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中世紀政壇懸案全破譯 4
羅馬皇帝提比留為何甘為平民
古往今來,多少人對權力孜孜以求。有人成功了,穿金戴銀,成為千古風流人物;有人卻失敗了,甚至付出了毀身滅家的代價。不過,羅馬帝國皇帝提比留(前42~37)卻甘願過隱居生活達十一年之久,直到死在卡普裏島。
提比留是羅馬帝國的創建者屋大維的養子。他的父親是高級教士和地方行政長官,母親是美麗的利維姬·德魯西拉。提比留九歲喪父,開始生活在皇帝身邊。公元前27年20歲時,他曾經跟隨屋大維到高盧視察前哨陣地。二十二歲時,他初次指揮戰役,奪回幾十年前在安息丟掉的幾個羅馬軍團的旗幟,因而聲名大振。他要求全權指揮另外一次戰役,因此屋大維派他去平定亞得裏亞海東岸潘諾尼亞省的叛亂。他不僅以克敵製勝出名,而且以體恤士卒著稱,因而深孚眾望,得到人民的愛戴。公元前8年,他出任執政官,這是羅馬的最高職務之一。公元4年,他成為羅馬帝國的第二號人物,躊躇滿誌,大權在握。曾奉命統帥大軍,前去征討公元9年在日耳曼殲滅三個羅馬軍團的阿米尼烏斯,結果大獲全勝。公元14年,屋大維去世後,他繼承帝位。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公元27年他離開羅馬,前去視察意大利南部的若幹地區,中途折至卡普裏島,雖然隻想逗留一時,但是再也沒有返回羅馬。這也成為長期以來學界難以解開的謎團。
有人認為,提比留之所以離開羅馬,隱居他鄉,是因為看透了官場的你爭我奪,對權力已經沒有了任何興趣。自從喪父後,提比留就和弟弟德魯蘇斯與母親利維婭一起開始生活在皇帝屋大維的身邊。屋大維非常喜歡德魯蘇斯,把他領過來撫養,並且願意將財產和政權傳給他。不幸的是,德魯蘇斯夭折,使屋大維痛苦不已。於是屋大維又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兩個外孫蓋恩斯和盧西烏斯上。他對他們極其鍾愛,讓他們享受特別的教育,還不到法定年齡就讓他們擔任官職。提比留雖然有才能,受到屋大維的重視,但是並沒有得到他的鍾愛。為了達到成為帝國領導者的願望,提比留被迫與已經懷孕的太太離婚,娶了屋大維的女兒、蓋恩斯和盧西烏斯的母親朱莉婭為妻。他盡量去做個好丈夫,但是朱莉婭不肯放棄她的享樂主義,開始了婚外戀愛。提比留為了維護朱莉妮和他自己的名譽,沒有采取任何行動,忍無可忍地背負著妻子與別人私通的恥辱。即使這樣,屋大維還是準備將帝國交給自己的兩個外孫子,於是提比留失望地離開了羅馬,到羅得斯過上了離群索居的生活。屋大維勃然大怒,宣稱沒有他的允許,提比留不得返回羅馬。天不遂人願,屋大維鍾愛的兩個外孫蓋恩斯和盧西烏斯卻先後於公元2年和4年死亡,他變得孤立無援,又沒有繼承人,加以德意誌和高盧等地又發生反叛,他不得不召回提比留,收他為義子,共同攝政,並立即派他前去鎮壓叛亂。提比留不負眾望,經過五年的艱苦戰爭,終於平定了叛亂。但是當他即位成為羅馬帝國的元首時,已經是五十有五,成了一個大夢初醒的人,權力對於他已經輕若浮雲了,這是他能夠隱居在外達十一年之久的最根本的原因。
