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恐龍的奧秘(下)
剛果泰萊湖有活恐龍嗎
據傳聞,在剛果人跡罕至的泰萊湖地區,隱藏著一種巨大的怪獸,當地土著俾格米人稱其為“莫凱郎邦貝”。
目擊者描述,莫凱郎邦貝有4頭大象那麼大,長尾,蛇頭,背非常寬闊,露出水麵的部分有4米長,爪印90厘米長,爪距24米左右。
莫凱郎邦貝既非河馬,也非大象。它是一種吃植物的巨獸,一種紅褐色的兩棲動物。有人曾看到它在河岸上吃草和野果。它非常膽小,一有動靜,立即跳入水中藏匿起來。
泰萊湖地區,方圓上百千米盡是泥濘的沼澤,繁茂的草木遮天蓋地,河岸密布著蕨類植物,鳥獸繁多,毒蛇出沒,空氣又濕又熱。
這兒沒有道路,進入腹地極為困難。這裏見不到虎、獅、狼之類的猛獸;水牛、猩猩、猴子等動物不怕人。泰萊湖的自然環境極其原始,好像自中生代以來根本就沒有發生過什麼變化似的。
關於怪獸的說法,在這裏的俾格米人中已經流傳了數百年之久。法國傳教士博納旺蒂爾·普羅雅於1776年曾來剛果旅行,在遊記中他寫道,他見到過那怪獸又大又圓的足跡。如果是確實的話,泰萊湖的怪獸很可能是蜥腳類恐龍。
據報道,1981年和1982年,人稱“隱匿動物學家”的美國人麥卡爾及其合作者,曾兩度到泰萊湖考察,雖曆經千辛萬苦,結果終未能目睹怪獸的蹤影,也未找到能證明怪獸存在的任何物證,僅收集了一些傳說。
麥卡爾堅信這些傳說是真實可信的。他認為他之所以沒能看到莫凱郎邦貝,是因為他未能跨越大沼澤地帶。他指出,要想證明隱匿動物的存在,沒有一塊實實在在的骨頭或一塊皮膚,一切傳說和照片都毫無意義。
但又有報道說,美國黑人學者雷吉斯特茲曾帶領一支考察隊深入泰萊湖沼澤地,在那等候了6個星期之後,終於5次看見了這種怪獸,6次聽到了它的叫聲。他拍了照,錄了音,還找到了一些完整的恐龍骨骼。
這位學者稱,怪獸有3~4米長的脖子,頭小,背長約4~5米,整個身長估計有10~15米,皮膚灰色而有光澤,似乎有尾巴。他認為怪獸與恐龍的外形十分一致。
可是十多年過去了,這位學者並沒有拿出證據來以證明恐龍的存在。泰萊湖活恐龍的傳聞究竟是真是假,還是個不解之謎。
能使已滅絕的恐龍複活嗎
讓已滅絕的恐龍複活,可以說是千千萬萬人的願望。
恐龍蛋的化石已發現了不少,可惜已經石化,不可能用它孵化出恐龍來。傳聞說,前蘇聯人在西伯利亞北部一處冰層中發現了一顆冰凍的恐龍蛋,並被運到莫斯科去進行人工孵化,恐龍蛋先被慢慢解冰,然後放進一個孵化器內。幾天之後,專家們發現蛋內竟有微弱的心跳動。經過掃描檢驗,發現蛋內有鱷魚形狀的胚胎、據專家鑒別,可能是劍龍的胚胎……
其實,這是有人利用人們喜愛恐龍的心理,編造的聳人聽聞的故事。動動腦子想一想就會知道,怎麼會有冰凍的恐龍蛋呢?恐龍時代,西伯利亞是很溫暖的。地球兩極不結冰,西伯利亞是慢慢變冷的,而恐龍滅絕的時候,盡管氣候已變得比較惡劣,但與現在比,還是相當溫暖的。地球氣候真正變得寒冷是從第四紀冰期開始的,時間約在250萬年前。
除非恐龍是寒帶的動物,下蛋時遇到天氣的突然變化,蛋被冰凍起來留存到現在。可見製造這一荒誕故事的人,缺乏基本的恐龍常識。
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古生物學家波納爾提出了一個再現史前恐龍的奇妙主意。他認為,隻要能找到恐龍的基因——DNA分子(生物體遺傳的基本單位),然後把它移植到雌性鱷的受精卵細胞中,那麼恐龍就會從鱷魚的卵中孵化出來。
可是到哪裏去找恐龍的DNA分子呢?
