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守歲的傳說(二)
感恩生活
一次,美國前總統羅斯福家失盜,被偷去了許多東西,一位朋友聞訊後,忙寫信安慰他,勸他不必太在意。羅斯福給朋友寫了一封回信:“親愛的朋友,謝謝你來信安慰我,我現在很平安。感謝上帝:因為第一,賊偷去的是我的東西,而沒有傷害我的生命;第二,賊隻偷去我部分東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慶幸的是,做賊的是他,而不是我。”對任何一個人來說,失盜絕對是不幸的事,而羅斯福卻找出了感恩的三條理由。這個故事,啟發我們該如何感恩生活。
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風順,種種失敗、無奈都需要我們勇敢地麵對、曠達地處理。這時,是一味地埋怨生活,從此變得消沉、萎靡不振,還是對生活滿懷感恩,跌倒了再爬起來?英國作家薩克雷說:“生活就是一麵鏡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感恩生活,生活將賜予你燦爛陽光;你不感恩,隻知一味地怨天尤人,最終可能一無所有!成功時,感恩的理由固然能找到許多;失敗時,不感恩的借口卻隻需一個。殊不知,失敗或不幸時更應該感恩生活。感恩,使我們在失敗時看到差距,
在不幸時得到慰藉,獲得溫暖,激發我們挑戰困難的勇氣,進而獲取前進的動力。就像羅斯福那樣,換一種角度去看待人生的失意與不幸,對生活時時懷一份感恩的心情,則能使自己永遠保持健康的心態、完美的人格和進取的信念。感恩不純粹是一種心理安慰,也不是對現實的逃避,更不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感恩,是一種歌唱生活的方式,它來自對生活的愛與希望。 在水中放進一塊小小的明礬,就能沉澱所有的渣滓;如果在我們的心中培植一種感恩的思想,則可以沉澱許多的浮躁、不安,消融許多的不滿與不幸。感恩,使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一路“倔”到諾貝爾領獎台
“堅持自己的選擇,走自己的路。”很多人都曾這樣想過,但真正能夠做到者卻寥寥無幾。1921年出生於美國紐約南布郎克斯的羅莎琳·蘇斯曼·雅洛,自幼就有這種“倔”的精神,並一路“倔”到了諾貝爾領獎台上。 3歲時,有一次跟母親回家,羅莎琳堅持要走自己選擇的另一條小路,母親以為那條路根本回不了家,所以不答應她。羅莎琳賴在地上不走。“好吧。”母親最終沒能“強”過她。不一會兒,羅莎琳高興地喊:“媽媽,到家了!”母親抬頭一看,千真萬確,已經到了自家的房後!在此居住了許多年,居然不知還有這麼一條可以回家的近道,望著一臉燦爛的羅莎琳,母親驚訝得一時語塞。 10歲那年,羅莎琳到一所女子中學讀書,因學校離家較遠,她每天都要坐車。剛開始時,母親生怕她下錯了車站,於是就偷偷地跟著她上了車,不料被羅莎琳發現了,倔強的她大為光火:“我不是個小孩子!”發了一通脾氣後,把尷尬的母親“扔”在車上,自己改乘另一趟車去了。 高中畢業後,父母建議羅莎琳去當小學老師。“不!”她堅持一定要上大學。父母拗不過她,於是她成了亨特學院裏的一名學員。 到亨特學院後,羅莎琳很快迷上了物理。這說起來也是一種偶然:物理學課程被安排在午飯後,而這段時間的學習效果是最差的。物理老師也明白這一點,為了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老師想出了一個“絕招”:他在授課的內容裏故意加進兩處錯誤,然後讓同學們去找。這樣,無精打采的同學們一下子來了精神。羅莎琳最先找到了錯誤,而且不是兩處,是三處!這一來,竟“逼得”老師也不得不較起了真兒。正是這一偶然小事,使羅莎琳學習物理的興趣大增。不久,伊倫·約裏奧—居裏寫的一本關於她母親的傳記——《居裏夫人》出版了,17歲的羅莎琳懷著十分崇敬的心情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從此她的理想更高遠了:當科學家,做“居裏夫人第二”。 大學畢業後,父母力勸羅莎琳當一名中學老師。羅莎琳又是一個堅決不答應,她已經有了明確的目標,她一定會堅持自己的選擇。深知女兒倔強的父母雖然不理解她,但同以往一樣,還是依從了她:“好吧,那就走你自己選擇的路吧。” 走自己選擇的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20世紀40年代初期,反猶浪潮波及到了美國,同時,對婦女的歧視更是遠沒有消除。