有人認為,提比留離開羅馬,隱居卡普裏島,是為了躲避他那位果敢的母親利維姬。利維婭是一個具有莊重之美的女人,個性堅強,但是特別體貼。屋大維的許多重要措施都預先與她研究,尊重她的意見如同尊重賢明的友人的意見一樣。換一句話,利維婭以另外一種方式操縱著國政。提比留即位後,利維婭認為是她的操縱為他清除了登極的道路,她還要讓他了解,叫他掌權隻是作為她的代表。在提比留當政的前幾年,官方文書均由利維婭和提比留共同簽署。但是她對與他平等共理國家感到不滿,希望比他地位高一等,要像惟一的統治者一樣總管一切。提比留長期容忍,直到屋大維死後十五年時,他才終於為自己另外建築了一座官殿,使他母親利維婭毫無異議地占有了屋大維所建的舊宮。與這樣的母親同在屋簷下,提比留感到心力俱疲,他要永遠地擺脫她,到那世外桃源享受一番。
也有人認為,提比留離開羅馬,隱居卡普裏島,是由於他為政殘暴,積怨太深。文獻記載,提比留冷酷無情,這種性格在少年時代就有所顯露。他的修辭學老師提奧多魯斯第一個對他這種性情有所洞察,在責罵他時,這位老師常稱他為“摻和著血的汙泥”。稱帝以後,這種性格變得更加明顯。一次,出殯的行列走過,一個小醜大聲地疾呼要死者轉告屋大維:他在遺囑中留給人民的財產還沒有支付。提比留聽了,讓人把小醜拖到麵前。吩咐手下給他應得的,並把他處死,讓他可以親自去告訴屋大維,說他全數收到了。他還做了許多別的殘酷無情的事情,表麵上是為了整肅和改良公共道德,實際上隻是為了滿足他的天性要求。有些人甚至用詩的形式痛斥了他當時的罪惡,並且預言了未來的前景:“從流放中回來的人當了皇帝,沒有不讓人民流血的。”當老百姓聽到提比留的死訊時,他們興高采烈,有的人奔走歡呼:“把提比留丟進台伯河!”還有的人則向低母神和冥界神祗祈禱,讓提比留下地獄。更有一些人威脅要用鉤子對付提比留,把他鉤走曝屍。
除此之外,關於提比留隱居的原因尚有幾種。不過,撇開提比留出走的原因不談,他在羅馬帝國發展過程中還是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他的法令和政策基本上是穩健而富有遠見的。他不想進行大規模的新的征服,從來不毫無道理地調動各行省的的軍隊或者更換總督,並製止揮霍浪費國家財富的現象。他還加強了羅馬的海軍。從這個意義上講,有關提比留出走原因的種種推測就不值一提了。
羅馬城是尼祿燒的嗎?
公元64年7月18日,對繁榮的羅馬帝國來說是一個災難的日子。這天傍晚,在羅馬城內圓形競技場附近,突然發生了一場大火,並釀成了可怕的大火災。由於當時羅馬城正刮著大鳳,火借著風勢迅速蔓延。無情的大火整整燒了九天,全城十四個區僅保存下了四個,其中有三個區竟被燒成焦土,片瓦無存,其餘各區也隻剩下殘垣斷壁。無數的生命被大火吞噬,成千上萬的財產化為灰燼,宏偉壯麗的宮殿、神廟和公共建築物成為灰燼。誰是這場大火的縱火者呢?古今的學者們對此有不同的看法。
