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歌,在弦上泣——品《七裏香》
我們這一代,在當今社會的物質流裏奔突得頭昏腦脹,一大批新潮作家湧出水麵,“快餐小說”層出不窮,居然還頗受歡迎,近年來竟還有發展壯大的趨勢。 而詩,則遠遠地躲在灰蒙蒙的人群邊緣的一個小角落裏,得不到陽光。
她,似乎隻作為一種被淘過了的曆史,在繁弦急管中悄悄沉澱了下來,不再引人注目。
而我今天,介紹的就正是詩——席慕蓉的《七裏香》。 我並不認為通過寫這篇文章我就能為社會做些什麼,我隻是想,《七裏香》是部很美很美的詩集,我很喜歡它,我願意通過手中的這支拙筆,來用心描繪我對《七裏香》的了解和喜愛。 席慕蓉是位崇尚愛情的女子,愛情永遠是她大部分詩作的主題。這部《七裏香》也不例外,在這一頁一頁深藍淺藍的字句裏,清晰地流淌著一條淺淺的愛的河流。然而在這條河裏,流淌著的不僅是愛情,還有她對青春、對人生的思考,還有她對故鄉的深切懷念。 “溪水急著要流向海洋/浪潮卻渴望重回土地”。 這是詩作開篇的第一句話。我認為,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句話也可以被看作是席慕蓉寫作此部詩集心情的形象概括。溪水,浪潮,兩者本是同一體,然而共體間卻有著繁雜而糾纏著的矛盾——一個想海洋,一個望土地。這便注定要給席慕蓉帶來一種深沉的痛苦。年幼時的遷居經曆,年輕時於人生、於社會的情感體驗,無不在她的思想與感情上打下深深的烙印。她的詩,若用她自己的話來形容,就是: “是一件流著淚記下的微笑/或者是一件/含笑記下的悲傷”。 若是在幽靜的晚上,平靜一下兀長白晝裏無故躁動的心,可以聽到鳥兒輕快的啁啾。獨處在遊弋著淡淡憂傷的黑暗裏,遙想古樂裏所描繪的古老故事,似能聽見鼓瑟叮吟,引人突生一種甜蜜溫馨卻又不可名狀的感受,《七裏香》中對此作了很好的描繪: “那彈箜篌的女子也是十六歲嗎/還是說今夜的我/就是那個女子”。 這句詩意純而言淺,描繪得極其簡單,但正是因為它的簡單,所以深沉;正是因為單純而樸素,所以力量深厚而巨大。 我並不知道你們看了這句詩有什麼樣的感受,但在那一晚,當我的目光觸摸到這一句時,朦朧間,我感覺到,我那因有冷風灌入而略顯清冷了的小屋裏,立刻飄滿了甜蜜的馨香。 在一天到晚的歡鬧和忙碌裏,在日日年年的憂傷和喜悅裏,我似乎就永遠匆匆忙忙地在同一條道上來了又複去;快節奏而近似殘酷的現實埋葬了生活的詩意。然而席慕蓉卻吟哦道: “我喜歡將暮未暮的原野/在這時候/所有的顏色都已沉靜/而黑暗尚未來臨/在山崗上那叢鬱綠裏/還有著最後一筆的激情”。 詩句是一如既往的簡明純淨,優美而富有哲理。這實在讓我大吃一驚並且慚愧,但隨之而來的,就是一陣又一陣溫馨的感動——如此之景,與我天天照麵,原以為已經變得枯燥平淡乏味如白開水,誰料到還能用這樣的詩句表現出來,明晰而又愉快地,如一朵在淡紫色的馨香中猶豫著悵惘著開放的紫羅蘭,一陣風過,還會迎麵撲來清晨的樹林裏露水的清新。 “一個從沒見過的地方竟是故鄉/所有的知識隻有一個名字/在灰暗的城市裏我找不到方向/父親啊母親/那名字是我心中的刺”。
蓉姐兒的祖籍在察哈爾,而她出生在四川,後又遷往台灣。故鄉的景與人,對於年幼的她,隻會出現在夢中: “海月深深/我窒息於湛藍的鄉愁裏/雛菊有一種夢中的白/而塞外/正芳草離離”。 喜歡這些詩,因為每每偶遇尋覓的雲,流浪的鷹,異鄉人的心中也會發出同樣深沉的喟歎,似乎也能聽到那童稚的話語: “美麗的母親啊/你總不能因為它不叫玄武你就不愛這湖”。 胡亂地寫了這麼多,想來也該停筆了。采擷這些詩篇的斷章,一瓣清新,一瓣憂傷地就這麼在鋪滿了黃燦燦的陽光的道兒上一步步走了過來。而這,不過是些言語的碎片,若想要深入體驗詩中情味,找到一些屬於自己的東西,你們就應該看看原書。也許,在不經意間,在涼如水般的淡淡月色裏,你們會發現一個不一樣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裏,星星的瞳子半明半昧;愛的歌,泣在弦上,正風一樣緩緩流淌..
