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李廣難封 第三十二章 春耕去河間(2 / 2)

“能相處這法子的,必是中行說,暫且修養軍隊,容我再想破敵之計。”

河間得而複失,讓長安一片愕然,諸王侯本在討論如何在河間分一杯羹璞,尚未有皇帝首肯,便傳來河間淪陷的消息。

“少君,朕真的感到很累。偏身邊僅你一人可替朕分憂,若李廣也肯來長安,朕當省下不少心思。”

“李都尉留在隴西,遠比留在陛下身邊更為妥當。”

“鹽鐵不興,大漢不興,各地藩王處處掣肘朕的謀劃,若我漢軍遍配鋼質重弩,何懼匈奴大軍。”

“周勃居相位,不能替陛下分擔政務,應早作籌謀。”

“少君所言甚是,朕早就打算命張蒼為左相,周勃,打仗還行,治理天下百姓,則遠不如陳平等人。”

公元前176年,周勃被遣往封地,張蒼正式擔任左相之職。張蒼任左相,竇廣國變革前朝法典終於有了突破,法典的變革,大破了各地藩王抱團抗命的格局。

竇廣國先是整理沿用的法典,劉恒親授各郡太守十六方印,闡明各郡太守權益,重定各地藩王私兵食邑,雖未將各地藩王勢力重新劃分,但未削藩大好了基礎。

有朝廷法典在,各地年歲收獲,具都詳實反饋到長安,劉恒看過,方到,大漢並非國力虛弱,實乃各地藩王從中獲利過多,致使國庫空虛。也就從這時起,劉恒心底更加渴望盡快削藩,加大朝廷權重。

“河間得而複失,皆因河間將少兵乏,無法抵禦匈奴大軍。漠北千裏一線,朝廷分兵把守,實乃難以抽出多餘兵力,駐守河間。諸位愛卿,河間之事,該如何定奪,倒是議上一議。”

“陛下,收複河間,我朝兵力不足,當下詔征兵,及冠男子,當先服兵役,以解朝廷將少兵乏。”

“我朝子民不足兩千萬之數,少壯者不及四百萬,若都征來為兵,大漢土地,由誰來耕種?”

劉恒的問話,讓滿朝文武皆啞口無言。張蒼雖不明劉恒心思,但也是認為此番征兵,實為不妥。

“陛下,前番河間收複時,不少藩王紛紛請命,願派兵駐守河間,為陛下分憂,依臣之間,可從各地藩王私兵中,選調出小部分士兵,組成新軍,駐守河間。”

“上奏肯替朕分憂的藩王,都有哪些?”

“以楚、荊、吳、燕、齊、趙為首六家藩王,各自都上奏願遣五萬精兵,其餘各地藩王多少不等。”

“好,不愧是朕的本家,朕允了,但無需各王勞傷元氣,楚、荊、吳、燕、齊、趙,各派精兵兩萬足矣。”

這可是天賜的削藩良機,劉恒怎能錯過?各地藩王吃了個暗虧,但發作不得,隻能從私軍中挑選出老弱殘兵應付。劉恒卻全然不以為意,反倒借此機會,大加封賞,楚、荊、吳、燕、齊、趙六國藩王子嗣具都封侯,食邑卻從各自封地割取。

劉恒自登基以來,終於開始拿各地藩王開刀,大漢內部君臣上下一片祥和中,又暗暗滲出殺機。

由竇廣國執筆,代劉恒給李廣寫了一封信件,隻一個意思,十二萬老弱殘兵,不日即將開赴隴西,如何處置,李廣全權定奪。劉恒隻要在春耕時,便要遷民河間,距離北方春耕時節,以不足兩月,劉恒的要求,李廣如何實現,就連竇廣國也是替李廣捏了一把虛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