第一個被懷疑的竟是當時羅馬帝國的皇帝尼祿。尼祿是羅馬曆史上的一個臭名昭著的皇帝,他風流絕倫、弑父殺母、濫殺無辜的行為成為曆史學家多次提及的話題,而作為帝國的皇帝,他為什麼要燒掉羅馬城呢?這頗讓人們費解。但從大火發生時尼祿的表現,使他確實難以擺脫唆使縱火的嫌疑。傳說當有人在一般性談話中說道:“我死後,願大地一片火海”,尼祿曾打斷這個人的話說:“不,在我還活著的時候,我就會使大地變成一片火海。”他果然做到了。據羅馬的史學家分析,尼祿不喜歡羅馬城舊的建築和那些曲折狹窄的舊街道,他想用一把火燒掉這些舊建築,按照自己的意圖來建造羅馬城。而且尼祿還貪圖“金屋”附近的一些倉庫地盤,他曾命人先用攻城器械撞毀這些用石頭做成的倉庫,然後再付之一炬。據說當羅馬城變成一片火海時,尼祿坐視不救,竟怡然自得地登上瑪塞納斯塔樓,在七弦琴的伴奏下,一邊觀賞著火海的絢麗景象,一邊還情緒激昂地朗誦著有關特洛伊城毀滅的詩篇。並且在大火過後,尼祿乘機在廢墟上營造自己的“黃金之屋”。在這座“金屋”裏,不僅有宮廷建築中司空見慣的金堆石砌,而且有林苑、田園、水榭和浴場等。宮殿內外裝飾華貴、設備齊全。尼祿很滿意這座“金屋”,稱為“這才是人應住的地方”。此外,為了從這場火災中撈好處,尼祿還宣布由公家負責運走屍體和垃圾,借機搜羅豪富家的財產。羅馬的一些史學家還記載,幾位前任的執政官在他們自己的莊園上,曾發現尼祿的侍從拿著麻屑和火把,根本不敢捉拿他們,而當大火蔓延羅馬城時,更有人對那些拚命救火的人發出威脅,還有一些人公然到處投火把。而這些在大火中行為怪異的人,很有可能就是尼祿的親信。另外,尼祿在火災後對縱火嫌疑犯的處理,也使更多的人把懷疑的矛頭指向他。火災發生後,整個羅馬城人義憤填膺,尼祿為了平息民眾中的不滿情緒,曾下令逮捕縱火嫌疑犯。據羅馬史學家記載,這些人都是因為作惡多端而受到憎惡的一群被稱為基督徒的人。對這些所謂的“罪犯”,尼祿實行了最為殘忍的刑罰,他們有的人被蒙上獸皮,被一群凶殘的狗撕裂後吃掉;有的被釘在十字架上,渾身澆滿油,等到天黑時點火燃燒,以作燈火照明。據說這些“嫌疑犯”是第一批受迫害的基督徒。尼祿的殘忍暴行,非但不能使人信服,反而把更多的縱火疑點集中在了他一個人身上。
然而,是否是尼祿燒毀了羅馬城,曆來也有不同的看法。認為尼祿是縱火者的專家認為,殘忍的尼祿把欣賞大火中的羅馬,認為是他創造的一個偉大的藝術品。持否定觀點的專家認為這和事實是不符的,因為自稱為藝術家的尼祿不應在滿月的日子裏(7月18日)欣賞大火,因為在明亮的月光下,他的“藝術作品”肯定達不到最佳的效果。羅馬城的火災隻能是一個偶發事件,不能因為尼祿是一個品行很差的皇帝,就認為他有縱火羅馬的動機。
然而,羅馬城的火災到底因何而起,是天災還是人禍?仍然是個懸案,也許它將成為一個永遠解不開的謎。
尼祿為何要殺死父母
公元37年,在羅馬行省高盧的首府——魯恩的總督府裏,傳來一個喜人的消息:總督德魯素斯的“傻兒子”克勞狄喜得貴子,這就是羅馬曆史上有名的皇帝尼祿。此時的克勞狄已四十七歲,喜悅的心情可想而知,母親阿格麗品娜野心勃勃,兒子的出生使她看到了飛黃騰達的希望。事隔四年,已經五十歲的克勞狄戲劇般地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四歲的兒子成為皇子,阿格麗品娜也成為皇後,伴隨著全家榮華富貴的同時,悲劇也開始在這個家庭中醞釀了。
