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黃河
對於每一個中國人來說,黃河意味著民族,意味著騰飛,意味著母親。 我很不幸,因為在這十幾年中,我未曾拜訪過母親,民族的母親——黃河,對於一個華夏子孫來說,這是一種不孝,一種莫大的不孝。 人們都說母親是寬宏的,母親是無邊的,雖然我未曾領略過母親的魅力,但在夢中,在心中,母親用她的驚濤駭浪濁流宛轉,激勵著我,關懷著我。 一聲聲浪聲,讓我的心飄進了母親的懷中,母親用她的氣吞山河之勢領著我前進領著我奔騰,領著我感受母親的豪邁。人們盡情的吮吸著黃河,吮吸著母親的乳汁,他們渴望母親的愛撫,他們需要母親的滋潤。 文人墨客用精妙絕倫,豪邁壯觀的語句來形容黃河,望著日夜奔騰的黃河,望著我心中的黃河,我太過心酸,千年不停的流動,母親累嗎?母親微笑著告訴我,為了這個民族,為了愛她的兒女,這是一種必須,一種必須的付出,為了華夏子孫能夠騰飛,為了民族精神能夠延續,她必須不停的流動,不停地提醒華夏子孫能夠騰飛,必須滋養這個民族。 騰飛,子孫..我眼睛濕潤了,為了她愛的人們,她甘願受到風吹日曬,甘願受到上天的折磨,隻要民族能夠騰飛,為了子孫能夠過的比她好,她甘願隨這一切,“隻要你過的比我好。”從風中,從浪中傳來一陣陣呐喊。 淚水情不自禁的在心中,在我的血液中泛濫,母親啊!母親你目睹這你的子女為了自我而自相殘殺,為了自己的幸福甚至將魔爪伸向了您,可您卻甘願隨,甘願忍受,甘願不辭辛苦的傳揚著我們民族的偉大精神,啊!我偉大的母親我心愛的母親,你讓我敬佩,你讓我感動,你讓我明白了什麼叫做責任,你讓我知道了我們應該騰飛,帶著您的精神,您的祝福流向世界,流向輝煌,我懂了,我懂了,我深愛的母親,我心中的黃河。 擦幹眼淚,將對心中黃河的愛化作一種永恒,帶著母親給予我的責任,我該起程了,我該付出了,我該道別了。 “母親,請好好珍重,您的兒女不會讓您失望,帶著我的祝福,繼續滋養您的兒女們吧,一路保重,保重。” 別了,心中的母親河——黃河,帶著希望,帶著祝福,帶著必須騰飛的信念,我開始奔騰,全華夏子孫們開始了輝煌的征程。
學做色拉
愉快的暑假過去了,想起暑假的那些日子,真是開心。有一件有趣的小事給我印象很深,我給它取了一個名字,叫“做色拉的故事”,我講給大家聽一聽吧。 那是暑假的一天,爸爸媽媽上班去了,我寫完作業,突然想做點兒色拉吃。我想,人家大廚師做飯時都是一身廚師服,我何不也打扮一下。於是,我找來一條白圍裙,又把媽媽的一頂白帽子翻了出來,扣在腦袋上。我照了一下鏡子。嘿,絕了!簡直就像一個一級廚師,那樣子別提有多神氣了。於是,我信心百倍地來到廚房,從冰箱裏拿出一個雞蛋,學著媽媽的樣子,很麻利地打開放進碗裏。至於下麵怎麼做嘛,我可就搞不清楚了。還是開動腦筋,搞一個“發明創造”吧!我把家中有的、我認為可以做色拉的東西都拿了出來。我在裝雞蛋的碗裏先放了半勺色拉油,然後又放了一勺煉乳,之後,又把桃子、梨等切成小塊兒放進碗裏,我還放了些“糖”。最後,我又別出心裁地加了一些番茄醬和少量桔汁,再攪勻。此時,我故意用筷子把碗敲得很響,好像很熟練的樣子。不一會兒,色拉做好了。我把它端到了客廳裏的餐桌上,準備品嚐我的“傑作”。我想,這種高營養的色拉一定很好吃,我趕緊盛了一勺放進嘴裏,沒想到色拉這麼難吃,我馬上吐了出來。我實在說不出這色拉是什麼味兒,酸、甜、苦、鹹都不是,反正很難吃。呀!我可能把鹽當糖放進去了吧!我正著急時,媽媽回來了。她看見我端著一碗色拉就笑著說:“喲,做色拉了,好吃嗎?讓我嚐嚐。”我聽了,忙說:“這色拉可難吃呢。”媽媽問:“為什麼會這麼難吃呢?”我隻好把放錯調料的事跟媽媽講了。媽媽笑著說:“你呀,幹什麼事都馬馬虎虎的,這回吃到苦頭了吧?”我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笑了。接著我認真地跟媽媽學起做色拉來。 這件事雖然過去好久了,但我一想起來還忍不住想笑。
