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冬天(二)
惡搞西遊
“我欲成仙,快樂齊天,變幻出神話在風中流傳。天降我在天地之間,總有故事讓後人看!” 聽到這首歌的時候我正在廁所裏研究動量守恒和反衝運動,這有利於我在蹲下大便時以防被崩倒。後來這首歌把我的思路拉到一邊去了,以至於一個半小時後我才發現我還蹲在原地。這破電視!放多少遍了。我一邊咕噥一邊正提褲子,傑子在外麵叫我去看《西遊後傳》,這樣就忽然提起了我對《西遊記》的一些想法。 在我的印像中,很多大作家生前都是窮困潦倒的。為了寫書,連自己都難得能喂飽,辛苦大半輩子,寫的書不是沒有人看就是被政府禁止發行。等到出名了,人也死了,於是出版社就大量發行,賺足了錢——反正不用付稿費。還有一些後續者啊,就在他們的作品前後加幾個字變成《新。。。。。。》啊、《。。。。。。外傳》啊、《。。。。。。後傳》啊《。。。。。。續》啊,也趁機撈幾個稿費。後來有人稱之為食屍族,說這樣就像是吃著前人的屍體在活,不過人家死了也就不在乎了後人是否以他們的屍體為生了。這倒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某些人的生存問題。吳承恩老同誌就是趕上了那個前不挨村後不著店的時代。現在家家戶戶、黃發垂髫都曉得有個孫悟空,有本《西遊記》,卻有很多人不知道吳承恩。
至於真有西遊一事,不好說,其實這些東西本就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說的人多了也就有了。後來有大量曆史學家進行了許多考證,最終隻得出一個結論:小說來源於生活,高
於生活。這好像從側麵提示西遊是乎是存在的。不管西遊真的存在,反正它倒是成就了唐僧師徒的光輝形象,有些個追星族幹脆就稱他們為“佛4”,後來有人就借著這個名稱的諧音叫了個什麼“F4”,還為此火了一把。 說到追星,好像那些個追星族特愛知道那些明星的個人資料,什麼家庭背景啊、私生活啊,反正不少了。不過對於唐僧師徒的背景,這好像還是追星家族的一項空白。因為在西遊記一書中作者似乎並沒有清楚地寫出唐僧師徒的身世和家庭背景,隻說唐僧是一個在河裏撿到的孤兒、孫悟空是從石頭裏迸出來的、豬八戒以前為天蓬元帥,等等。這成了《西遊記》研究者們的一個迷團,我也是其中一個。後來我幾經周折,多方考證,勉強得到一些零散的資料,串起來後倒還能大抵描述西遊以前的事情。這說明我們的曆史學家的結論是有一定道理的。 擱下師父唐僧先不忙。先說說我們最關心的齊天大聖孫悟空。 這就要提到商周時代了。好像在那個時候人們普遍崇尚修仙煉道,那時仙界人界並沒有被劃上很清的界限,所以凡間經常有神仙飛來飛去,大家看了覺得這很時髦,也就紛紛學習和效仿。修仙煉道蔚然成風,流行一時。不過成仙得道哪有這麼容易?真正能修成神仙的極少極少,倒是神仙與凡人的曖昧風流事越來越多,以致凡間出現了許多半仙半人的混血兒,人們就稱他們為“仙人”,後來習慣了,幹脆就不分神仙和仙人了,把這兩個概念統一起來,“神仙”也就一同稱“仙人”了。 當時天界並沒有條文規定說神仙不能有兒女私情,所以天界一些風流瀟灑的神仙常常是“家中紅旗不倒,外麵彩旗飄飄”,風氣搞得越來越壞。玉帝發現這種情況後,就派了一個喚作東華上仙的神仙下凡間調查此事(後來證實這一開始就是個錯誤)。