首先是皇帝克勞狄的死亡。老年的克勞狄在體力和智力等方麵明顯減退,據說即使正在主持召開重要的會議,克勞狄也常常打瞌睡,人們稱他為“蠢王”。而隨著尼祿的漸漸成人,皇後阿格麗品娜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了兒子尼祿身上,為了讓尼祿能早日當上皇帝,阿格麗品娜以關心克勞狄身體健康為名,一方麵將其調離皇宮,請他到環境優雅的海上島嶼去療養。另一方麵,開始策劃擁立尼祿當皇帝。阿格麗品娜經常以照看克勞狄為理由,來到克勞狄療養的島嶼上,不許閑雜人員接近,就連皇帝的貼身侍衛也不準靠前。公元54年,在一個萬籟俱寂的夜晚,阿格麗品娜反複勸說克勞狄,服下了由她親自製作的“特效藥”,64歲的可憐的克勞狄幾乎一句“感激”的話也沒來得及對妻子說,就撒手歸天了。克勞狄的死因一直是曆史上的謎,當時十七歲的尼祿即使不是克勞狄之死的禍首,那至少也是一名同謀者,對此他並不掩飾。據說,克勞狄是吃了一種放有毒藥的蘑菇死的,後來尼祿總是對蘑菇讚不絕口,稱蘑菇為“神的食物”。尼祿在言論和行為上,對已故的克勞狄也進行了攻擊和辱罵,時而指責克勞狄愚不可及,時而揭露他殘酷無情。他蔑視克勞狄的許多赦令和法規,把它們說成是一個瘋子和庸人的作品。
謀殺克勞狄,讓自己的兒子尼祿繼承王位,是阿格麗品娜一生最得意的傑作,她以為從此以後羅馬就是自己的天下,她盡可以享受到權勢帶給她的快樂和滿足,但阿格麗品娜萬萬沒有想到,她交給兒子權利的同時,也把殘忍教給了他,而她自己最終也死在這種殘忍之下。阿格麗品娜企圖用自己的意誌來控製尼祿,她嚴格控製和監視尼祿的言行,甚至連他的婚姻她也要一手操辦,這一切都激起了尼祿對她的反感。起初,尼祿以假裝退位和隱居來威脅母親,並設法使人們對她產生憎恨。然後,尼祿下令剝奪了她全部的榮譽和權力,取消了她的士兵和衛隊,並把她趕出皇宮。就這樣,尼祿還不解恨,絞盡腦汁來折磨母親,他指使人向官方告阿格麗品娜的狀,在阿格麗品娜退居鄉裏時,他又差人由陸路和海路經過她家門口,對她進行辱罵和嘲笑。阿格麗品娜沒有想到自己的一切努力竟換來如此的待遇,她揚言要用暴力對付尼祿,尼祿最後終於決定要殺死母親。他曾三次企圖毒殺阿格麗品娜,但阿格麗品娜事先有所防備,都沒有達到目的。後來,他又在她的臥室裝上天花板,以便深夜用機器鬆動天花板,讓天花板砸死母親,但由於同謀者的泄露,計劃也破滅了。最後,尼祿假裝要與母親和解,他給母親寫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讓母親來羅馬皇宮。當阿格麗品娜乘著自己的快艇來到皇宮時,尼祿向母親表現出悔恨的心情,與母親談了很長時間。這中間,尼祿命人把母親的快艇毀壞,又在自己的一條大船上做了手腳。當母親要離開時,尼祿把自己的大船送給母親。阿格麗品娜在貼身奴隸阿格爾姆斯的護送下,踏上船返回居住地,船行半途時果然出了問題,多虧阿格麗品娜會遊泳,這才脫離了危險。自母親走後,尼祿一直都等待著成功的消息,不料等來了奴隸阿格爾姆斯帶來的母親還活著的報告。此時的尼祿已無計可施,於是命人將一把匕首偷偷地藏在阿格爾姆斯的身旁,然後下令把這個奴隸抓起來,說他是阿格麗品娜派來謀殺皇帝的刺客,並下令處死他的母親,同時向全國人宣稱,阿格麗品娜是因刺殺行動暴露而逃離皇宮的。據說,尼祿在母親死後還親眼看了母親的屍體,觸摸她的四肢,心情很複雜,用飲酒來宣泄自己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