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性格理論與發展1
一、性格的概述
什麼是性格
性格是一個人在現實的穩定的態度和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中所表現出來的個性心理特征。例如,謙虛或驕傲,誠實或虛偽,勤勞或懶惰,勇敢或懦弱,果斷或猶豫不決等都是人的性格特征。性格就是由許多性格特征所組成的統一體。性格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做什麼”和“怎樣做”。前者表明了一個人在追求什麼,拒絕什麼,反映人對現實的態度;後者則表明一個人如何去追求他想要得到的東西,如何去拒絕它所要避免的東西,反映了人的行為方式。一般來說,人的性格決定了他的行為方式。
在中國,公元前5~4世紀的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的性習說。他認為人生來稟賦差異不大,是後天造成了較大的差別。比他晚一個多世紀的孟子提出了“性善論”,認為人生來就是善良的,“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環境與教育扶植善性,而不使之泯滅,並發展成“仁、義、禮、智”。相反,比孟子稍晚些的荀況則認為人生來就是“惡”的,環境與教育去惡育善。這些理論都強調了環境對人們性格的影響作用。在西方,較早研究性格的是公元前4~3世紀的古希臘哲學家提奧夫拉斯塔。他廣泛論述了人的個別特征。以後,埃裏克森、班圖拉、奧爾波特以及卡特爾等對性格理論進行了進一步研究和發展,使性格心理學日臻完善。
性格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是指人與其他人不同的心理特征。提奧夫拉斯塔在一篇論文中描述了三十多種性格,每一種性格都是根據一個占主導地位的、很明顯的特征標誌加以描述的,如“偽裝”、“諂媚”、“枯燥無味的講述者”,等等。科學心理學中的“性格”是取其狹窄的特定的含義。從這個角度而言,並非人的所有個別特點都是性格特征,像敏銳、迅速、智慧深邃等的一些個別心理特點,就被排斥在性格特征之外。假如我們要給狹義的性格下定義的話,那就是人對現實的穩定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
性格表現既包括行為的方式又包括實踐方式的方式和思維、意誌、情感等心理活動的方式。這些心理特征在類似的情境中不斷出現,有一定的穩定性、以至習慣化,這便形成人們獨特的性格。如林黛玉的行為,總是受到她的那種冷漠的情感、孤傲的個性、多愁善感而又自卑的弱型氣質等心理因素的製約,在大多數場合裏總是有傷感、狐疑、嫉妒、冷漠,而缺乏熱情奔放自信等行為表現。習慣化的心理風貌就是性格。那種偶然的情境性的心理特征,不能稱為一個人的心理特征。
性格和氣質
性格與氣質都是描寫個人典型行為的概念,這兩個概念既有區別,又有密切聯係。
它們的區別體現在三個方麵。首先,從起源上看,氣質是先天的。是神經類型的自然表現;性格是後天的,在個體的生命開始時期並沒有性格,它是在活動中與社會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反映了人的社會性的一麵。其次,從可塑性上看,氣質的變化較慢,可塑性小;性格的可塑性較大。最後,氣質所指的典型行為是它的動力特征而與行為內容無關,因而氣質無好壞、善惡之分,性格主要是指行為的內容,它表現為個體與社會環境的關係,因而性格有好壞、善惡之分。
它們的聯係在於,首先,氣質會影響個人性格的形成。因為性格特征直接依賴於教育和社會相互作用的性質和方法。氣質在作為性格形成的一種變量,在個體發生的早期階段就表現出來,有些嬰兒喜歡哭或笑,有些則安靜,這些氣質特征必然會影響家庭環境,影響父母或其他哺育者的不同反應方式。一個人的性格就是在這種不同性質的教育和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其次,氣質可以按照自己的動力方式,渲染性格特征。從而使性格特征具有獨特的色彩。最後,氣質還會影響性格特征形成或改造的速度。
性格是最鮮明的表現,是個性心理特征中的核心特征。性格不僅與綜合性能力的關係非同一般,而且,性格還具有情感特征和意誌特征。
情感、情緒與人的性格有著密切的關係,情緒狀態如果成為經常影響人的活動或受人控製的穩定的特點,就可被視為性格特征的一部分。這類性格特征主要表現在人們情緒反應的強度、快慢起伏的速度,持續時間的長短和情感、集體榮譽感、勞動義務感、責任感以及友愛感等社會道德感,都與這類的行為和發生表露的方式聯係在一起。正是由於性格特征中帶有情感色彩,因此培養美的情感、陶冶高尚情操,也是塑造人的性格的一個重要途徑。
性格的意誌特征就是對自己的行為的自覺調節方式和個性特點。堅強的性格體現了的堅韌性。有堅強的意誌就會有堅強的性格,這從人們克服困難、不斷追求的作為可以看出。意誌是性格力量的主要源泉。養成好的意誌,有著堅韌不拔的精神,是塑造性格的一個重要方麵。
性格的生理基礎
在人群當中,人們的性格事實上是不一樣的。有的讓人感到和諧,如謙虛、自信、熱情大方、誠實、無私、勤勞、細心等;有的讓人覺得不舒服,如狂妄、自私、虛偽、懶惰。歸根結底,性格的類型是由各種性格特征的獨特而有機的結合造成的。這種結合,可稱為性格結構。類型的劃分、標準各異,因而分法不一。
