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許多的論證可以反駁ADHD與一般兒童隻是在活動量差異的說法。實際上,過動並不是判定ADHD兒童的最佳準則,行為控製才是。而在許多認知行為的發展上,特別是在學校情境的學習,ADHD學童的表現出現與一般人迥異的情況,他們在日後罹患精神疾病的比率也比一般人要高多。這些都足以說明他們不單純是因為活動量較大或是環境限製的關係。現今的科技更發現ADHD受到遺傳以及個人接觸環境的影響,也發現他們在大腦的結構,以及在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濃度與一般人不同。
不管是任何的行為或是征狀,足以影響個人一般日常的生活功能以及有生理基礎,都應該視為疾病的一種。ADHD符合每一種對於疾病的定義,因此應當被視為心理疾病的一種。
2.年齡大就會變好
有一種說法是認為ADHD的幼童,在他們長大之後就會變好。這種說法,指的是幼童在長大後,過動的現象會減緩,甚至消失。的確,部分兒童在長大後,其過動現象會減緩,但這僅限於過度活動的部分。多數的ADHD兒童在青少年期甚至成人時期,還是比一般人有更高的比例出現輟學、藥物使用、駕車超速、逃家、偷竊、攻擊他人、犯罪或工作轉換等問題。這顯示,他們並不是自然而然的變好了,他們內在對於行為抑製的缺陷還是存在,隻是因為成長過程中的社會學習以及生活環境的要求降低,減弱他們的過動問題。
3.是因為父母教育態度
有一種說法認為ADHD兒童的出現,是因為父母的教養態度。這種說法,認為可能是因為父母的教養態度過於鬆弛,沒有好好訓練兒童遵守規矩,所以讓兒童在比較限製的環境中出現過動的現象;另外一種說法認為是父母的教養態度過於嚴格,引起兒童的反抗,造成兒童過動的現象。
無論哪一種說法,都沒有在研究上獲得支持的證據。證據比較支持的說法是父母的教養態度,會影響行為症狀的嚴重程度,但不會引起過動。同時,父母的教養態度實際上也受到兒童行為表現的影響,在一個研究中,過動症兒童的母親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在哪一段時間服用藥物或是安慰劑,會發現當兒童服用藥物時,不僅兒童的行為改變,連母親對於兒童的行為也改變,這顯示兒童行為影響了父母的教養態度。
4.是因為來自破碎的家庭環境
破碎的家庭,是許多人認為造成兒童認知行為異常的原因,ADHD也不例外。
然而研究並不支持破碎的家庭,或是家庭功能不健全,與過動症狀的出現有關係,但是,破碎的家庭跟暴力攻擊行為或是反社會行為的出現比較有關。家庭功能不健全,自然影響任何兒童的發展,ADHD的兒童也不例外,但是,有影響並不足以構成原因,兩者是不同的。
5.是因為食物
曾經有一種說法認為小孩是因為吃了太多含有食品添加物的食物,或是吃了過多含糖的甜食以及零嘴所造成,因此主張食物調控,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
研究證據並不支持含糖食物或是食品添加物是造成小孩過動的原因。而過量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反而對幼兒身體有害。
6.內耳係統異常影響動作異常
曾經有一種說法認為過動是因為內耳的動作平衡係統以及小腦異常,所以造成過動的現象,因此衍生相關的藥物以及肢動訓練。
的確有一些研究顯示ADHD的小腦與一般人不同,但小腦異常並不代表一定會過動,小腦異常的影響可能是在執行精細動作的困難。關於內耳平衡係統的異常部分,研究顯示內耳平衡係統隻跟動作的協調性有關,並不支持內耳的平衡係統跟注意力,行為控製或是調節活動量有關。
7.因為看太多的電視
曾經有一種說法是認為現代小孩比過去還要多的ADHD,是因為現代小孩看太多電視的關係,因為看電視會阻礙他們注意力的成長,或甚至降低小孩注意力的容量。