生命的跑道
“0”是什麼?是開始?是空白?是盡頭?是遺憾?我認為,“0”是一條生命的跑道。 在這條跑道上,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起點。隨著命運的一聲哨響,他們便開始了各自的人生旅程。 跑道很長,很長,遠遠的望不著盡頭。有些人一開始就氣餒了,退縮了停留在原點,怨天尤人。另一些人則努力地奔跑著,欣賞到了兩岸不斷變化的美麗風景。他們當然是快樂的,因為他們欣賞的美景正是掌握在他們手裏的人生。 奔跑是很辛苦的,尤其是長時間的奔跑。很多人跑著跑著,覺得累了,便停了下來,不再向前。但仍有一部分人堅持著自己的信念,他們相信自己總有一天會跑到終點的。於是他們努力追求著自己的目標,繼續奔跑著,超越過了許多停滯不前的人。
當然,人生的跑道上難免會有長滿荊棘的地方。有些人被拌倒了,摔得很疼,便不再願意爬起;有些人則在別人的攙扶下,勉強地站了起來;隻有很少一部分人在自己意念的控製下頑強地爬起,並且調整好自己的心態,選擇一條新的跑道,又開始了對人生的追求。這些
靠自己力量站起來的人,到最後幾乎都成為了成功人士;而那些不願爬起的人卻差不多都成為了無用之士。 有的人很有天分,他們跑得比常人快,跑得比常人輕鬆。正因為這樣,他們之中的某些人開始驕傲,開始陶醉於自己的非同尋常。殊不知自己已被很多努力奔跑的人超越了。 有的人並不具有體育細胞,他們跑得很慢,盡管用盡了全身的力氣,仍然很難超越那些有天分而又肯努力的人。因此,一部分人便灰心喪氣了。他們認為自己反正怎麼趕也趕不上別人,幹脆不再奔跑,聽天由命。 那些跑的跑得快並且肯努力的人,欣賞到的風景是非同一般、絢麗繽紛的,所跑的路也是燦爛輝煌的。 那些跑得慢並且也肯努力的人,雖然及不上有天分而肯努力的人,但至少,他們盡力跑到了終點,他們擁有一個無悔的人生。 生命是一條跑道,有的人已經到達了終點,有些人則開始了最後的衝刺,有些人跑到一半便停止了奔跑,有些人還沒開始奔跑就已經結束.. 生命是一條跑道,無論你具不具有天分,無論你是男人或者女人,也無論你是否殘疾,隻要你真真正正地盡力跑到了終點,那麼你的這個“0”就能夠畫得圓滿,你的人生也就沒有什麼遺憾可言了。
朋友是什麼?
朋友是在你悲傷無助的時候,給你安慰與關懷;在你失望彷徨時,給你信心與力量;在你歡樂的時候,分享你勝利的喜悅的人。在人生旅途上,盡管有坎坷、有崎嶇,但有朋友在,就能給你鼓勵、關懷並且幫你度過最艱難的歲月。 古人說:“學而無友,則固陋而寡聞。” 曾記得有人說:“交友是一件有益的事,每個人都應該盡量的去認識新朋友,因為朋友能擴大我們的生活領域,使我們能更深刻地認識這個世界。” 漫長的生命旅程中,我們應善用朋友來增廣我們的見聞,彼此譜成生命的音符,藉此更刻畫人生的真諦。真正的朋友,並不需要把友誼時時掛在嘴上,它們並不為友誼互相要求什麼,而是彼此為對方做一切辦得到的事情。 下麵這段餘秋雨先生的話足以解讀“朋友”二字了: “真正的友情不依靠什麼。不依靠事業、禍福和身份,不依靠經曆、方位和處境,它在本性上拒絕功利,拒絕歸屬,拒絕契約,它是獨立人格之間的互相呼應和確認。它是人們獨而不孤。互相解讀自己存在的意義。因為所謂朋友,也隻不過是互相使對方活的更加溫暖、更加自在的那些人。” 朋友,因彼此的無所求和關愛而深刻、而久遠,不管彼此是否平衡。 “朋友一生一起走,一聲朋友你會懂......”