波納爾設想,可以在中生代的琥珀中去找。琥珀是古代的樹脂變成的,裏麵常含有陷入其中的昆蟲。假若能找到黑蠅或小叮蚊就好了,因為說不定它們當年曾叮過某種恐龍,吸了一點恐龍的血。這樣就能從恐龍的血細胞中把DNA分離出來,用以複活恐龍。
據說不少人都擁有恐龍時代的琥珀。但要在裏麵找到恐龍的遺傳密碼DNA卻如大海撈針。就算DNA已經到手了,移植的技術難關也是一個很難跨越的障礙。
有趣的是,在轟動一時的美國科幻影片《侏羅紀公園》中,大導演斯皮爾伯格把波納爾的設想變成了現實,用他的方法複活出了幾百條恐龍。
影片講述:有一個腰纏萬貫的大富翁,出錢雇用了一批科學家進行了一次奇特的研究。他們用從恐龍的遺骨中提取的DNA分子培育出幾種恐龍,並將它們關養在哥斯達黎加一個小島上的侏羅紀公園裏……
影片以富翁的小孫女亞曆克西斯前往侏羅紀公園看望祖父時的種種遭遇為引線,展現了小女孩身陷“龍潭”,為恐龍所追逐的驚險、恐怖的場麵。
《侏羅紀公園》的故事圓了許多人讓恐龍複活的夢,所以它受到歡迎。可現實生活中,恐龍並沒有複活。
恐龍的基因片斷發現了嗎
一般所見到的恐龍蛋化石,它們的外殼和蛋腔都已經完全石化。1993年初河南鄭州一位收藏家所收集到的一枚化石卻十分特殊,這是從河南省西峽縣發掘出來的白堊紀晚期的恐龍蛋化石。它的外殼堅硬,扁圓形,直徑9厘米。這枚恐龍蛋化石,在一次意外中被摔成了兩半。收藏者從破碎處發現,在硬邦邦的外殼內,包裹著一種灰褐色絮狀的軟物質,而且略呈潮濕狀。經初步鑒定,恐龍蛋的“特異”絮狀物,主要是矽酸鹽黏土礦物(坡縷石)。恐龍蛋化石保存在地質博物館內。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的一位教授對這枚“特異”化石中的絮狀內含物進行了分析,發現裏麵竟含05%~1%的氨基酸!1995年3月15日,新華社北京披露了一條重要的消息:北京大學的一批科學家,利用近年來建立起來的分子生物技術及實驗設備,證實這枚“特異”的恐龍蛋化石中確實有DNA存在,並成功地獲得了6個恐龍基因片段。這是人類第一次從恐龍蛋化石中獲得恐龍的遺傳物質。
然而許多科學家對這一研究成果表示質疑:怎麼知道所提取的DNA一定就是恐龍的,而不是其他生物的?一些專家指出,蛋腔內的絮狀礦物是外界的矽酸鹽物質滲入蛋化石內形成的,而且在礦物質滲入之前,蛋早已變成化石,哪兒來的恐龍基因?此外,這枚蛋化石在測試之前,先是已經有了裂縫,後又被打破,因而不能排除絮狀物曾被其他生命物質汙染的可能性。
後來,中國科學院的科研人員對這種DNA重新進行了多次測序,發現其序列與現代蜥蜴類——壁虎的DNA序列的相似率非常高(達95%)。
看來,所謂恐龍的DNA原來另有其主。
也許讀者會問:基因是儲存、記載生物遺傳信息功能的單位,假若真的已從恐龍蛋化石中獲取到了恐龍的基因片段,能否在此基礎上再複製出活蹦亂跳的小恐龍呢?