東華身居要職,長得又英俊瀟灑(特注:未婚)他本著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宗旨,一下凡就深入民間調查天界人員的外遇情況。 這本是好事,但卻也因此惹下了天大麻煩,因為他遇上了一位長得傾國傾城、貌無比的凡間女子(至於這個女子姓什名誰實在無從考證。這裏我們又要感歎了:紅顏禍水啊!),天下之事就是這麼捉弄我們,不管是人還是仙。俗話說:食色,性也。再得道的神仙也難逃情網,更不用說還是一個未婚的英俊神仙。 話也就不用多說,這些事我也說不清楚,反正我隻能說蒼天弄人,怎麼就讓他們遇上了呢?而根據電影中不變的情節,這樣的兩個人到了一起後總是要發生故事的,而且不是一般的故事。看,這不是:那個女子竟然也對這個東華一見鍾情。哇靠!這下不得了,了不得了。至於他們是如何開始的這不得而知,反正就曉得後來這一仙一人都像:久旱未曾逢甘雨,幹柴隻差無烈火。他們這突如其來的感情如大河決堤如洪水泛濫,結果自不用說,從未想過要談戀愛的東華上仙這下還沒來得及思考就溫柔地陷進去了。(唉,東華完了!) 他們是如何愛來愛去不必細說。至從有了這一腿之後,東華沒辦法了,本來是調查別人,現在連自己都陷進來。於是隻好對玉帝撒謊說神仙搞婚外戀是謠言誤傳,玉帝當時也就信以為真。
要知道紙終究包不住火。一天,好些個天兵天將突然出現,手持著神兵利器,鋥明瓦亮耀人眼目,來請東華上仙,說是玉帝有要事詔見,要東華即刻回天庭覆命。東華上仙見天兵天將忽然到來,先是一驚,心中當即明白了八、九分,不過他馬上又平靜下來,轉過身對戀人交待說是有急事要離開一段時間,表麵裝得輕描淡寫,可是內心卻賽似油烹,東華上仙心中清楚:此一去恐怕再無回頭之日。麵對戀人苦苦追問歸期,東華隻幽幽地說時間應該不長吧,也許一天、兩天。。。。。。也許一月、兩月。。。。。。也許一年、兩年。。。。。。也許。。。。。。 戀人走後一直不見回來,這個女子日日期盼,苦苦等待,可謂度日如年。不久他發現自己腹部日漸隆起,知道有身孕之後,她對愛人愈加思念,每日都到東華山之顛,從日出等到日落,風雨無阻。開始人們經過的時候還指指點點,甚至嘲笑她。時日長了,便心生同情,於是有人去勸,屢勸無效之後,來往者隻好望望那個站立的身影搖頭歎息。再後來有人發現這個女子始終站在同一個地方,而且還一動不動,好奇者跑上去一看:隻是一塊石頭直直地立在那裏——那女子已經化作一塊石頭,日日夜夜立在東華之顛,麵對著東華上仙離開的方向。 回過頭再說東華被抓回去後的事。玉帝聽信了東華的慌言之後,開始還沒覺得有什麼,可情況越來越不對,於是親自調查。這樣一來什麼都查出來了,玉帝大怒:知法犯法,罪加一等!立即派下天兵天將要把東華抓回來治罪。 被抓回後,東華上仙自知罪深,卻又無法斬斷自己的感情,於是留下一句:得成比目何辭職死,隻羨鴛鴦不羨仙,之後便自焚元神而亡。玉帝見東華畏罪自殺,便組建了一個什麼“天庭紀律檢察委員會”,對那些在凡間作風不正的神仙進行查處,一連查辦了幾個之後,發現不好辦了。因為涉案神仙太多,牽連甚廣,實在無從著手,更無法徹底查清所有人員,於是就誅殺了幾個情節嚴重的,算是殺一儆百了事。 玉帝又頒下律令:天界眾仙不得思凡下界,更不得有兒女私情。違者以天刑處之。曆經此事,一時間天界眾仙安份了許多,大多有作風問題的神仙都慶幸逃過一劫,也就不敢再在外麵搞婚外不正當關係了。從此,天界就不準神仙和凡人有感情了。 這件事發生後,對天人兩界的影響極大。其實東華與那個凡間女子的愛情故事並不能和那些婚外戀相提並論,本來也可算是仙、人兩界的一段愛情佳話,隻因處於當時那種社會背景下,這段戀情的性質便發生了變化,成了少數純真愛情的犧牲品。