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抑鬱症(一)(2 / 3)

2.培養孩子對今後可能發生的任何事情做好心理準備,教他學會一些措辭,例如“以後別這麼叫我,這不是我的名字”等。 當孩子中傷別人 1.立即上前製止,告訴孩子,父母不能容忍這種行為,並會嚴肅地對待這件事; 2.幫助孩子分析這種偏見或成見為什麼是錯誤的,並幫助孩子進行換位思考;3.在生活中各個方麵都要為孩子樹立榜樣。

讓我們的孩子成為EQ高手

EQ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麵:了解自己情緒的能力;控製自己情緒的能力;以自己的情緒激勵自己行為的能力;了解別人情緒的能力;與別人友好相處的能力。人的EQ萌發很早,嬰兒時期開始感受和學習,童年時期逐漸形成。在EQ的早期培養過程中,家庭起著重要的作用。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來加以培養。 自知 父母要從小培養孩子正確認識和表達自己的情緒。父母可以每天抽點時間跟孩子交談,引導孩子坦白地說出自己的喜怒哀樂,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不同感受。 自信 父母多多賞識孩子。當孩子表現良好或者有點滴進步時,父母應及時給予適度的讚美,鼓勵孩子。 自尊 如果孩子有一些令父母不滿的行為或表現,父母也不宜對他做出無情的指責,而應該耐心地引導,讓他感受到父母的關心和愛護。 許多父母無意間在親戚朋友麵前責罵甚至體罰孩子,會令孩子盡失自尊,也容易使孩子產生自卑心理。 自控 活潑好動是孩子的天性,但如果總是處於一種狂躁不安的狀態,則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學習成長。父母可以通過規律性的親子閱讀、書法練習、遊戲等活動,培養孩子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此外,還要注意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引導孩子放棄自己的不合理要求。 自理 愛勞動是孩子應該養成的一種好的品質。在做事情的過程中,孩子能夠經常獲得成就感,感受到成長帶來的快樂,並從成功的獨立行動中會產生一種發自內心的自信。因此,父母應讓孩子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自我負責 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任和承擔後果,是父母們在培養孩子高EQ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環。勇於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是孩子理性、成熟的表現。孩子做錯了事,父母不必大聲斥責,大傷他的自尊,也不要幫他推卸責任,而應該跟他分析錯誤,指出改正的地方,以免他重蹈覆轍。 自我賞識 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潛能和天分,如運動、語言、音樂等,父母要注意觀察並指導孩子欣賞自己的長處和成功,使他肯定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進而自我激勵,向更高的目標邁進。但是切忌給孩子太大的壓力,以免對孩子造成傷害。 人際交往

孩子的人際關係可分為親子關係、幼兒園的師生關係以及同伴之間的關係。無論哪一種人際關係沒有處理好,都會或多或少地對孩子的人格產生影響。所以,父母要注意與孩子間

的親子感情,同時也要關心孩子在幼兒園或在同伴麵前的表現,教給孩子基本的禮貌等人際規則,讓孩子學會關心和愛護他人。 在生活中,父母應該盡量以一種樂觀、積極、穩定的情緒出現在孩子麵前,努力營造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通過言傳身教,教會孩子控製和調節情感。無論遇到什麼打擊和不幸,父母首先應學會控製自我情感,始終以樂觀的情緒和飽滿的熱情麵對孩子、麵對生活,以自身的榜樣作用影響孩子,決不能把孩子當成發泄不良情緒的對象。 總之,孩子EQ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也沒有任何捷徑可走。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抓住教育時機來進行循序漸進的引導,通過點點滴滴的積累進步,孩子才能夠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具備良好的情緒智慧,為今後的學習和社會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孩子考了低分怎麼辦?

1.注意冷靜。不要一看到孩子考了低分,不問青紅皂白,就把孩子臭罵一頓,更不能皮鞭相加,嚇得孩子再也不敢把低分試卷給家長看。 2.注意聽孩子辯解。有時“低分”不低。比如全班數學平均成績是40分,而孩子考了60分,可能是班上的“尖子”。此外,孩子考低分還可能有其它某種生理原因,如考試時頭暈、肚疼等等。 3.要與孩子以前的考試成績做比較。看孩子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如果孩子以前數學是30-40分,這次考50分就是一個不小的進步,進步就要表揚,不要一看到不及格就責罵。 4.看孩子是單項差還是全差。要看孩子其它科目的考分,不要隻看一門課程考試差,就說孩子差,要把單項差與全差區別開來。如果孩子因一門差而感到自卑、氣餒,家長還要在鼓勵的同時,用其它科目的好成績來調整孩子的情緒。 5.看孩子是明差還是暗差。孩子的素質不可能在某一次或某幾次考分上反映出來,如有的孩子的考試成績是靠死記硬背得來的,機械答題,這是明好暗差;而有的孩子反應靈活,答題具有創造性,有時雖然考分不高,卻是明差暗好。 6.看考試的內容。如果是單元測驗或單項測驗考了低分,有可能是孩子對某一部分或某一項內容沒有很好把握,要提醒孩子注意;如果是期終考試或綜合練習考分低,就要引起重視,尋找原因。 7.看孩子是特差還是稍差。對於稍差一點的,家長不要誇大其辭,以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積極性。對於特差的孩子,家長要與老師共同商量對策。