盡管長時間看電視對於小孩的認知發展並沒有益處,並沒有證據顯示ADHD的學童比一般小孩看更多的電視。實際上,經由同異卵雙生子在相同以及不同的家庭長大的研究設計中,研究人員可以分離某項疾病來自遺傳的影響,共有環境的影響,以及個人環境的影響。研究顯示,共有的環境其實並不會對ADHD有影響,電視應屬於共有環境的成分,因此,也不支持電視是造成ADHD的原因。
8.荷爾蒙影響
曾經有一個研究顯示甲狀腺分泌異常是造成過動的主要原因。因此,許多甲狀腺檢定以及甲狀腺的治療被當成ADHD的診斷以及療程之一。但是,在相繼類似的研究中,並沒有發現過動跟甲狀腺分泌之間的關係。顯示這個研究結果並不可信。
9.易受到環境幹擾
所有的家長或老師都有這樣的經驗,認為ADHD的小孩比一般小孩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幹擾。
研究顯示,並不是ADHD容易受到幹擾,比較正確的講法,應該是ADHD的小孩比較容易覺得正在進行的工作無聊,而想要尋求新的刺激或回饋。ADHD學童的特性是針對單調、延遲回饋的工作很容易感到無聊,而要尋求其他的刺激。老師或家長們的經驗,通常來自於帶領ADHD學童或是做家庭作業的時候,很不幸的,學校的家庭作業正是屬於單調、延遲回饋的工作;如果有其它刺激物出現,他們很自然的要去尋求新的刺激。如果他們現在正在進行的工作是立即回饋以及不斷變化的刺激,例如,打電動玩具,ADHD的小孩反而比一般小孩更沈迷。他們可以沒日沒夜地玩電動玩具,直到身體撐不住,不斷流眼淚了還想要繼續玩下去。所以正在進行的工作與幹擾刺激的新奇、有趣性,才是決定ADHD小朋友容不容易受幹擾的決定因素。
10.隻影響注意力問題
因為稱為注意力缺陷或過動,很多人會認為隻影響到學童的注意力問題。
實際上注意力是所有認知活動的根源之一,凡語言、記憶、思考、計劃執行都需要有注意力的參與。在成長時期的注意力出問題,會影響其他認知能力的發展。
因此,注意力方麵出問題也會伴隨其他方麵的問題,例如,影響智力,適應功能,學業表現,學習障礙,語言發展,記憶力,計畫能力,對時間的感知力,對情緒的調控力以及動作執行等能力。
病源
(一)基因研究
研究人員可以利用同卵雙生或異卵雙生,同一家庭或是被領養後在不同家庭成長的情形,計算遺傳(包括配子在分裂過程中所產生的變異),共有環境(雙生子所共有的環境),非共有環境(對每一位雙生子個別獨特的環境)對於某種疾病發生的影響力。過去的研究顯示,遺傳大概可以決定70%~91%,共享環境約0~13%,非共享環境約9~20%;父母任一方有ADHD的現象,其子代有ADHD的比例也比一般人高。這些都顯示遺傳是影響ADHD的重要因素。雖然遺傳是一個重要因素,但並不代表完全是因為父母的影響,在配子分裂過程中所產生變異,非人為能控製,這也算是遺傳所決定,現代知識對於遺傳是如何影響ADHD的形成,並沒有清楚的了解。從雙生子的研究當中可以推論是個別的環境影響遠比共享環境影響大,這也顯示生理以及個人環境互動決定了大部分的原因。因此食物、父母態度、電視或家庭環境等,其實都不會是ADHD發生的原因。
在基因研究中,多巴胺第二型基因(dopamine type 2,DA2),多巴胺轉送基因(dopamine transporter gene,DATl)都曾被宣稱可能是造成ADHD的基因,但後來都沒有辦法被重複驗證其真實性。現在比較能夠被重複驗證是DRD4(repeater gene)。由於DRIM基因最主要運作部位在前額葉,並認為該基因的作用跟執行運作及注意力有關,同時也發現部分的ADHD的子群體的確有這方麵的基因變異,因此至少這個基因跟ADHD部分的行為表現有關。
(二)神經生理
過去的神經心理學研究顯示,前額葉(prefrontal lobe)受損會造成維持注意力,抑製,調節情緒和動機,分清楚事情輕重緩急的劃畫執行功能異常。在現代的造影儀器研究下,發現到ADHD學童在額葉,特別是前額葉部分功能運作方麵的異常,通常是活化程度比一般人低。在檢驗血流量時,也發現ADHD兒童在前額葉,以及前額葉經由尾核(caudate nucleus)到邊緣係統(limbic system)的通路,皆比一般人的血流量低。結構性的掃瞄也發現ADHD學童在額葉,基底核(特別是尾核),胼肢體(特別是根部)和小腦,比一般人小的現象。這些證據支持了ADHD學童是小腦—前額葉—紋狀體功能異常(cere-bellar-prefrontal-striatal dysfunction)的說法。
