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抑鬱症(一)(1 / 3)

第四章 抑鬱症(一)

引言:抑鬱症像傷風感冒一樣,是一種大眾常見病。抑鬱症患者最普遍的臨床表現是失眠,比較神經質,一天到晚想事。在醫學中,抑鬱症歸屬於“情感障礙”,有以下表現:在絕大多數時間裏感到悲傷或情緒低落;對許多事情或活動失去興趣;有睡眠障礙;食欲、性欲或體重下降;有原因不明的疲乏、勞累;內疚,甚至自責、自罪;注意力不集中;絕望、無助,反複出現自殺的念頭等。據保守估計,目前全世界近1.5億人有不同程度的抑鬱,潛在患者有5億多,以全世界總人口數50億計算,大約每10人就有一人患有抑鬱症!

抑鬱症

抑鬱症像傷風感冒一樣,是一種大眾常見病。抑鬱症患者最普遍的臨床表現是失眠,比較神經質,一天到晚想事。在醫學中,抑鬱症歸屬於“情感障礙”,有以下表現:在絕大多數時間裏感到悲傷或情緒低落;對許多事情或活動失去興趣;有睡眠障礙;食欲、性欲或體重下降;有原因不明的疲乏、勞累;內疚,甚至自責、自罪;注意力不集中;絕望、無助,反複出現自殺的念頭等。據保守估計,目前全世界近1.5億人有不同程度的抑鬱,潛在患者有5億多,以全世界總人口數50億計算,大約每10人就有一人患有抑鬱症! 成熟人格六要素 人,必須在各種各樣的社會環境中生存。同學間、同事間、夫妻間、朋友間、與上司、與遠親、與近鄰、與路人,每個場合所應該采取的應對方式都不同,除了要充分洞察現實環境之外,沒有成熟人格很難適應這些複雜多歧、瞬息萬變的環境的。

談到人格是什麼,應該講它是先天體質結合的“氣質”,後天發展的“性格”,以及“能力”、等等歸納而成的。通常我們稱之為“人品”。它和一個人的素質、情緒性、行動傾向、行動樣式、習性、態度等都有不可分割的密切關係。 被稱為“人格研究界第一人”的哈佛教授奧爾波特(1897-1967),運用現象學中的觀察法研究人格的成熟度,並在他的《人格形態與成長》中,提出了成熟人格的六要素,作為“人格成熟的基準”。 1、自我意識(自我感覺)的擴大 人在嬰兒時期,隻知道愛自己,不久,自我意識擴大到母親、朋友身上。成人以後,不管是誰,對於自己的衣服、金錢、所有物,都有“這是我的東西”的意識。若不限於這麼低的層麵,而能擴及到職業、家庭--甚至擴大到所屬的集團、地域社會、國家的話,便可視為成熟人格的表征之一。 2、和他人的密切聯係 由於自我意識的擴大,對於周圍的人,也能建立親密感及同感。不會隨便在背後說人壞話、挑人毛病、發牢騷、嫉妒、諷刺等等、尊重對方,寬容對方,不排斥對方,即使是男女之愛,除了被愛之外,也渴望愛人,而且能接受伴侶目前的狀況,懂得包容對方的缺點。 3、情緒的安定(自我包容) 把自己的憤怒、恐懼、激情、性的衝動,都當作是一種“自我情緒”來處理。不盲目地壓抑,也不鑽牛角尖,所以沒有罹患恐懼症及強迫神經症之虞。以盡量不和周圍環境起衝突的方式來處理。而且,碰到挫折、欲求不滿時也具有相當的耐力,不會亂發脾氣、牢騷,也不會隨便責怪他人、自憐自艾。時時反省自己、等待時機,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避免情緒不高,或是能克服情緒不安。 當然,一個具有成熟人格的人,也不是就能隨時保持冷靜、沉著。既然是人類,就免不了有喜、怒、哀、樂等心情的轉換,有時也會莫名其妙地憂鬱。但他絕不會被這些情緒影響,則作出衝動的行為,有損別人的福利,既能保持自己的情緒狀態,又能愉快地生活,這種情緒的安定,是由“均衡感”以及能自我控製所造就的。即使遭遇危險,也不會慌慌張張、不安畏怯,對別人的情緒表現也不會感到有威脅感。 4、具對現實的知覺、技能 能夠正確的認知現實,而且具備解決問題的技能。雖然有高度智慧的人,不一定都是具有成熟人格的人,但是,智慧卻是成熟人格所不能欠缺的部分。對自己的職業欠缺技能(家庭主婦的話就是家事),即使在其他點上合格,也不能說是成熟的人格。 另外,投入自己工作的能力,也和正確的認知、技能一樣重要。所謂投入工作的能力,是指有某個課題的時候,那種忘我投入的工作熱心感而言。 5、自視客觀--洞察和幽默 以自我為對象,客觀地視察,也就是說要真正地洞察自己、了解自己。很多人認為自己很了解自己,其實真能稱得上了解自己的人並不多。 除了洞察自己之外,還要有幽默的感覺。真正的幽默,是保持某種距離凝視自己,認知理想的自己和實際上自己的對照,並感到的“滑稽”。幽默和粗野的嘲笑、無意義的笑料、攻擊性的調侃等不同。 幼兒會感覺到別人的滑稽可笑,卻不具備笑自己的能力,青年也是一樣。失敗的時候,往往無法一笑置之,容易視為苦痛。 其實,人生就像一場戲,能夠客觀地凝視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同時以幽默的態度麵對生命中的起起落落,才是成熟人格的表現。 6、統一的人生哲學

