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占卜(一)
說英雄,孰是英雄等
相比漫長的人生,高考隻是一個新起點,一次新檢閱。伴之而來的是你的成長、成熟。那麼,這塊園地,將是你的預演——來吧,筆澆塊壘,舒胸中抱負,紙畫藍圖,展不凡才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對原稿不作修改,隻在可供推敲處加下劃線並提出建議(括號內的文字),供大家來觀摩、切磋,以便對文章更好地煉意、煉詞、煉句。 說英雄,孰是英雄 不逞無謂之能,不做無謂之事,堅其心,立其行,正其身,可謂英雄。 某日,一習武者因故將一孩童踢至重傷,後將其行言於網上,竟有人謂之“英雄”!可笑,說英雄,誰是英雄?孩童,知無邪,豈人性本惡?何以重傷之?況此無非意外耳,何以下重腳傷人? 雖是非皆有,難辨孰是孰非,踢人者言其乃忍無可忍,而孩童之鄰以旁觀者言之始末,雖未明言,亦表其意矣。況網絡,虛擬者,焉知此(人及其)鄰人之真偽?然此大有可類者也。 是非二字,非是即非,誠如善惡。世雖有爭辯對錯者,然若歸於一事,則是亦可為非,非亦能為是,此境況不同耳。夫英雄者,亦乃鼠輩耳。楚霸王,世人謂之英雄,然觀其烏江一役,能伸不能屈,非丈夫之類,敗無誌,終自刎,此非鼠輩之所為哉?夫鼠輩者,亦可成事:孟嚐之困於齊,非雞鳴狗盜二人難安然脫身,焉可成其千古之名?盡說英雄,誰是英雄?
一事之於人,往往有異,然大是大非之類,無論之於何樣境況,大是即是大是,絕難成非;大非亦然。段祺瑞者,北洋軍閥也,人所不齒(側目),然(當)其麵日本(臨日寇)之威逼利誘,概不與之同汙,守其節,孫文亦為之讚。蔣介石,亂國者也,然其雖逃之台灣,拒不(堅斥)台獨,此亦謂之大是也。上帝之與《聖經》,是也;之與無神論者,非也。是非之數,豈可定乎? 今觀網友之評,或曰武者對,或曰武者錯,此人之所見,不免有異,誠然。然竟有稱其“英雄”者,餘惑矣!此人何堪“英雄”二字?究其所為,難稱大是大非,是非亦不然,直意外耳。論是非,此行徑斷難稱是,介於非與是之間,然有冠之“英雄”之名者,餘難猜其意矣。故(古)人之與是非,易斷也;今之人於是非,難判也。想此乃錢鍾書之謂“社會進步”之成果也。錢謂“古為幼,今為長”,故幼之所為孩童嬉戲也,一眼洞穿;長者所為,思之果也,謀而後動,既謀故難猜其意,雖數觀之,亦旁觀者迷也。 “6”之於頭者,以其乃“6”也;之於尾者,以其乃“9”也,夫“6”與“9”。直顛之,其意全不同也。故是者之於人,其可將白描黑,亦可將黑漂白。人嘴兩張皮,吐之黑白,蓋難辨矣,故謂“人言可畏”矣。由此觀之,說英雄,誰可謂之英雄? 此武者之所為,直瑣事耳,日有發生,然觀其一踢之後(網上群言洶洶),又可得無盡思慮也。說英雄,誰是英雄?此餘之所慮也。 小孩的悲劇 一個人,在《春風沉醉的晚上》,形如《高老頭》一樣的《孤獨者》,徊徘在戴望舒的《雨巷》裏,偶爾駐足,抬頭看見老舍的《茶館》,悠然地走了進去。牆上掛著《巴黎聖母院》的掛像,一切都如王掌櫃當年在世一樣,所以一切都透露著如《蒙娜麗莎的微笑》般永恒。 泡一杯清淡的茶,看著茶葉下沉、上浮、打轉、漂浮..坐在曾經是多麼嘈雜的“茶館”裏,手捧劉墉先生的《冷眼看人生》,前言的話深深吸引了我:我為什麼要讓自己的孩子,在進入社會前,先打一劑預防針呢?是的,這一針可能很痛、可能發燒、可能使他有些退縮而畏懼。但是,橫在他眼前,充滿疫病的社會,卻是他不得不跨入的。這一針,正是為了使他能勇敢麵對未來,甚至去改造患染疫病的社會.. 是的,社會是北島詩中的“網”,由許許多多的線構成,每根線都為了織就一張質密的“網”,社會就是阿拉伯數字集,1、2、3、4、.9,每一個數字代表的意義不一樣,但卻都能折射出社會一角。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一代忠臣,精忠報國。曾也希望用滿腔熱忱來收複中原,曾也希望為國、為百姓獻一份棉(綿)薄之力。然而那個社會,那個奸臣當道的社會,是小人得誌的溫床。“莫須有”罪名扣在忠臣頭上,殺害的不僅僅是一名良將、忠臣,更扼殺了他的愛國心。
“莫須有”三個字折射了什麼?是嶽飛的冤枉,是秦檜的得意,還是那個病態的社會?
