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我是一塊玉
引言:歲月飛逝,轉眼間兩年的時光匆匆而過。可當我再一次站在故鄉——貧瘠的土地上,兩年前的一幕幕又讓我魂飛繞。
她留在了我的記憶深處
歲月飛逝,轉眼間兩年的時光匆匆而過。可當我再一次站在故鄉——貧瘠的土地上,兩年前的一幕幕又讓我魂飛繞。 在那貧窮的小山村,總能看見一位年過七旬的老人,每天清晨在村頭的小溝邊彎著腰打水。她那瘦削單薄的身影,我好熟悉。黃裏帶白的臉,瘦得叫人擔心,像一個大病新愈的人,但他的精神很好,沒有一點頹唐的樣子。那滿頭的白發、臉上縱橫交錯的深溝淺豁般的皺紋和那雙深邃的眼睛,我想她一定承受了生活中的許多的挫折和風雨。 從我記事起,我印象中的她是一位慈愛的老人,一個平凡卻影響我一生的人。她是一個農村婦女,生活在貧窮的小山村,過著同別人一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她沒有念過書,但她卻意識到一定要讓自己的每一個兒女們都要去讀書,而且還要讀好書,讓他們從這一片黃土地上走出去。但她擔負的擔子卻更重了。年複一年、日複一日用勤勞的愛將三個兒女拉扯成人。她卻在兒女一天天的成長中漸漸地衰老,積勞成疾的她卻在我們的關愛和依依不舍的留念中,永遠的離開了我們。
她走的那天,我大聲地哭著、大聲地呼喊著:“奶奶.奶奶..”在村子後的小山崗
上,我呐喊著,大山在回蕩我深情的呼喚、山鷹在天空低回翱翔。不!奶奶沒走遠,她的靈魂就在這深山之中,她的聲音就在這天地中回響。她離不開這片貧瘠但又熱情的土地,她深深地眷念著這片她生活了一生的土地。 在這大山之中,我時時都能感受到奶奶對我的愛與嗬護,仿佛還能看到一位慈祥的老人,每天晨曦在村頭的水溝邊,彎著腰在打水..
情役
心為情役,人為情役,何其悲哀! 香港電視劇《縱橫四海》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一位母親,為了讓殺了人的兒子罪名不成立,竟說人是她殺的,寧願自己背上殺人犯的罪名,也要讓罪惡滔天的兒子逍遙法外!這位“糊塗”的母親自殺前說了一句話“他是我兒子!”哎!人為情役,命為情喪,何其悲哀! “他是我兒子”,感情便有所偏重;“他是我兒子”,理智便可少些;“他是我兒子”,便可以心甘情願為他頂罪;“他是我兒子”,一切的一切會變得理所當然,包括包庇、包括頂罪,這是何等的悲哀和愚蠢!人,常常如此,常都被感情所役使,無從掙脫。 心為情役,人為情役。俗話說:“事不關己,關己則亂。”同樣,事不及親,及親則失。事關及自己的親人,尤其是關乎父母兄弟,對事物的認知便有失偏頗。理智的天平一旦加入情感,便不可避免地產生傾斜,常常是感情親密的那頭下沉。有了感情,感情深厚,遇事待人便自覺不自覺地從己出發,從親出發,被感情所役使,仿佛被蒙上了眼睛,觸目所及,盡是黑暗。被感情所役使,心裏早已有所偏向。於是,便視聽混淆,聽到看到的都是己長人短、親者對非親者錯;於是,便昧著良心,幫親不幫理;於是,便耳目皆失,清白不分。這是何等的悲哀!心為情役,認知便不分真偽、黑白、是非。 