把自己的人生當作有意義的東西,具有統一人生各種活動的人生哲學。這裏所說的哲學,

並不是指專門性的學說,而是個人的生活信條、生活目標的意思。即把什麼當作人生最高的價值,應該以哪種方式生活,都訂定了方針。說是具有自己獨特的人生觀也行。歐爾波特還認為宗教情操及良心,是成熟人格的最基本條件。

如何應對青少年網絡心理病

青少年沉溺上網不能自拔主要是由以下幾個原因所導致的: 首先,青少年有著天然的、自發的積極探索外部世界的心理傾向。麵對新事物趨之若鶩。而上網聊天、交友、網戀則是青少年獲得理解的一種途徑。青少年的心理不成熟,對一些不健康的網站和遊戲常常抱著好奇心看看,結果一發而不可收拾,沉溺於其中。 其次,在校青少年的學習壓力大,精神長期緊張。在人際交往中經常出現阻礙與困惑。另外孩子和父母之間也常常缺乏交流。這些都導致青少年處於一種生理和心理苦惱期,長期受壓抑需要一條途徑加以宣泄。而上網無疑是較為方便的途徑。 再次,我國目前性教育滯後,青少年生理上趨於成熟,性欲望與日俱增,但性心理卻極為不成熟,對性普遍存在神秘感。在這種心理驅使下,極易受不健康的網站和遊戲的誘惑而不能自拔。 青少年沉溺於上網,尤其是黃色網站,危害極大。首先會使他們迷失於虛擬世界,自我封閉,與現實世界產生隔閡,不願與人麵對麵交往。久而久之,會影響青少年正常的認知、情感和心理定位。還可能導致其人格的分裂,不利於青少年健康人格和正確人生觀的塑造。其次,迷戀網絡還可能使青少年產生精神上癮。一旦離開網絡,便會產生精神阻礙和異常等心理問題和疾病。表現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就是舉止失常、神情恍惚、胡言濫語,性格愈加怪異。對此,要積極加以教育、引導。 1、父母應積極與孩子進行平等的交流溝通,加強對孩子的精神關懷 家長應該積極與孩子進行平等的交流溝通去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了解孩子所需所想給孩子以精神上的關懷、理解與安慰。如家長可經常與孩子聊孩子感興趣的事情,共同參與孩子感興趣的有意義的活動,尊重孩子的認知,滿足孩子對精神之愛的需求,減少孩子上網的欲望。 2、積極采取措施轉移孩子注意力,將青少年的求知欲引向正確的軌道 家長老師應設法引導青少年的求知方向。從青少年積極向上的心理特性出發,幫助其樹立起遠大的目標,培養其高尚的情操,加強其自控力。如學校經常性地開展各種文體活動,長期主辦各種興趣小組,針對學生的特長與興趣,舉辦各種特色培訓班,積極鼓勵其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和各種有益的夏令營等。有意識的將青少年的視線從網絡上轉移。 3、開展正常的性知識教育,消除青少年對性的神秘感和性苦悶 家長和老師可通過適當方式,對其進行一些性知識的教育講解。對於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性生理現象和性困惑,切不可因覺得不便談而敷衍了事。在性教育方麵,學校應及時開設正式的性知識教育課,以消除青少年對性的神秘感和性苦悶。使青少年對性有個正確的認識,以消除其對黃色網站的熱衷。 4、青少年應加強自身的心理品質與控製力 首先青少年應樹立一個堅定正確的奮鬥目標,以此為動力培養自己的控製力與忍耐力。加強自身情操的陶冶,對一些生活中的困惑,積極與外部溝通,尋求父母老師朋友、範例等外部支持。 青少年如想上網,可有意識地轉移目標,如找本書看看,參加一些自己熱愛的活動。如不能立即戒掉網癮的話,可逐步的減少上網的次數與時間。上網時,應有意識地克服自己的好奇心和欲望,避免上黃色網站。如自己難以控製自己,還可讓家長參與進來監督自己。