出生於中下層猶太人家庭的羅莎琳非常明白,作為猶太女性的她,要想獲得研究院的資助繼續求學是何等的困難!但是,天生不服輸的她偏偏就有個“明知不可為而為”的倔脾氣,為了能夠繼續求學,羅莎琳設法當上了哥倫比亞大學一位生物化學家的秘書。憑借這個職務,她便可以在哥倫比亞大學旁聽研究生的課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給許多人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而羅莎琳卻“因禍得福”。當時美國大多數男青年都參了軍,許多學院和研究院因而空出了不少的職位。羅莎琳終於如願以償地當上了伊利諾大學工程學院的助教。欣喜若狂的她卻萬萬沒有想到,係主任原來是一個極端歧視女性的人。在學院的一次集會上,係主任傲慢地對羅莎琳說:“這隻不過是因為現在許多優
秀的男青年都應征入伍去了,你才能有機會成為我們中的一員,僅此而已。”這是事實,但在這種場合出於此人之口,無疑是對女性的一種歧視,一種侮辱!羅莎琳的倔強勁兒又一次被激活了,從小就有“巾幗不讓須眉”的秉性,這一次她更要拿出實際行動來“教訓教訓”係主任。為此,在緊張的教學之餘,她旁聽了大學部的兩門物理學課程,選修了三門研究生課。到學期末,羅莎琳除了光學的實驗課得了“A-”外,其餘課程全部是“A”。沒想到,驕人的成績卻被係主任抓住了這個惟一的“A-”,來了個“一葉障目”法:“這證明婦女的實驗工作能力很差。”直把剛烈的羅莎琳氣得火冒三丈。 學院對女性的歧視雖然使羅莎琳產生了極大的心理壓力,但她卻從沒屈服、退縮,憑著這股倔強勁,她在入校的第二年就取得了碩士學位,3年後又以優異的成績和出色的論文獲得了博士學位,成為伊利諾大學物理係的第一位女博士,終於在係主任那裏報了“一箭之仇”。 後來,羅莎琳來到一家退伍軍人醫學中心。在這家中心裏,羅莎琳將一間幹淨的房子改裝成美國第一間放射性同位素實驗室,並全力投入對放射性同位素效用的研究。在測試胰島素在糖尿病患者體內停留時間的過程中,她發明了放射免疫分析法。 放射免疫分析法的發明是醫學界的一場革命。使用這種方法能夠準確地測出血液和尿液中任何低於百萬分之一克含量的生物物質,如荷爾蒙、病毒、維生素和藥物等,這些物質的濃度差可以給出生命或死亡的信息,能為許多疑難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重要的依據,因而被稱為是二戰後“在臨床醫學中最重要的基礎研究成果”。1977年,羅莎琳因此項發明而榮獲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
認同的力量
許多年前,一個10歲的男孩在拿坡裏的一家工廠做工。他一直想當一個歌星,但是,他的第一位老師卻說:“你不能唱歌,五音不全,你的歌簡直就像是風在吹百葉窗一樣。”回到家裏後,他很傷心,並向他的母親——一位貧窮的農婦哭訴這一切。母親用手摟著他,輕輕地說:“孩子,其實你很有音樂才能。聽一聽吧,你今天的歌聲比起昨天的樂感好多了,媽媽相信你會成為一個出色的歌唱家的..”聽了這些話,男孩的心情好多了。後來,這個男孩成了那個時代著名的歌劇演唱家。他的名字叫恩瑞哥·卡羅素。當他回憶自己的成功之路時這樣說:“是母親那句肯定的話,讓我有了今天的成績。” 19世紀初,倫敦有位年輕人想當一名作家。然而他有4年的時間沒有上學,父親鋃鐺入獄後,他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貼油鞋底標簽的工作以此謀生。 晚上,在一間陰森靜謐的房子裏,他和另外兩個從倫敦貧民窟來的男孩睡在一起。他隻能趁深夜溜出去,悄悄地把稿子寄出去,免得遭人笑話。就這樣,一篇篇稿件被寄了出去,可是一個個故事又相繼被退了回來。他很失望。有一次,他到外邊借酒消愁,快到傍晚的時候,才拖著疲憊的身軀回來。 “恭喜你,我們的作家先生..”剛進門,一個同伴將一封信舉得老高!那興奮勁似乎是不能抑製。年輕人將信接過來:對不起,我的朋友,這是一封退稿信。”“不,我的作家先生。”一個同伴高聲地喊道。年輕人這才注意起了這封信。信封薄薄的,上麵赫然寫著編輯的名字。 原來,編輯第一次給他寫信了。信很短:“你的文章是我們多年以來所夢寐以求的作品..年輕人,堅持下去,相信你一定會成功的。”多年後,年輕人成為了一代文學巨匠,他就是查爾斯·狄更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