科學家的回答是否定的。因為要複製出一條活的小恐龍,最起碼的條件是必須弄清楚恐龍有多少個基因,譬如說是幾千個還是幾萬個,目前這還是個未知數。現在,即使已獲取了少量的恐龍基因片段,但與整個恐龍基因相比,僅僅是“滄海之一粟”。
“第一恐龍”——新疆北鯢
新疆北鯢,具有2億多年的生活史,比恐龍年代還早,故被稱為“第一恐龍”。這種活著的恐龍家族在地球上被列入絕跡動物已有120多年時間了,然而還是被牧民無意中發現了。生物學女教授王秀玲用人工飼養、搶救了這珍奇的瀕危動物,這確實是等於在人工飼養恐龍一樣,意義十分重大。1997年《今晚報》曾報道過第一恐龍發現經過。標題是:尋找中國“第一恐龍”。報道說:1997年秋天,黨的十五大代表王秀玲從首都北京回到烏獸木齊,立即成了新疆人普遍關注的新聞人物。看外表,人們簡直難以相信,眼前這位普通女性竟是傳說中“有著世界級發現”、“把西方人驚得目瞪口呆”的人。在西部,她的經曆充滿了神秘和傳奇色彩。
發現“第一恐龍”的人
1989年的夏天,一位牧民翻動小溪裏的石頭,忽然從水裏躥出一條“怪物”,為尋找這種有四隻腳、頭像蛇頭的“魚”。之後,王秀玲在大山深處策馬狂奔……
中國西部阿拉套山的渾圓曲線,勾勒著下午5點鍾金黃色的光暈——羊群在綠茵茵的草地上啃著草,牧民敬永雄懶洋洋地在太陽下躺看,顯得十分孤寂。他想,光睡覺不行,太乏昧,得給自己找點事於。於是,他走到了附近的一條小溪邊,開始胡亂翻起水裏石頭消磨時間,忽然,“嘩”的一聲從石頭下麵猛地躥出一條“魚”。這位牧民眼疾手快,一下就把這“魚”緊緊抓往並提出水麵。他定睛一看,隻嚇得“媽呀”一聲驚叫,一下把它扔出好遠!
原來這種“魚”的頭像蛇頭一般,它不僅莫名其妙地長了四隻腳,還拖著一條細長的尾巴。敬永雄說他長這麼大,從沒見過這種怪物,甚至連聽都沒聽說過世界上還有這種“怪魚”。消息傳出,迅速在當地引起了轟動。
當新疆師範大學生物係學生王亞平回家鄉溫泉縣捷麥克度暑假時,恰好碰到這事。回到新疆師範大學,她就風風火火地找到講師王秀玲,侃這件趣事。王秀玲聽完大吃一驚:“天呐,這難道是北鯢!”她知遭,這種兩棲動物在地球上僅分布於中國阿拉套山一塊狹窄的區域裏,早被列入國際保護自然和自然資源聯盟紅皮書。據考證,新疆北鯢祖先比恐龍的曆史還長,所以有人稱它是“第一恐龍”。遺憾的是,自從1866年俄國動物學家凱塞爾在新疆最後一次發現它後,從此北鯢便在地球上神秘“消失”,一下就失蹤了120多年。為尋找這種奇珍無比的古老精靈,中國著名學者和動物學家王國英,謝誌強等,曾多次在阿拉套山一帶的伊犁、博東、塔城等地區,展開“梳頭式”大搜尋,但最終一無所獲。所以,不少西方學者認為,新疆北鯢和恐龍一樣,早已滅絕。中國不可能再有這種珍稀動物。
當晚王秀玲興奮得徹夜難眠,此刻,心情決不亞於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她索性起來收拾行裝,第二天天不亮就帶著600元錢,奔向中國和哈薩克斯坦交界的阿拉套山。
9月5日,地處新疆溫泉縣西部的捷麥克到了。她費了很大勁,終於找到了20世紀世上第一個見到“第一恐龍”的人——牧民敬永雄。王秀玲借了一匹馬,就立即和他一起策馬狂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