒有存身之地的境地,隻好與一個被釋放的奴隸同住一屋。為了活命,蘇拉不得不去從事一向被人看不起的職業——去當演員和滑稽小醜。因為他的一張白皙的臉上總是有點點紅斑,好像“桑椹撒在了麵粉上”,使人一看就喜歡上了他所具有的滑稽相。加之,蘇拉刻意表演,感情投入,注意迎合觀眾,在羅馬娛樂界嶄露頭角,小有名氣。而經過這些複雜的經曆後,也使蘇拉對人生、對社會很有一番自己的見解,他既羨慕先輩的官場得意,家道昌盛,又不滿意自己無所作為的處境。他發誓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在努力地尋找著這種機會。在等待之中,這種機會終於來臨了,首先,有點積蓄的蘇拉出入於青樓間,結識了一位有錢的、比他大二十多歲的妓女,蘇拉用他的感情投資換來了這位妓女對他的信賴,妓女在臨死前,把她全部的家產都給了蘇拉,這些財富足以使蘇拉濟身於貴族行列。蘇拉在蒙騙妓女的同時,也恭順地取得了繼母的寵愛。繼母去世後,蘇拉又繼承了繼母的一大筆財產。就這樣,蘇拉徹底告別了貧窮,成為羅馬社會上有名的財主。從此,他放棄了一向被人瞧不起的職業,步入了政壇。有人認為蘇拉是站在兩個女人肩膀上站起來的。
公元前111年至公元前105年,羅馬屬國、位於東非的努比亞掀起了反抗羅馬的朱古達戰爭。由於羅馬小農破產,兵源已顯不足。加之軍隊腐化,戰鬥力大大削弱。至公元前107年,朱古達戰爭已進行到第七個年頭,羅馬仍無力取勝,戰爭難分難解。羅馬政府深為此事而感到頭疼,故派執政官馬略帶兵前去平叛。蘇拉隨馬略出征,蘇拉利用一個合適的機會,同朱古達的嶽父交上了朋友。朱古達與其嶽父有矛盾,蘇拉利用他們之間的矛盾,一舉生擒了朱古達,迅速結束了這場災難性的戰爭。蘇拉也因此被羅馬人當做民族英雄來崇拜。這一切,使蘇拉身價倍增。政治上有一定資本的蘇拉又認識了羅馬實權人物大祭司之女麥特拉,並娶她為妻,使他網絡了更多的羅馬上層勢力。蘇拉五十歲那年,東方的本都國王反叛,元老院決定出兵東方,但在軍隊統帥人選一事上,蘇拉與馬略競爭激烈。蘇拉借助麥特拉及貴族派的支持,終於當選為執政官,同時取得了軍事的統帥權。但當他一離開羅馬,馬略便控製了元老院,殺死了包括蘇拉女婿在內的許多蘇拉擁護者。蘇拉聞訊,便帶領少量部隊,匆匆趕回羅馬。馬略雖戰敗,但當蘇拉重去東方時,他又在羅馬推翻了蘇拉的勢力。蘇拉在匆忙之中結束了在東方的戰爭,率領四萬大軍回師羅馬,與馬略派開始了一年半的血戰。整個羅馬城血流成河,十餘萬人死於非命。最終,蘇拉奪回羅馬,馬略兵敗外逃。這次戰爭首開了羅馬人攻打羅馬城的先例,蘇拉也因此在羅馬曆史上留下了罵名。公元前82年11月.蘇拉徹底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率領軍隊長驅直入羅馬城,蘇拉由此被羅馬元老院授予無限期的獨裁官,集立法、行政、司法、經濟、軍事等大權於一身,成為一個無冕之王。以前,獨裁官一職是國家處於危難之時才選舉產生的,任期不得超過半年。而現在蘇拉變獨裁官為終身製,表明自己要永坐寶座。為了維護在羅馬的統治,蘇拉還實行恐怖政策,頒布《公敵宣言》,對馬略黨人大肆捕殺,弄得整個羅馬人人自危。蘇拉由此被人稱為“一半是獅子,一半是狐狸”。
然而,令人不可理解的是,蘇拉在取得終身獨裁官的第三年,突然宣布辭職,以一個普通公民的身份,隱居到一座海濱別墅。權力和財富,是蘇拉一生追求的目標,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不惜以道德的淪喪、國家的災難和人民的生命為代價。而正當他的權力如日中天時,卻莫名其妙地引退,其中的原因讓人琢磨不透。
據說,當蘇拉決定放棄權力時,他曾在廣場上發表過一次演說。在演說中,他提出,如果有人質問他引退的原因,他可以毫不保留地回答。當然,在場的人都懼怕他,沒有一個人敢出聲。後人對蘇拉的引退問題存在著截然不同的說法。有人認為,蘇拉在三年獨裁統治後還政於民是明智之舉;有人認為是蘇拉大幅度的改革無望而急流勇退;還有人認為是蘇拉在滿足權力欲望後厭倦戰爭、厭倦權九厭倦羅馬麵向往田園生活;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蘇拉得了嚴重的結腸潰瘍,腐爛的肌肉竟長出虱子來。隨著病情的加重,這些虱子爬得到處都是。蘇拉的這種病況讓他無法理政,隻能引退以度殘年。
公元前78年,蘇拉因腸出血而死去,對自己的墓誌銘,他是這樣口授的:“我乃快樂的蘇拉!我的生活曆程,曾經超過了我的朋友和我的仇敵!前者我嚐報之以善;後者我則待之以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