研究組找到了22個平均年齡在22歲的自願受試者,他們都曾經在兩歲的時候,就已經接受過心理學家所進行的一項性格測試,其中13人被評估為屬於內向類型,而另外9人則被認為是屬於外向類型。研究人員希望在20年後,再來對這些已經成年的受試者進行更加深入的神經心理測試,看他們在心理類型上有沒有什麼變化。
研究人員所設計的神經心理測試方法是:讓受試者觀看自己熟悉的人的麵孔和能夠讓其感到吃驚的麵孔,同時運用核磁共振功能成像係統(fMRI)對受試者進行實時的頭部監測,主要是監測位於大腦顳葉內側的杏仁核的反應活動水平。
實驗進行時,讓受試者平躺在核磁共振功能成像係統的掃描床上麵,一律使用耳塞以避免噪音對受試者專心完成測試任務的幹擾。然後在受試者的眼前放置一個液晶屏幕,上麵投射作為刺激物的不同人的麵孔圖像。整個實驗過程持續6分24秒,屏幕上的圖像顯示時間以24秒為單位,每24秒更換一次圖像。在開始正式的實驗之前,顯示的是一個十字形,讓受試者注視該十字,作為一種適應性訓練。24秒之後,開始正式的放映。首先是連續地放映4幅受試者非常熟悉的麵孔,被稱為熟悉階段。再回到十字的圖像顯示24秒,然後按隨機順序放映8幅麵孔圖像,其中既有熟悉的麵孔,也有能夠令受試者吃驚的麵孔圖像,其中第四幅圖像之後,同樣有一個24秒的放映十字圖形的間斷。在整個放映過程當中,受試者一直處於核磁共振功能成像機的監測之下,以便觀察其大腦在生理活動上的即時變化。
核磁共振功能成像是非常適合於對大腦功能進行實時而無損監測的,它對於血液當中的氧含量非常敏感,因此能夠從它的圖像裏麵很清晰地分辨出流經器官或組織的血管裏麵血液的氧含量變化。我們知道大腦是人體各個器官裏麵耗氧量最大的器官,在人體平靜狀態,幾乎要消耗血液所含氧的70%,因此大腦的各個部位的活動水平,可以非常鮮明地反映在其耗氧水平上,這樣核磁共振功能成像所看到的血液含氧的變化,正好反映了該部位神經係統活動性的變化。為了了解受試者在觀看不同的麵孔圖像時,到底會使得其情緒上產生什麼樣的即時的反應,心理學家就使用了核磁共振功能成像來對受試者進行實時監測,並把杏仁核作為主要的監測對象。
杏仁核是大腦顳葉內側左右對稱分布的兩個形似杏仁的神經元聚集組織,和旁邊的海馬以及扣帶回都屬於大腦邊緣係統。目前普遍認為杏仁核是人的情緒中心,也即在人的各種情緒反應當中,例如憤怒、焦躁、驚恐等,杏仁核充當了指揮所的角色。早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耶魯大學的狄嘎杜曾經作了一個有名的實驗:他把一對電極插入一頭公牛的杏仁核,電極連接到其體外的一個能夠發出電信號的儀器,這個儀器能夠接受遙控,以向公牛的杏仁核發出電信號。然後狄嘎杜把公牛牽到室外,手持遙控器近距離地向公牛身上的儀器發出指令,使得儀器對公牛杏仁核進行電信號刺激,令公牛突然暴躁起來,凶猛地向狄嘎杜衝來,就在公牛將要撞倒狄嘎杜的時候,他再次發出遙控信號,停止對公牛杏仁核的刺激,使得公牛突然止步,安靜下來,一點兒也沒有了剛才的怒火。這個實驗充分說明了杏仁核控製情緒的功能。
由於人的心理活動很難依靠受試者自身作客觀的描述,所以心理學家為了真實地了解不同的人在第一眼看到各種人的麵孔時,究竟會產生什麼樣的內心反應,由此而對受試者進行性格分類,就一定要對杏仁核進行實時的監測。研究人員發現,受試者的生理反應明顯地分為兩組。在觀看非熟悉麵孔時,一部分受試者的左右兩個杏仁核都有比較強烈的反應,而另一部分則反應比較弱;但在觀看熟悉麵孔時,所有受試者的杏仁核反應水平幾乎沒有任何差異。因此相比於看到熟悉麵孔,一旦看到非熟悉的麵孔,第一部分的受試者的杏仁核活動水平明顯增強,說明他們對於陌生人具有非常迅速的情緒反應。實驗還表明,這種不同的反應模式對於左右杏仁核是一致的,這說明對於兩個杏仁核目前還沒有發現更加細致的分工。
實驗最有意義的結果,就是發現那些杏仁核活動強烈的受試者,正好是在其兩歲時被評估為具有內向性性格的人,其餘則反之,是屬於外向性性格的人。
這個實驗結果強有力地表明性格具有深刻的生理基礎,至少杏仁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性格器官”。既然性格與生理器官具有如此密切的關聯,因此回到我們開頭的問題上來,性格的形成問題的答案,可能就變得愈加複雜了。
顯然,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都能夠看到,一家人的兄弟姊妹之間的性格,並非像相貌那樣具有遺傳上的一致性,而是常常有非常大的反差,因此如果試圖把性格的形成,完全歸結到生理性的遺傳上,是違反常識的。而現在大量的神經心理研究又表明,性格也不是完全在環境的影響下逐漸形成的。因為很顯然,2歲的幼兒並沒有經受足夠的環境的影響,而其外向或內向的性格類型卻已經基本定型。隻是在隨後的成長歲月裏,內向性性格和外向性性格在各種行為方式上逐漸表現出來,例如內向的兒童不願見陌生人,在大庭廣眾之下說話緊張、甚至結巴,容易受到驚嚇,以及多愁善感;而外向的兒童則喜歡惹事,唯恐沒有人注意,喜歡自我表現,等等。所以現在我們把性格的形成問題,追溯到了兩歲之前,到底是什麼能夠在嬰兒期就決定完全不同的性格發展路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