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心理學家決定按照現有的思路,把這個問題繼續追溯下去,因此他們正在考慮進一步發展更加方便而有力的大腦功能實時成像手段,包括進一步完善MRI,使得一方麵能夠更加細致地觀測到大腦的生理活動;另一方麵,能夠對一個人的整個發育成長過程,都可以方便地進行這種功能實時觀測,從而掌握一個人性格起源乃至發展在生理層麵的活動脈絡。
看來,人類要徹底的了解自己性格的起源,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這樣也好,本來我們已經為了克隆人是不是該出現的問題而深感苦惱,也就不希望又冒出一個新的問題,就是父母到底有沒有權力去醫院給自己的嬰兒改變性格,這個問題還是留給未來的人類去爭吵吧。
二、性格的理論
性格的類型理論
性格類型(也稱人格類型)理論最早由於醫療實踐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現已廣泛地運用到人類生活的許多領域。性格類型具有整體性和典型性等特點。了解自己的人格類型,對於認識自我、優化性格、正確進行職業選擇等具有重要意義。
(一)榮格的類型理論
在心理學的類型理論中,以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提出的內傾型和外傾型性格最為著名。1913年,榮格在慕尼黑國際精神分析會議上提出了內傾型和外傾型的性格,榮格認為,性格內傾的人,很少向別人顯露自己的喜怒哀樂。他們在情感方麵經常自我滿足,珍視自己內心的體驗;在他人麵前容易害羞,說話慌張,不願在大庭廣眾麵前出頭露麵,做事深思熟慮,但缺乏實際行動,常有困惑、憂慮、鬱鬱不樂之感。性格外傾的人,心理活動傾向外部,經常對外部事物表示關心和感興趣。這些人性情開朗活潑,善於交際,但他們不願苦思冥想,而要依靠他人或活動來滿足個人的需要。同時他們善於在活動和群體交往中表達自己的情緒與情感;不曉得害羞,而且健談、交朋友當麵就熟,說話大膽、不考慮別人感情。他們自由奔放、當機立斷並易發生輕率行為,動作快、不拘小節。榮格認為,內傾和外傾,其實不過是程度問題。他論述了性格的一般態度類型和機能類型。
1.一般態度類型
榮格根據心理能量的指向劃分性格類型。個體心理能量的活動傾向於外部環境,就是外傾型的人;心理能量的活動傾向於自己,就是內傾型的人。外傾型的人,重視外界,愛社交、活躍、開朗、自信、勇於進取、興趣廣、易適應環境;內傾型的人重視主觀世界、好沉思、善內省、常自我欣賞和陶醉,孤僻、缺乏自信、害羞、冷漠、寡言、較難適應環境的變化。外傾型和內傾型是性格的兩大態度類型,也就是個體對特有情境的反應的兩種態度或方式。
2.機能類型
榮格將人的心理活動分為感覺、思維、情感和直覺四種基本機能。感覺告訴你存在著某種東西;思維告訴你它是什麼;情感告訴你它是否令人滿意;直覺則告訴你它來自何處和向何處去。一般說,直覺在榮格看來是允許人們在缺乏事實材料的情況下進行推斷。按照兩種態度類型與四種機能的組合,榮格描述了八種性格類型。
(1)外傾思維型。該類型的人,既外傾,但又偏向於思維。其思想特點是一定要以客觀資料為依據,以外界信息激發自己的思想過程。情感壓抑,缺乏鮮明的個性,甚至表現為冷淡和傲慢等人格特點。
(2)內傾思維型。該類型的人,既內傾,又偏向於思維功能。其除了思考外界信息外,還思考自身的精神世界。情感壓抑,冷漠,沉溺於幻想,固執,剛愎和驕傲等人格特點。
(3)外傾情感型。該類型的人,既外傾,又偏向於情感功能。其情感符合於客觀情境和一般價值。思維壓抑,情感外露,好交際,尋求與外界和諧。
(4)內傾情感型。該類型的人,既內傾,又偏向於情感功能。其感情由內在的主觀因素所激發。思維壓抑,情感深藏,沉默,力圖保持隱蔽狀態,易憂鬱。
(5)外傾感覺型。該類型的人,既外傾,又偏向於感覺功能。其頭腦清醒,積累外部世界的經驗,對事物並不過分地追根究底。尋求享樂,追求刺激,情感淺薄,直覺壓抑。
(6)內傾感覺型。該類型的人,既內傾,又偏向於感覺功能。他們遠離外界,常沉浸在自己的主觀感覺世界中。其知覺深受心理狀態的影響。藝術性強,直覺壓抑。
(7)外傾直覺型。該類型的人,既外傾,又偏向於直覺功能。他們力圖從外界中發現各種可能性,並不斷尋求新的可能性。這種人可以成為新事業的發起人,但不能堅持到底。
(8)內傾直覺型。該類型的人,既內傾,又偏向於直覺功能。他們力圖從精神現象中發現各種可能性。不關心外界事物,脫離實際、善幻想,觀點新穎,但有點稀奇古怪。