隻有曆史悠悠地告訴我們。 還記得魯迅筆下的那個自欺欺人善用精神勝利法的阿Q嗎,還記得那個用“人血饅頭”來治病的老栓嗎,你是否依然記得那個嘴裏經常念叨著“阿毛”的祥林嫂?當然你應該會記得那群提著脖子看殺烈士(革命者)的中國人吧!對,看客——那個社會特有的產物,而這些又折射了什麼?他們不僅僅隻是魯迅小說中的人物,把他們放入社會,放進那個年代,他們代表的意義是深刻而巨大的。 他們折射出了國人的愚昧無知,折射出了魯迅的那種痛心與無奈,還是真的折射出了那個“病態社會”?隻有後人娓娓為我們道來。 忠臣麵對汙濁而又不公的社會,隻能將一顆赤膽忠心付諸流水,懷著滿腔悲憤離開了;文人麵對病入脊髓的社會,隻能將自己手中的筆化為一把犀利的匕首,直刺入社會的心髒,希望換來國人的驚醒。 而如今,一個七八歲的小孩砸了一個年輕小夥子,那小夥子卻一腳把小孩子踢飛了,對於這件事,網友議論紛紛,竟有很多人讚成踢小孩者。這行為讓我們寒心。 這本隻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而把它放入社會,折射出來的是那個小孩的悲劇,是那個年輕小夥子的野蠻,還是我們現今社會的一些病態?隻有公正細細為我們分析。 一部《紅樓夢》折射出了封建大家庭的興衰;一部《金粉世家》折射出了富貴豪門的興旺與沒落..細微往往寓於大千世界,小事反映了一個社會。 呷一口茶,合上書本,站起身,環顧四周,再看一眼這曾經的茶館,我輕輕地走出茶館,正如我輕輕地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愁雲,卻擁有漫身的茶香和一縷美好的願望:願明天的社會充滿公平與和諧,折射出來的是絢爛人生! 別無選擇 在大漠裏,摩詰看到的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查良鏞看到的是桀驁有情有義的天地男兒,三毛看到的是大胡子的荷西、飛揚塵土的愛情和溫暖的家。 對於同一個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這一點無可厚非,東坡在《石鍾山記》中也“笑李渤之陋,歎酈元之簡”。但當事物剝落了原來的姹紫嫣紅,在歲月淘沙、洗盡鉛華後,我們應該承認有些事真的是非明辨。 猶太人,被認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但在二戰時期,卻受到了德國法西斯的迫害,現在,德國政府不忘當年的受害者,不否認這段曆史,德國總統(理)施羅德甚至給猶太人下跪,企求(祈請)原諒。聯想集團前CEO柳傳誌對此說,德國總統(理)跪下去,德國人民站起來。 有一場國際比賽,波爾與劉國正在前六局中打得難解難分,不分高低。到了決勝局,劉國正以12:13落後,如果再輸一分就將被淘汰。在這關鍵時刻,劉國正的一個回球出界,裁判判定波爾得分,但是波爾卻舉手示意劉國正打了一個擦邊球!結果劉國正取得了最後的勝利。賽後波爾在接受記者訪談的時候說:公正讓我別無選擇!
這是一場足以震撼世人的經典之戰!不僅是因為雙方選手的高超球藝,也不僅是劉國正在絕境中的堅忍(韌)不拔,更因為波爾那優雅手勢(背後誠實的心胸)。 對於波爾,奪取世界冠軍是他的夙願,卻屢屢失之交臂。這一次,他再次(是)如此地接近自己的夢想,隻要贏下那一分,就可順利晉級。而這個球是否擦邊或許可在0.01厘米之間,觀眾看不到,對手也看不太清楚,即便是裁判也可能錯判。但是,波爾卻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主動示意。波爾失分了,卻贏得了(但在)全場觀眾雷鳴般的掌聲(中,無疑他是他們心目中真正的冠軍!)。 徜徉在生命之河,我們一路眺望兩岸令人驚呼的風景,又不時回頭細數過往,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心情。小夥子踢出了他那一腳,也許很多人不能接受,但在此情此景,我相信,他踢出的時候,內心也很矛盾,但我更相信,他是別無選擇。正如波爾所說:有些事情,我們別無選擇。 “自己”和“別人” 人類社會與經濟就像雙胞胎,一起成長一起發展,相互映襯相互滲透。也就難怪近些年有人慨歎整個社會商業味濃了,功利性強了,人情味卻淡了。 回想一下,便有眾多事例從腦中蹦出來支持這一觀點。古代自不必說,那無止盡的戰爭不就是人類爭名奪利的工具嗎?那當代呢?公車上,陌生人會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吵架;鄰裏間,會因為芝麻綠豆的小事而大眼瞪小眼;家庭中,父母和兒女會僅僅因為說話的語調不夠謙和而發生爭執;朋友間,會因為解不開心中的疙瘩而絕交..