秦始皇
秦始皇,滅六國,滅六國,廢封建,實郡縣,統一貨幣度量衡,但是焚書坑儒,興土木,築長城,建阿房宮,其一生可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位秦始皇,曆史上的霸主,有功也有過,到底應如何評價他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是我國曆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事件。它擴大了中國的疆域,基本上奠定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版圖;它結束了數百年來無休止的掠奪、兼並戰爭,創造了一個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的環境,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及各民族經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大大有利於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繁榮昌盛:它實現了春秋戰國以來許多傑出思想家提出的大一統思想,留給人們寶貴的思想遺產。 因而,秦始皇作為這一事件的最大功臣,被冠上了種種光環,“振長策而禦宇內”,成為了後人心目中一個具有遠見卓識的、雄才大略的偉大英雄、“千古一帝”,載入了光輝的史冊。 雖然秦始皇的功績很大,但他也是在曆史書上留下殘暴的一麵,他為了加強封建統治和思想控製。竟發布焚書令,除政府外,民間隻準留下有關醫藥、占卜和種植的書,其他書都要燒掉。和鹹陽活埋儒生,是曆史上的“焚書坑儒”。還使用殘忍的秦政,草菅人命。他還動用大量人力物力,興建豪華的阿房宮和巨大的驪山陵墓。
秦始皇在位十三年,其殘酷統治絕不隻是坑殺四百多個儒生。他製定的刑罰有榜掠、鬼薪、鏑、棄市、戮車裂、抽筋、活埋、磔等二十餘種。依靠殘暴的威力,他大規模地強迫人民進行奴隸式勞動。當時,全國人口不過二千多萬,按三分之一計,青壯年勞動力不過七、八百萬人,被役使的竟達三百萬。他在鹹陽修宮館三百處,外地有四百處。在鹹陽城內修建阿房宮,可容納婦女一萬餘人,內可裝五丈高的旗子。雷聲隆隆,宮車過也;渭河脹膩,棄脂粉也;明星瑩瑩,梳妝鏡也;綠雲繞繞,梳曉環也..楚人一炬,可憐焦土。為修建這一宮殿,動用七十萬人,造成大量死亡的悲劇。更大規模的是他的皇陵,今天全
世界都在讚美中國的秦俑,人們在旅遊西安時,有多少人會想到建造巨大秦陵犧牲的大量農奴呢? 總的來說我認為秦始皇是一為過大於功的皇帝,雖然他為曆史做了不可磨滅的功績,卻是做了更大的破壞,為後世留下了無數的遺憾.
朝一泓泉水走去..