5、家庭和學校應進行經常性溝通,建立起有效的監控係統,控製有上網癮的孩子的作息時間。以此構建一個良好的外部小環境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外部環境對青少年的性格形成與發展有重大影響。而對於有上網癮的青少年來說,(發達國家將每天上網四小時者稱為染上網癮)找心理醫生是必不可少的

如何教孩子從小學會包容

育兒專家提示,在孩子幼年時期,父母應及時幫助孩子擯棄偏見,學會包容。 案例:媽媽帶著未滿4歲的丹丹參加學校組織的親子活動。當老師安排小朋友以兩個人一組完成搭積木的活動時,丹丹拒絕與身邊穿著舊衣服的男孩合作,她甚至皺著眉頭對媽媽說:“我不跟他一組,我不喜歡他穿的舊衣服。” 丹丹媽媽擔心這些話被男孩聽到後會影響他的自尊心,急忙把女兒拉出教室,並在走廊裏嚴厲訓斥她:“你怎麼可以說這樣的話?”此時,丹丹隻是茫然地看著媽媽不做聲。 專家分析:對於丹丹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表現出如此“無情”一點也不奇怪,因為他們已經能夠注意到他人身上不同於自己的特性。研究發現,6個月以內的嬰兒就能注意到種族和性別上的差異;孩子從3歲開始就會對人進行分類,並且能判斷出哪一類人更好一些;到了5歲,他們會把一些優良的品德與自己認為好的那類人掛鉤;到了8歲時,孩子才會注意到社會對不同人的態度;等他們再長大一些,就會懂得如何麵對社會的偏見,開始理智地思考問題。 由於孩子長大後麵對的世界是多元化的,所以,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父母應盡力幫助他們改變偏見,塑造具有包容性的性格,而最好的時間是在孩子幼年的時期。 以下介紹幾種方法,父母可以通過生活中的細節來幫助孩子接受別人身上存在的“不一樣”的地方,並正確看待這些差異。 方法1:“檸檬”訓練 在這個活動中,老師會給每個孩子發一個檸檬,然後要求孩子們了解它,孩子們可以在地上滾檸檬,也可以品嚐或是聞其氣味。然後把檸檬集中放在一個籃子裏,讓孩子們找出自己剛才玩的那個。 雖然有些檸檬髒了,弄癟了,還有些上麵有牙印,孩子們還是會認為自己的那個是最好的。 提示:把檸檬皮剝掉,再讓孩子找出自己的那個檸檬,這時孩子便無法辨認了。這個活動能讓孩子認識到,雖然人的外表存在差異,但內心都是一樣的。 方法2:分析特征 幫助孩子認識自己與其他人在哪些方麵存在差異,例如別的小朋友可能比他矮、稍稍有些胖、戴眼鏡、不擅長踢足球等,然後將這些特征進行比較。 提示:告訴孩子一個事實,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特征。有些人會因為看到別人與自己的差別就認定別人比自己低一等,但事實並非如此,也不應該這樣認為。 方法3:實例講解 父母可以通過發生在社區中的一件事,或是電影中描述的某個場景作為教育契機,與孩子討論缺乏包容行為的危害。 提示:可以在旅遊途中,帶孩子參觀博物館和展覽館,或是和孩子一起欣賞路邊特色建築的圓角屋頂或彩色玻璃,與各種類型的人建立社會交往。 當孩子遭遇偏見 1.確保孩子的安全不受威脅,並強化孩子的意識,讓他知道發生這樣的事是錯誤的,會得到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