怎樣培養孩子的寬容心

富有寬容心的孩子往往心地善良,性情溫和,惹人喜愛,受人擁護,而缺乏寬容心的人往往性情怪誕,易走極端,不易為人親近,因而人際關係往往不好。怎樣才能讓孩子擁有一顆寬容的心呢? 做父母的,既可以將自己的孩子培養成胸懷廣闊的人,同樣也可以將孩子培養成心胸狹窄的人。但為了孩子的幸福,同樣也是為了孩子的學習,為了孩子將來能有所作為,我們應當教孩子學會寬容。作為成人的我們應當從以下幾方麵入手對孩子進行寬容精神的教育: (1)父母為孩子樹立榜樣 孩子的寬容之心最主要的來源就是父母。孩子最初是從父母那裏學習待人接物的方式的。父母寬容、大度、遇事不斤斤計較,與鄰裏、同事之間融洽相處,孩子就會學著父母的樣子處理同學之間的關係,也會變得寬容、好善、樂於與人相處。

(2)教孩子學會“心理換位”

所謂心理換位,就是指當雙方產生矛盾時,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上思考問題,思考對方何以會如此行事、如此說話。如果真的能夠做到這一點的話,就能夠理解對方,就能夠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矛盾。 許多孩子隻習慣於從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而不習慣於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思考問題。要消除這種現象,辦法就是“心理換位”。 會下棋的人,可能都有這樣的經驗,剛學下棋時,往往僅考慮自己第一步怎樣、第二步怎樣,而不會考慮別人會怎樣。隻有棋下到一定水平後,才會考慮我怎樣,對方會怎樣應對,對於對方的應對,自己應當如何一一應對。如此考慮的回合數越多,個人的水平也會越高。處理生活中的問題也是如此,能夠“心理換位”,能夠站在對方的位置思考,能夠設身處地地多為對方設想,生活中的許多矛盾就都容易化解了。 站在父母的角度上考慮,就會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站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角度上考慮,就會理解老人的那份關愛和嘮叨;站在老師的角度上思考,就會理解老師的艱辛;站在同學的角度上思考,就會覺得大多數同學是可愛可親可交的。所以,教孩子學會心理換位是非常必要的。 (3)教孩子學會理解他人,理解人人都有缺點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有缺點和不足乃是人性的必然。和同學相交,和朋友相處,完全沒有必要求全責備。完全可以求同存異,隻要同學和朋友的缺點不是品質方麵的,不是反社會的。對於朋友的缺點和不足,對於同學心情不好時所說的話和所做的事,我們沒有必要事事計較,事事都擺個公平合理。多原諒一次人,多給人一次寬容和理解,同時也就為自己多找了一份好心境,也會使自己覺得在個性完善的道路上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當然,寬容不是怕人,不是懦弱,不是盲從,不是人雲亦雲,這一點是必須向孩子講清楚的。必須讓孩子知道寬容是明辨是非之後對同學、朋友的退讓,而不是對壞人壞事的妥協。對壞人和得寸進尺的人是沒有必要寬容的。 (4)讓孩子多與同伴交往 寬容之心是在交往活動中培養起來的。孩子隻有與人交往,才會發現每個人都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都要犯或大或小的錯誤,而隻有學會容忍別人的缺點和錯誤,才能與人正常交往,友好相處。也隻有通過交往,孩子才能體會到寬容的意義,體驗寬容帶來的快樂。如稱讚別人的缺點,慶賀同伴的成功,幫助有困難的小朋友,采納別人的合理建議等。這些都能使孩子得到友誼,分享別人的成功,並使自己也獲得進步。 在孩子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父母要特別注意引導孩子寬容比自己強的同伴、比自己“差”的同伴和自己的競爭對手。讓孩子不嫉妒比自己強的同伴,不嘲弄比自己“差”的同伴和不故意為難自己的競爭對手。讓孩子向好同伴學習,幫助“差”同伴,學會與競爭對手合作。 (5)鼓勵孩子“納新”和處變 寬容不僅體現在對“人”的態度上,也表現在對“物”和“事”的態度上。父母要引導孩子見識多種新生事物,讓孩子喜歡並樂意接受新生事物,承受事物所發生的意想不到的變化,善知變和應變。如讓孩子了解各種奇觀奇跡,觀察生活日新月異的變化,允許孩子獨辟蹊徑地解決問題。孩子一旦習慣於“納新”和“應變”,他對世間的萬事萬物也就具備了寬容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