記得《小王子》中的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商人販賣解渴的藥丸。小王子問他:“為何賣這種藥?”商人說:“為了節省更多的時間。一個星期吃一顆這樣的藥,就不需要喝水了。”小王子又問:“節省的時間有什麼用途?”商人說:“人們可以幹自己願意幹的事。”小王子於是想:要是我節省下這些時間,我就要悠閑自在地朝一泓泉水走去.. 這則短小的故事,展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有些人朝九晚五,行動如風,連喝水的時間都要省下;有些人則過得逍遙自在,種花散步,不亦樂乎。而每種生活方式都有自己的理由。 快節奏的人說:“現在社會發展速度之快,不是悠閑的人能趕得上的。我們每天都是在和太陽賽跑,誰的速度最快、效率最高,誰才能在這個社會稱雄。” 慢節奏的人說:“人活一輩子,到頭來都是一抔黃土。與其疲於奔命地過完一生,還不如細細品味閑適的樂趣。” 在我看來,兩種方式各有利弊。快節奏的人自然是引領著時尚的潮流。他們大多為都市白領,辦公室、家庭兩點一線,生活簡單而快捷,有如盒飯,比的是高效。但盒飯的弊端是沒有營養。看似繁忙實則空虛的生活,使心理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和孤獨,並且無人可以傾訴¬——大家都忙於自己的工作。於是乎,法國青年人自殺比例節節高升;中關村高層人士平均壽命不超過50歲。不是有句這樣的話麼?現代人的生活是“40歲前拿命換錢,40歲後拿錢換命。”可是,錢掙得到,命換得回麼?掙更多的錢是為了更多的幸福,但身體垮了,幸福又安在? 相比而言,慢節奏似乎是老年人的選擇。曆經了一生的風雨,抓緊這雖“日薄西山”但還“人命危淺”的刻,停下趕路的腳步,好好欣賞一下路邊的風景,也不枉來此人世上走一遭。當然,不僅僅是老年人,有些人的一生就是一首舒緩的慢曲。比如“采菊東籬下”的陶淵明,賣田散財浪跡太湖的畫家倪雲林以及梅妻鶴子的林和靖等。不過,慢節奏在現代社會中,需要一方“桃花源”般的淨土來嗬護,這便成了一件困難的事。慢節奏便被看成與現實格格不入的了。 其實,不論“慢”與“快”,都沒有絕對的好與壞。快也好,慢也罷,隻要心靈深處有一方淨土,就可以隨時“悠閑自在地朝一泓泉水走去..”
我和結對夥伴的“談話史”
文化差異的力量是巨大的。 我前不久去了加拿大,這是我第一次出國。沒有真正感受過西方文化的我,這一次足足讓我吃了一大驚,原來文化的差異可以使兩個同樣大小並且同樣健談的人與對方“無話可說”。 我的結對家庭是德國移民到加拿大的。結對夥伴是一個比我隻大一歲的女孩,從她平時的表現中看得出她是一個比較健談的人。 起初,我在她家,每天晚上全家人坐在一起,討論一些問題。對於他們討論的問題我不是聽不懂就是沒興趣,雖然有時我也會發表一兩句評論,可總感覺我的評論對於談話的進展似乎沒什麼用處。除了晚上的談話,我和結對夥伴說的話卻少的可憐。國外的孩子都喜歡運動。跳舞、遊泳、打排球、踢足球、溜冰,幾乎是無所不能。這是他們的興趣所在,他們平時的話資大也出於此。可是有些運動我不僅不會,而且連興趣都沒有。而我所感興趣的,她又不一定懂。自然談起話來便會覺得“山窮水盡”,便也隻好終止了。於是,之後,若不是什麼要緊隻是,也便免了與雙方的交流了。 我想導致我和結對夥伴之間出現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文化的差異。他們生活在一個崇尚自由的文化氛圍中。無論是家庭、學校,還是社會,始終認為因該讓他們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因而他們可以充分享受從自己的興趣愛好中的到的快樂和知識。他們從小就根深蒂固的自由理念,使他們興趣廣泛。文化中一種隱形的力量驅使著他們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的時候,不斷的提高著自身的綜合素質和適應社會的能力。而我們生活在“唯有讀書高”的文化思想的社會環境中,雖然已經不再是古時原本所具有的意義了。可是國情讓這句話似乎成了“永恒”的真理。我們用一切時間來讀書,放棄自己曾經的愛好,埋頭於書本中,學一些或許畢業後永遠用不上的知識。我們並不是從小就有“唯有讀書高”的思想,就我個人而言,我是隨著一天天的懂事才將這個思想置於我心中的。讀書,有時候也是一種興趣,他同樣能提高人的素質。就這樣,文化的差異導致興趣的不同,興趣的不同導致我和結對夥伴沒有足夠的話資。 其實文化的差異是把雙刃劍。 幾天這樣的生活讓我覺得,必須得有一些新的舉動來彌補文化的差異導致的後果,我開始主動觀察結對夥伴,想從中發覺些什麼,從而來解決尷尬的局麵。話資不一定非得是雙方興趣不可,我試著發現一些新東西,並且想結對夥伴提問。在她回答我的問題時,邊聽邊想,並在她回答完後,發表一些自己的意見。此時,想必我的結對夥伴也做著和我相同的事。這樣,即便是文化的差異也不能阻止我們的談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