榮格並非截然地把人格簡單劃分為八種類型,他的心理類型學隻是作為一個理論體係用來說明性格的差異,實際生活中,絕大多數人都是兼有外傾型和內傾型的中間型。純粹的內傾型的或外傾型的人是沒有的,隻有在特定場合下由於情境的影響而一種態度占優勢。每個人也能同時運用四種心理機能,隻不過各人的側重點不同。此外,外傾型和內傾型也並不影響個人在事業上的成就。榮格的類型理論已廣泛地應用到教育、管理、醫學和職業選擇等領域,因這種劃分帶來了使用上的方便。現在已有許多研究證實內外傾是人格的主要特質,心理學家還編製了測量內外傾的量表。
(二)霍蘭德的類型理論
美國學者霍蘭德是著名的職業指導專家,他提出了性格——職業匹配理論。他指出,學生的性格類型、學習興趣和將來的職業匹配密切相關。經過幾十年研究和一百多次的實驗,他提出了係統的職業指導理論。他把性格劃分為六種類型:社會型、調查型、現實型、藝術型、企業型和傳統型,並認為社會上的每個人都可以劃分為一種主要的性格類型;每一種性格類型的人,對相應的職業感興趣。
1.社會型的人
該類型的人喜歡社交,關心社會問題,對教育和宗教活動感興趣。相應的職業有:護士、教師、教授、社會學家、社會工作者等。
2.調查型的人
該類型的人喜歡智力活動和抽象的工作。相應的職業有:數學、物理、化學和生物等自然工作者、電子學工作者和計算機程序編製者等。
3.藝術型的人
該類型的人喜歡文學和藝術,善於用藝術作品表現自己。相應的職業有:作家、藝術家、雕刻家、音樂家、管弦樂隊指揮、編輯、文學和藝術方麵的評論員等。
4.實際型的人
該類型的人喜歡有規律的具體勞動和需要基本技能的工作。相應的職業有:修理工、機械工、電工、製圖表和農民等。
5.企業型的人
該類型的人富有冒險精神、性格外向、樂觀、愛社交、健談、支配和領導的特征。相應的職業有:董事長、經理、營業部主任、推銷員等。
6.傳統型的人
該類型的人喜歡有條理有係統的工作。相應的職業有:辦事員、辦公室人員、打字員、檔案工作者、會計、出納、秘書、接待員等。
霍蘭德認為,大多數人可以主要劃分為某一種人格類型,每一種人都有一種相近的人格類型、兩種中性關係的人格類型和一種相互掩護的人格類型。他認為,如果人格類型與職業類型相符,個人會感到興趣和內在的滿足,並最能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如果人格類型與職業類型相近,個人經過努力,也能適應並做好工作;如果人格類型與職業類型相斥,個人對職業毫無興趣,不能勝任工作。
(三)弗洛姆的類型理論
弗洛姆是當今新弗洛伊德主義的理論權威,精神分析社會文化學派的主要代表。弗洛姆把文化與經濟、政治、社會意識形態等結合起來,強調社會的大切麵對性格的影響。他把性格分為兩個部分:“社會性格”和“個人性格”。“社會性格”是同一文化群體中一切成員所共有的,“個人性格”是同一文化群體中各成員之間行為的差異。人的性格主要由社會性格決定,在此基礎上表現出個人性格的差異。他的一個十分重要的觀點是“性格的形式受社會和文化的影響”。他指出,性格是由氣質和體格受生活經驗的影響所決定的。《逃避自由》、《為自己的人》、《健全的社會》等都是有關性格的著作。
弗洛姆將性格劃分為兩大類型:生產的傾向性和非生產的傾向性(傾向性指一個人的普遍的態度或觀點)。前者是健康的性格,後者是不健康的性格。
1.生產的傾向性
弗洛姆指出:生產性的人是人類發展的一種理想和目標,生產的傾向性在任何社會都未達到,生活在健全和創造性的社會中是獲得生產的傾向性的唯一方法,生產性的人發揮其潛能,對社會可以作出創造性的貢獻。生產性的人依靠他們天生的全部潛能,首先創造了自我。自我可以說是人的最重要的產物,健全性格的另四個方麵是:創造性的愛、創造性思維、幸福和道德心。
2.非生產的傾向性
(1)接受傾向性。這種人沒有生產或提供愛的能力,其需要完全依賴於別人。這種人是被動的接受者,尋求幫助,希望依附於別人。無人管時,常感焦慮、恐怖,且癱瘓無力。(2)剝削傾向性。這種人多依靠暴力、詭計等方法,索取他人的東西,滿足自己的欲望,對他人進行攻擊或榨取。他們“喜歡”那些可以利用的極權主義或法西斯主義的特征,但在任何社會中都會產生。(3)儲藏傾向性。這種人通過儲藏獲得安全感,他們的哲學是:“資產和財富就是安全”。即不使財富流出來,也不讓任何東西進去。表現為節儉,極為吝嗇,與他人疏遠,在人際關係上表現為退縮等。(4)市場傾向性。這種人充當被雇用的角色,把自己當做商品,很難獲得安全感。他們的價值是在市場上取得成功,而不依賴於個人的品質。弗洛姆認為這種類型的人有喪失個人獨特性而變成純粹機器人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