(三)神經傳導物質缺乏
盡管在研究上,神經傳導物質對於ADHD的作用並不是非常清楚,但至少在臨床的藥物使用上,發現到阻礙多巴胺以及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再吸收功能的藥物,也就是增加多巴胺和正腎上腺素停留在突觸間隙的時間以及濃度,能夠有效地改善注意力缺陷兒童的過動以及認知功能。而這些藥物對於過動行為的改善效果,明顯的優於對認知方麵的改善。
因此多巴胺和正腎上腺素的異常可能是主要原因。
治療
到目前為止,藥物的的治療是控製ADHD行為症狀的最有效方式,單獨的行為改善技術並沒有太大的作用,但是藥物的使用必須輔以其他的認知行為治療或教育訓練,才能發揮它的最大效用。
最常使用的藥物是三種中樞神經興奮劑,利他寧(Ritalin,為methylphenidate),Dexedrine(為dextroamphetamine),Cylert(pemo-line,因對肝髒有潛在嚴重的副作用,通常不做為第一線藥物)。目前利他寧大概是大家最熟悉的藥物,因此在此作比較詳盡的介紹。
使用利他寧,大概在1.5~2.5小時以後,藥物在血漿濃度會到最高點,血漿半生期約為2~3小時,通常在服用後12~24小時內會被代謝完畢,在尿液裏麵檢測不出其代謝物質。在行為改善方麵,口服後約30~60分鍾即可有作用,在1~3小時會到最高峰,大概可以維持3~6小時。目前有長效型的藥物,可以維持比較久的時間,這樣可以避免學童因為帶藥物到學校忘記服藥,或是因服藥遭同學歧視的情形發生。
藥物服用後,對於行為的改善非常的明顯,在認知行為方麵,實驗室的研究也顯示他們在許多的認知功能都有比較好的表現。
盡管多數的ADHD學童在服藥物後,對於過動行為或是認知功能都有明顯改善,但是,還是對少部分的學童沒有作用。這可能要在醫生指示下服用其他藥物。服用藥物比較值得注意的是幾個事情:
藥物有副作用的產生。由於是中樞應興奮劑,因此,用藥後會伴隨一些基本的征狀發生,短期的副作用包括如:食欲不振,失眠,焦慮,不安,容易哭泣或心跳加快等,少部分會有胃痛或頭疼,非常少數的會有不明原因肢體抽動的現象。而由於食欲不振,失眠,可能導致因營養不良影響成長發育,以及沒精神、白天昏睡的狀況。這些副作用都不大,通常經由調整用藥劑量就可以有所改善,因此在用藥前以及用藥後,讓兒童、家長、父母作行為觀察是非常重要的事。
由於會有副作用的產生,很多家長因為擔心對兒童產生影響會停止用藥。但是,在考量要不要停藥時,除了可能的副作用外,考量要素應為服用藥物後是否對於行為有所改善,是否改變與其他人的互動方式以及是否增進其學習的成就。但是行為的改善可以有短期的效果,而人際關係及學校的學習成效卻非一蹴可及的,這兩者通常會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才會漸漸顯現出效益來,這往往也使得家長在看不到效益前就決定停藥。不過不要忘了服用藥物應該伴隨一些認知及行為訓練,幫助學童作生活適應,否則,藥物僅能提供學習基礎,並不是知識藥丸,吃了就有知識。不可能在服用藥物後,從前沒有學習的部分就自動學會,過去不良的人際關係就自動改善,藥物隻能提供學習的基礎,讓學童能夠更有秩序的組織所學東西。沒有學習的過程就沒有學習的成就。
即使家長決定停藥,也應該與醫生溝通後,逐步的減低用藥劑量,然後才完全停藥。猛然的停藥一方麵可能引起行為反彈的現象(出現未用藥前更加嚴重的行為症狀);另一方麵也可能會引起身體不適。
其他許多的認知行為改善技術,可以幫助ADHD學童增加生活適應能力,相關的資訊,可以參閱各項特殊教育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