太多了,太多了!多到讓人心裏發寒卻又隻能無奈地發出一聲歎息。 為什麼會這樣呢?“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難道就是答案嗎?我們無可否認,自私在每個人心裏都占有領地。我們也無須辯駁,人終究是淺薄的。正是因為人人都將“自己”看得太重,把以自己為中心的圓圈畫得太大,一旦兩個人走近,圓圈之間重複的麵積一大,矛盾自然就多了。吵架?因為他損害了我的利益;爭執?因為他輕視我的權威;拳腳相加?因為他妨礙了我的行動。人們總是以自己為中心,因為人總是自私而淺薄的。總是把“自己”和“別人”劃分得決絕的清楚。 人是高等動物,性格思想複雜多變。俗話說“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其實在每個人心裏都同時住著心魔和天使。心魔掌控著嫉妒、貪婪、自私、愚昧、卑鄙、背叛等所有人性醜陋的一麵;天使則引領著欣賞、知足、博愛、智慧、仁慈、忠誠等所有人性美好的一麵。心魔的魔杖一揮,世界在人的眼中便失去了陽光、溫暖和色彩斑斕;天使的聖棒一點,世界在人的眼中便充滿了溫馨、快樂和五彩繽紛。人的心靈便是他們的戰場,人的行動就是戰爭的結果。誰說世界總是黑暗的?誰說社會總是肮髒的?誰說人性總是醜陋的?隻有悲觀者才會把自己鎖在陰暗的小屋裏自怨自艾,因為樂觀者會跟隨心中的天使而幸福,更會將幸福鋪滿自己的圓圈範圍,傳遞給他人。
多一點謙讓,說一句對不起,帶一抹微笑,陌生人也會如朋友般親切;打一聲招呼,
同走一段路,扯一陣龍門陣,鄰居也會如親人般可親;多一點孝敬,少一些責備,多一點理解,父母子女間怎會有摩擦?多一些交流,少一點麵子,多一份珍惜,朋友間的友誼自然愈久愈濃。是愛,而不是自私,讓我們模糊“自己”和“別人”的界限,讓我們聯係在一起。即便是再微小的動作,再簡短的言語,隻要它代表愛,再厚實的心牆也會被它攻破。當人與人靈犀相通,何謂“自己”,何謂“別人”? 有個禪師曾說:“把自己當作別人,把別人當作自己,把自己當作自己,把別人當作別人。”當我們真正學會了將心比心,尊重他人時,我們的心靈才會被淨化,我們的靈魂才會得到升華。試想,當每個人的圓圈覆蓋著愛,愛與愛不斷重疊交融,演繹出新的世界時,哪還有矛盾爭執,哪還有你我之分,哪還有心魔與天使之爭呢? 也讓自己輸一次 處在當代社會發展的潮流中,站在理性的角度上,追求成功、渴望成功是我們生存的前提。正所謂“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隻有擁有強大的實力與充足的經驗,才能在充滿競爭的社會上立足。正因如此,人們的競爭意識不斷加強,不服輸的欲望(精神)得到肯定。但是在這理性的社會,我們是否也應該讓自己輸一次,得到心靈的慰藉? 趙國上卿藺相如,在“完璧歸趙”和“澠池會”兩個著名的故事中,充分地展現了自己的智勇。麵對秦王的虎狼之心、十萬之師,他正襟危坐,臨危不亂,毫無懼意。在國家利益麵前,他選擇爭取,用盡他所有才智與力量,隻為戰勝秦王為國爭利。最終他出色地完成了趙王(國)的使命,沒有讓秦王(國)得到一絲便宜。 然而是否在任何事情上藺相如都去爭取獲勝呢?當然不是,麵對廉頗的挑釁,在個人與國家利益之間,他選擇了“先國家”之利,“後個人”之威,他認輸了。這是他的明智之舉,“已而外出,望見廉頗而引車避匿”。古今中外名人無數,又有幾人能忍一時之氣而成就萬年美名呢?藺相如他讓自己輸一次而顧全了大局,同時他的“不計個人恩怨”,“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的高尚品質,也得到世人充分的肯定。 藺相如都可以讓自己輸一次,為什麼我們就不能呢?一句道歉,在我們的生命裏程中就真得(的)那麼重要,一句誠心的道歉的話,就可以得到別人的寬容,就可以化幹戈為玉帛,那麼,孩子的媽媽為什麼就不呢?如果對小夥子的憤怒主動寬容,說聲對不起,也許就是另一個結果。 藺相如寬容了廉頗的無理,所以才有“負荊請罪”、“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之說。我們可以想象,如果藺相如斤斤計較,凡事不認輸,那麼他在曆史上,終究也不過是個無名之卒,更不會永垂史冊,被稱為大智大勇。在放縱私欲,個人情感之際(在放縱私憤或心存大義之間),他明智地選擇退讓,選擇寬容。 倘若我們都能有藺相如的寬闊的胸襟,那麼那些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大動幹戈的鬧劇就不會天天上演了。 讓我們也讓自己輸一次吧,因為它會讓自己得到心靈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