於是在大家心目中就認為:仙與人之間的愛情是不被祝福的。 這一篇是乎就翻過去了,其實還遠沒有完。雖然那些神仙絕大部分已不敢觸犯天條,心中暗藏的一股衝動,也隻能緘口不言,想用沉默來壓抑,但有些事本來就是不好壓抑的。後來,天庭有一名小仙叫做織女,就偷下了人間,與一個放牛娃相好上了,雖然幾經磨難、矢誌不渝,但終究被王母用一條銀河分開。本來牛郎與織女的故事並沒有東華那段往事深刻,但大家都壓抑太久,對此事反而大加讚賞,故牛郎織女的故事流傳至今,而沒有人記得東華上仙。 回頭再說那凡間女子變成石塊的事情。
由這段愛情的結局同理可得,那塊石頭也沒有成為愛的標誌和見證,反而後來有一個叫孟薑女的效仿此事,站在一塊石頭上苦等夫君,還成就了一塊望夫石(這可能確有其事,估計至少不是作秀)。據說她還哭倒了萬裏長城,但此事就無從查證了,有人說中國的萬裏長城並不是連在一起的就是因為孟薑女哭出的眼淚成了洪水,衝倒了一部分,也有人說是孟薑女的哭聲太大,頻率又太合適,與長城發生共振,把長城震垮了。眾說紛紜,結果不得而知。 似乎以上說的這些個故事與我們的主題並無關連,其實馬上就有了,這正如大人物上場前總有很長的鋪墊一樣。前麵不是說到那個女子已懷有東華的骨肉嗎?在東華山之顛她卻變成了一塊石頭,那腹中的胎兒呢? 因為本就具有一半的仙體,所以胎兒並沒有隨母親變成石塊,卻化作了一顆情種,留在了石塊中。可見東華的這段戀情還是純潔和令人震撼的。 石中的這顆情種,因為恰好是在東華之顛,隨著歲月穿梭,飽吸天地之靈氣、日月之精華。也不知過了多少年,居然孕育出了一個靈異的生命。然而有誰能想到:這個生命竟成就了一個讓後人世世崇拜、代代敬仰的大英雄? 一日,天上忽然發生了多少年不遇的日全食,天地一下變得黑暗無光。 這時,就在東華之顛,那塊石頭駐立之處,忽然一道金光閃現,隨之一聲驚天動地的巨響,那塊石英頭迸裂開來,騰起一股巨大的青煙,青煙疾速上升,形成一朵巨大的磨菇雲。爆炸的衝擊波震塌了整個東華山,本來東華山是一座很高的山峰,這下立時成了一座平緩的大山。 爆炸平靜下來後,原來那塊石頭駐立處赫然出現了一個半人半猴的小孩。怎麼是半人半猴呢?這裏還有一點原因。原來,東華山中有很多猴子,因為這山上長著許多野生果樹,為它們提供了四季不斷的新鮮果子。這群猴子愛到東華山顛嬉戲,特別愛站到那塊石頭上遠眺,於是把那顆情種的生長也給同化了,長出了一半的猴狀。 其實這原因也不知是真是假。 另外,有一種解釋認為是這顆情種在孕育生長時,要吸收天地靈氣、日月精華,那些猴子天天到那塊石頭上去玩耍,情種就吸收了許多猴氣,因而長成了半人半猴模樣,這種說法尚可接受。另一種說法就較為離譜了,說是情種孕育時能感受外界信息,天天和猴子呆在一起,就逐漸被同化,生長發育受了定向影響,便長成了半猴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致出於此)。後人有傳言還對出現的這種現象作了似乎比較科學的解釋,並且用“胎教”這一專業術語來稱謂它。於是人們為了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自己希望的類型的人才,就對尚在腹中的胎兒進行不同方向的胎教。比如想讓孩子長大成音樂家,就讓胎兒聽音樂,以培養他們的音樂樂感和天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