走近孔子
孔子簡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發憤為學,博學多能。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廣收門徒,收的學生不管貧富貴賤,據說有3000弟子,其中優秀的有72人。他成為文化傳播的使者。他曾周遊列國,晚年專心從事古代文獻整理與傳播工作,致力於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典籍,刪修《春秋》。其學生將其思想言行記載在《論語》中。 孔子經其終生倡導和曆代儒家的發展,使中國儒家學說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作為中國人的指導思想逾兩千餘年。孔子思想體係的核心是德治主義,他執著地倡導德化社會與德化人生。德化社會的最高標準是“禮”,德化人生的最高價值是“仁”。孔子教導人們積極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孔子倡明“天人合一”之教,以善處人與自然的關係,他還闡述和弘揚了人不僅要“仁民”,也要“愛物”的道理。孔子堅決主張國家要實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會與文化得到發展。孔子認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於造就理想人格以創立理想社會,通過潛誌躬行“內聖外王之道”,以達到“天下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由於孔子的卓越貢獻和思想影響深遠,他才被中國人尊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孔子離去了兩千多年,他創立的學說在中國古代占據統治地位,成為中國的文化主流,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在近現代,中國受到西方文化的衝擊,他的學說遭受知識界的精英們強烈批判,幾乎是毀滅性打擊。在二十世紀,在人們對人自身問題的深度思考與反省時,他的思想學說引起了各國專家學者們的注意。 孔子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先世係宋國貴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難奔魯,後定避魯國陬邑。父叔梁紇為魯國武士,以勇力聞於諸侯。 ■孔子3歲喪父,隨母親顏征在移居闕裏,並受其教。孔子幼年,“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少時家境貧寒,15歲立誌於學。及長,做過管理倉庫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虛心好學,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30歲時,已博學多才,成為當地較有名氣的一位學者,並在闕裏收徒授業,開創私人辦學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愛人”。他把“仁”作為行仁的規範和目的,使“仁”和“禮”相互為用。主張統治者對人民“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從而再現“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進而實現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歲時,因魯國內亂而奔齊。為了接近齊景公,做了齊國貴族高昭子的家臣。
次年,齊景公向孔子詢問政事,孔子說:“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極為讚賞,欲起用孔子,因齊相晏嬰從中阻撓,於是作罷。欲起用不久返魯,繼續鑽研學問,培養弟子。51歲時,任魯國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於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則之”52歲時由中都宰提升為魯國司空、大司寇。公元前500年(魯定公十年),魯、齊夾穀之會,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齊景公欲威脅魯君就範,孔子以禮斥責景公,保全了國格,使齊侯不得不答應定盟和好,並將鄆、龜陰三地歸還魯國。孔子54歲時,受季桓子委托,攝行相事。他為了提高國君的權威,提出“墮三都”、抑三桓(魯三家大夫)的主張,結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對,未能成功。55歲時,魯國君臣接受了齊國所贈的文馬美女,終日迷戀聲色。孔子則大失所望,遂棄官離魯,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另尋施展才能的機會,此間“幹七十餘君”,終無所遇。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魯國季康子聽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勸說,才派人把他從衛國迎接回來。 ■孔子回到魯國,雖被尊為“國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繼續從事教育及文獻整理工作。一生培養弟子三千餘人,身通六藝(禮、樂、射、禦、書、數)者七十二人。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一整套教育理論,如因材施教、學思並重、舉一反三、啟發誘導等教學原則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精神,及“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和“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為後人所稱道。他先後刪《詩》、《書》,訂《禮》、《樂》,修《春秋》,對中國古代文獻進行了全麵整理。老而喜《易》,曾達到“韋編三絕”的程度。 ■69歲時,獨子孔鯉去世。71歲時,得意門生顏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極,哀歎道:“天喪予!天喪予!”這一年,有人在魯國西部捕獲了一隻叫麟的怪獸,不久死去。他認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現又死去,是天下大亂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書的編撰。72歲時,突然得知子仲由在衛死於國難,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曆二月,孔子寢疾7日,齎誌而歿。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經其弟子和再傳弟子整理編成《論語》一書,成為後世儒家學派的經典。 孔子哲言 在中國五千年的曆史上,對華夏民族的性格、氣質產生最大影響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個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個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個品德高尚的知識份子。他正直、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會。他的成功與失敗,無不與他的品格相關。他品格中的優點與缺點,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份子。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孔子63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曆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