包拯曾說:“皇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話極正確,要想心不為情所役,必要做到情理兩分。情歸情,理歸理。親朋犯了錯,內心悲苦,但是不能因為感情的親厚而作出悖理之事。這世上除了情誼之外,還有法理這把尺子。法理於人,猶如掃帚於地,掃去情在身上的汙穢,掃去感情的役使,使得心境清明。《讀者》上提及另一位母親,為了法理,大義滅親,不肯作偽證,親自將兒子送進監獄,這是何等的可敬!每個人心中都有感情,但是每個人心中也都應有一把尺子,一把量度感情與理智的尺子。不能因為感情的深厚,而置法理於不顧,不能因為感情深厚,便罔顧法紀,不能因為感情的深厚而德義皆失。尤其是處於當今社會,提倡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倘心為情役,就會視法紀、德義為糞土,這怎能使得整個社會法網清明、德義大倡呢?又怎麼會有國家的興旺繁榮?倘若人為情役,整個社會就綱法全無,德義皆失,又何來依法治國,以德治國? 願不再心為情役,人為情役。
有這樣一個人
當我輕輕翻開像冊時,有一個高個,穿著軍裝,打著領帶,昂首挺胸、英姿瀟灑笑容滿麵的一個軍人站在我的麵前。他是我的叔叔。 我任眼淚輕輕地流淌,為叔叔那感人的英雄事跡而流淚。 我清楚地記得那是1998年春季的一天,剛從遠方回來的叔叔,他帶著我到河邊去散步,漫山遍野的野花在黃昏的餘暉裏格外地耀眼、美麗和誘人。 “晴兒,快去把那邊的那朵小黃花替我摘來。” 我哼著歌,跳著跑過去。小心翼翼地摘下了那朵小黃花,遞給了叔叔。叔叔拿起這朵小黃花仔細地端祥著,叔叔和他手中的那朵黃色的小花在落日的金光裏,仿佛是一尊金色的雕像,格外地美麗。 我看見叔叔把花小心翼翼地夾進了他的日記本裏。我天真地問他:“叔叔,你為什麼要把這不起眼的花兒放在筆記本裏呢?”叔叔笑著對我說:“因為我想把春天留往呀。”我更加好奇了,問道“春天,你怎麼能把它留住呢?”叔叔望著夕陽沉默不語,沒有回答我,隻是我感覺到叔叔抱著我肩膀的那雙手更加地有力了。 “叔叔,你為什麼要去當兵呢?”在回家的路上我問叔叔。 “這是我從小的夢想,小時候我特向往軍營;但現在我更願為我們的母親而獻身..”叔叔笑了,笑得非常燦爛,笑聲不大,我能感覺到它卻飄得很遠,很遠.. 就在那年夏後的一天,一聲晴空霹靂從天而降,叔叔所在的部隊打來電報說,我的叔叔在抗洪搶險中犧牲了。當時仿佛有千刀萬針在刺著我的心..在淚光中我仿佛又看到夕陽中叔叔手拿黃花凝視著遠方。 幾天過去了,我還沉浸在悲痛之中。回憶起春季和叔叔在河邊散步的情景,叔叔對我說的話:“我要把春天留往。”也許是吧!春天是希望,是太陽..留往春天,難道不正是要求我好好地把握往我自己人生的春天嗎? 叔叔是為國、為民而獻出了他生命的春天。他的生命是短暫的,但卻把生命的春天留給了祖國和人民。
麵對生命
大千世界,百味人生.許多人珍愛他們的生命,因為生命隻有一次. 生之本質在於死,為何世人要如此地珍視生命呢?假如有人想要延續他的生命,那麼我會毫無保留地將我自己的生命贈送給他! "打住!"莫要讚賞我的"無私"與"偉大",因為,我是自私的,我是渺小的.是的,我並不像世人那樣過分地去珍視生命.但,我想不是輕視!
