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以德報怨,我本善良5
心靈雞湯
一個善於學習的人,首先是一個善於欣賞的人!
大方地領情吧
我們都樂意給予,但為何總是那麼不願意接受別人的好意?
朋友邀請我參加他的銀婚紀念慶祝會,我因為自己行動不便推辭了,可是,住在樓上的黛娜和塞勒斯堅持送我去。幾天後,伴我度過寒冬長夜的“隨身聽”壞了,他們的兒子費利又替我把它修好。
我十分感激,於是送他們一盒巧克力,附帶一張謝卡。黛娜隨即一臉不愉快地捧著那盒巧克力來到我門前。“求求你,”她聲音發抖地說,“你不能這樣。請拿回去。”
我解釋說我隻是想送他們一點東西,聊表謝意而已。
“但是你根本就用不著謝我們,”她說,“我們是朋友啊!”
雖然我終於說服了她把巧克力收下,但她顯然不大高興。我有點不明白,也有點傷心。為什麼他們不大方地接受我的禮物呢?
後來我才漸漸明白:黛娜以為我送禮物是為了還人情債,把她一家人義助朋友的行為貶低了。但我呢?我倒還不至於蠢得以為自己可以償還他們對我的關懷,我隻是想回贈一些東西而已。我這才恍然大悟,不能大方地領情的原來是我自己。
為什麼我們總是那麼不願意領別人的情呢?我有個朋友永遠在戀愛,永遠在追求。但是,他所追求的女子一開始還他以情,他就會馬上打退堂鼓。“我在示愛時,一切由我控製。”他說,“但如果反過來,那就變成她控製我了。”
正因為怕失去控製權,所以我們許多人不敢領情。我們在給予的時候,會感到安全和優越。但接受卻會使情形倒轉,令我們感到自己受惠於人。
母親的一位朋友每次上我們家,總是給我們帶來一些糖果、進口幹酪或親手刺繡的靠墊套子。可是,要是我們給她一個蛋糕,她就會說:“我從來不吃甜的東西。”如果我們給她自製的泡菜,她會說:“我受不了泡菜,太酸了。”她總是拒絕我們的禮物。為了保持自信,她隻做施與者,從不做接受的一方。
也許,我們不肯領情的另一個原因是生怕不能做等量齊觀的回報。一位家境不大好的老鄰居常來我們家看電視連續劇,但總是在節目播映完之前便離去,一麵走一麵說:“簡直一塌糊塗,幸好我家沒有電視機。”可是到了下個星期,他又來看同一個連續劇。他抵受不住電視的樂趣,卻又不敢大大方方地享受這樂趣,因為如果她那樣做,就等於承認自己欠了別人的人情,而這是他無力回報的。
其實,接受也是一種美德。這表示我們有能夠相信別人真的關懷我們、希望我們快樂的自尊;這表示我們拋棄了假麵具,不再硬充自己可以無求於人,承認別人有能力豐富我們,給予我們所需要的;這表示我們敞開自己的心扉,露出最脆弱的自我,並在接受別人的愛時毫不恐懼。
“上帝喜歡樂意奉獻的人。”聖經新約說。但是如果送出的禮物不獲賞識,無論施贈的人多麼樂意,他仍是不會快樂的。因此,我們可以肯定上帝也愛一個愉快地接受的人。
心靈雞湯
接受,也是一種美德。
長成心中一棵樹
智者收了眾多門生,畢業前夕,想挽留一位跟在身邊傳承自己衣缽,便召開了一個大會,會上智者宣布,他將一視同仁讓所有門徒參加這次考核。考核的題目很簡單,讓他們每人花一年的時間做一次長途旅行,想傳承他衣缽的人,一年後,再回到他身邊彙報這次旅行的心得,接受他的考核。
從學多年,能承傳智者的衣缽,當時來說是每位學徒的理想。聽後,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這讓智者甚感欣慰。
門徒一一離開,智者滿懷希望地等待著他們陸續歸來。一年很快過去,結果卻讓智者大失所望,眾多門徒竟沒有一位回歸門下。一氣之下,智者決定關門閉學,打算後半生不再開堂授徒,並跑到好友白隱禪師那兒大吐苦水。
白隱禪師聞聽,微微一笑,把智者帶到一棵樹下,問:“你還記得這棵樹嗎?”智者雙手合十,畢恭畢敬向樹深深來了個三鞠躬,然後回答說:“怎麼能忘記,我落難之時,全靠它替我遮陽蔽日,擋風拒雨,它已經長在我心底了。”
“對啊,在每位門徒心目中,你就是這樣一棵樹,他們都是在你身邊棲息過的鳥。他們雖然沒飛回來,但你已長到他們心裏了。”
智者聞聽,大悟。不久,重新開堂設館,廣收天下門徒。
給予者永遠是埋在收受者心底的一粒種子,隨著歲月的流逝,它不會被掩埋,而是日漸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心靈雞湯
給予者永遠是埋在收受者心底的一粒種子,隨著歲月的流逝,它不會被掩埋,而是日漸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受寵若驚
在開車前往海濱小舍度假途中,我在心裏發了個誓,要在未來的兩個星期裏努力做一個愛妻子的丈夫和愛孩子的父親,徹底地體貼他們,無條件地愛。
這個念頭是我在車上聽一位評論員的錄音時想到的。他先引述了《聖經》上一段關於丈夫體貼妻子的話,然後說道:“愛是一種意誌的行為。一個人可以自己決定要不要去愛。”我必須承認我是個自私的丈夫——承認我們的愛已經因為我對妻子不夠體貼而褪了色。在許多小地方我的確是這樣:責罵艾芙琳做事慢;堅持看我要看的電視節目;把明知道艾芙琳還想看的舊報紙丟了出去。好了,在這兩星期裏,這一切都要改變。當真改變了。從我在門口吻了艾芙琳一下,並且說“你穿這件黃色新毛衣可真漂亮”起便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