也許,你很愛生命.在你看來,生命是多姿多彩的,它擁有明亮的晨曦,涼爽的夏夜,還有許許多多甜蜜的日子.擁有生命,擁有人生,擁有享受......當然,你也不否認它蘊含著
辛酸與痛苦,但是,你依然愛它. 也許你很恨生命.享有生命的歲月裏,你有著太多的痛楚,太多的遺憾......在你看來,生命很暗淡,它有著大多的風雨泥濘,太多的枯藤落葉,也似乎每日都是枯黃的秋天!當然,你也曾擁有快樂,但是,你認為自己的快樂不過是萬丈枯葉中的一片而已.因此,你很恨它. 我不愛生命,也不恨生命.但,在我的眼裏,它一點都不珍貴,它很平凡,就好比一杯百開水.它並不是索然無味的.-----酸甜苦辣鹹----人生五味不過如此! 夕陽西下,落葉飄零,鮮花凋殘,旦日雞鳴,日出東方,綠葉新芽,鮮花又綻......生命所演繹的不過是重複而已.或許會有奇跡,但是,在人類曆史的古書上可能早已有了記錄.因而,還是重複! -----何必過分看重生命呢? -----生命,不過如此!
滴滴春雨
淅淅瀝瀝下了一夜春雨,把禾苗、樹木洗滌得蒼翠欲滴,空氣裏彌漫著清新芬芳的馨香。 雨絲從天空飄落下來,它仿佛是一位慈愛無私的母親,伸出她柔軟細膩的手緊緊地擁抱大地,用甘甜的乳汁滋潤著大地,那禾苗正在乳汁的孕育下,迅速地成長著,一切都在雨中成長著。大江看去閃閃發亮,遠山卻愈濃黑了。 從小,我就喜歡這春雨,喜歡在這雨中漫步。每當這時,我的心中便充滿著詩一般的感情。 你看,在這如煙似霧的春雨中,大地上的一切都顯得如此寧靜美好。一座座高樓在雨中靜默著;孩子們在雨中歡笑著,追逐著,露出一張張充滿生機的小臉。啊,雨中的人兒也是這樣的美麗、可愛。剛剛綻露芬芳的花朵,剛剛露芽的綠葉上,全是清涼甘甜的春雨。噢,這哪是花兒、葉兒,分明是一個個彩色的夢幻。 細細的雨滴飄落在碧綠的湖水中,濺起朵朵的小水花,垂柳隨之輕輕地拂過水麵。透過迷蒙的、一望無際的雨幕,我不禁浮想聯翩:假若這水中再浮遊幾隻潔白的鵝,那該是一幅多美的圖畫呀。 啊,春天的雨呀,多麼輕柔!難怪韓愈寫下了“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的詩句,而朱自清又形容它“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這是春雨的真實寫照。 噢,春雨,你是這樣溫柔迷人,你的情懷是那樣寬廣。我願化為春雨一滴,飄落人間..
猴子的悲哀
遠古時代,猴子與猿被動物們公認為是最聰明的動物,是他們的代表。因此猴子與猿
同時受到了上帝的寵幸。俗話說,一山容不了二虎,猴子與猿經常發生矛盾,都認為各自的本領大,都想做世間的、惟一的統治者。隨著鬥爭的白熾化,也引起了上帝的擔憂,於是他決定進行一次測試,來確定誰才是真正的強者。 猴子與猿各派出了一名代表來到了上帝的麵前。上帝對他們講:在天廷(庭)的邊界有一座山,山上的一個洞中藏著兩本寶藏圖,誰能先將其取回,我將給予他更高的智慧,來替我治理人間。 聽完上帝的話,猴子與猿便匆匆地上路了。隨著時間的流逝,危險也越來越多了。但他們憑借著堅強有力的身軀,機敏的大腦,克服重重困難,即使麵對著金錢、榮譽的誘惑,也能咬緊牙關闖過去。就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他們辛苦走了三個月,終於來到了那座大山前。 然而事情並不是那麼簡單。還有更大的一個困難擺在他們眼前——一條寬廣無邊的大河繞山而去,無船是不能渡過的。說來也巧,正當他們犯難時,一隻老龜拉著一條小船過來了。老龜聽了他們所講的情況,便同意幫他們渡河,條件是一定要在上帝的麵前替他們美言幾句,好早日扔去背上沉重的殼子。 猴子和猿在老龜的幫助下,順利地過了河,也取得了各自的寶藏圖,飛奔著回到了上帝的麵前。但巧的是,他們幾乎是同一時刻達到。於是上帝便詢問他們,在路途中是否受到了別人的幫助,如果誰是獨立地幹完此事,誰就獲勝。猿先發言,並坦誠交待,他在過河時得到了一隻老龜的幫助。猴子聽完後,心想反正上帝也不知道,回答時便把受老龜幫助及其承諾拋到了九天之外,說是自己在上遊找到了一座橋,便踏橋而過。上帝聽完了他們的話,哈哈地笑了幾聲,並把智慧交給了猿,又讚歎他的誠實守信。很自然猴子便失去了這個機會。因為他不知道,老龜就是上帝變成的。 猿帶著智慧回到猿群,並告誡他的後代,一定要誠實守信。經過幾千年的演變,他的後代便進化成了人。每當大人們帶著孩子們去觀賞那在籠子裏跳蹦的猴子時,都反複的講著一句話:“人無信而不立。”
我是一塊玉
仿佛自我上了初中,才意識到自己的存在,似乎前些年我都處於一種沉睡狀態,突然一覺醒來,睜開眼睛,自己就已經站在青春的門檻上了,並且似乎學會了思考。 是我的名字,讓我意識到了自己的存在,並迎領我走向自己心靈的深處,嚐試著去認識自我,了解自我。曾經有位老師為我的名字作了一首小詩:名人後代(朱熹),未來大儒,木秀於林,卓爾不群——朱碩彥。初次念到這首為我而作的小詩,我的心一陣劇烈的顫動:這,是在說我嗎?我,真的木秀於林,卓爾不群嗎?我真的能成為未來大儒嗎?我不禁有些懷疑。 於是我開始努力尋找那些成長的足跡。
小時侯的事已經記不太清了,隻知道自己是個很很倔強的女孩,頗有幾分男孩子氣。
上學了,變得乖巧多了,隻是倔強的性格絲毫未變。小學的那段時光,是充滿色彩而無憂無慮的。初生牛犢不怕虎,敢和男生跑步比賽,比得不相上下;會莽莽撞幢撞衝進舞蹈室,對老師說想成為舞蹈隊的一員,結果如願以償,在音樂聲中盡情享受翩翩起舞帶來的飛翔的感覺;音樂課上勇敢地站起來,唱著甜蜜歌曲的女孩,那也一定是我;站在舞台上慷慨激昂地朗誦,是我最大的樂趣。我對於文體,似乎總有著一種割不斷的緣,難怪老師也誇我有藝術細胞。那時,我總覺得自己是一塊玉,一塊毫無瑕疵的玉。 上初中了,總覺得生活一下子朝著明快,緊張的方向疾駛,從此生活不再無憂無慮,隻是變得更加色彩斑斕了:緊張,無奈,莫名的惆悵,還有小憩帶來的愉悅,自我寬慰的滿足以及充實的感覺,種種的感觸交織在一起,啟迪我去思考,去體會,我發現自己已不再是從前那個自認為完美的人了,盡管成績優秀,可是總覺得理科是我的一塊心病,每每觸及,總有種難言的滋味,苦苦的,澀澀的。我知道,我原本滿滿的自信,在慢慢地被侵蝕。 進入高中了,在深思熟慮後,我參加了學生會的競選,我知道我會成功的,好歹我也是做了幾年學生便當了幾年“官”的。但自從我進了高中起,我隻覺得在茫茫人海中,我隻是個不起眼的小不點,於是,那個堅強,自信的我漸漸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多愁善感的脆弱的我:想家的時候,我會流淚;成績不理想時,我會哭泣;甚至於,秋風佛麵,落葉紛飛,我的心中也不免泛起絲絲涼意。 我在慢慢長大,總在鏡中觀察自己。很小的時候,總覺得自己是塊玉,一塊毫無瑕疵的玉;而隨著年齡的增長,這塊玉不再完美。但是我會永遠告訴自己:我畢竟還是一塊玉,不要讓那些小小的瑕疵掩蓋了玉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