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快樂心理學1(1 / 3)

第二章 快樂心理學1

因為快樂所以健康

人們不會刻意去追求人生的成功,但卻會追求人生的快樂。快樂是心路的曆程,是自我心領神會的感覺。愉快可以使你對生命的每一次跳動、對生活的每一個印象易於感受,不管軀體上或精神上的愉快都是如此,可以促進身體發育,使身體強健。

美國作家詹姆斯·艾倫在一本書裏這樣寫道:

一個人會發現,當他改變對事物和其他人的看法時,事物和其他人對他來說就會發生改變——要是一個人把他的思想朝向光明,他就會很吃驚地發現,他的生活受到很大的影響。人不能吸引他們所要的,卻可以吸引他們所有的……能變化氣質的東西就存在於我們自己心裏,也就是我們自己……一個人所能得到的,正是他們自己思想的直接結果……有了奮發向上的思想之後,一個人才能奮起、有征服力,並能有所成就。如果他不能奮起他的思想,他就永遠隻能衰弱而愁苦。

如果能經常想到健康、保持健康的習慣,肯定自己是健康的,你就能保持健康。

一位醫學博士說過:“大多數的疾病。都不是一般所想象的那樣有如晴天霹靂地突然發生,而是由錯誤的飲食、酗酒、疲勞過度以及逐漸侵蝕精神的苦惱長期培養出來的,是肉體、心靈、道德等方麵錯誤的生活方式造成的結果。”

幸好我們擁有天賜的解毒劑,那就是用喜悅治療。

人不是沒有快樂,但真正的快樂最不容易得到,得到了真正的快樂也就得到了真正的欣喜。讓我們用一個每天能產生快樂,極富建設性思想的計劃,來為我們的健康而奮鬥吧!

下麵是卡耐基為我們提供的“快樂計劃”,名字叫做“隻為今天”。如果我們能夠照著做。就會大量地增加“生活上的快樂”。

第一,隻為今天,我要快樂。正如林肯所說的“大部分人隻要下定決心都能很快樂”這句話是對的。那麼快樂是來自內心,而不是來自於外在。

第二,隻為今天,讓自己適應一切。而不去試著調整一切來適應自己的欲望。要以這種態度接受自己的家庭、事業和運氣。

第三,隻為今天,要愛護自己的身體。要多運動,照顧、珍惜自己的身體;不損傷它、不忽視它;使它能成為你爭取成功的好基礎。

第四,隻為今天,要加強你的思想。要學一些有用的東西,不要做一個胡思亂想的人。要看一些需要思考、更需要集中精神才能看的書。

第五,隻為今天,要用三件事來鍛煉你的靈魂:要為別人做一件好事,但不要讓人家知道;還要做兩件你並不想做的事,這沒有其他目的,隻是為了鍛煉身體。

第六,隻為今天,要做個討人喜歡的人,外表要盡量修飾,衣著要盡量得體,說話低聲,舉止優雅,絲毫不在乎別人的毀譽。對任何事都不挑毛病,也不幹涉或教訓別人。

快樂地學習

興趣是創造出來的,學習的時候,應該在興趣上下功夫,而不是在進度上下功夫。

壓力式學習目的的積極作用在於幫助你確定你應該學習這樣一種行為方向,但當你已經在學習的時候,你就要讓自己把這種學習目的忘掉,千萬不能讓它們繼續幹擾你學習的過程。壓力目的會使你在學習的過程中總是處於被動狀態。

你學習的過程當中,必須把學習的目的轉變成動力目的。也就是應該為在學習過程享受到學習本身的快樂而學習。但你怎樣才能使學習成為一個快樂的過程呢?那就是使自己成為每門功課的自學者、創造者、研究者和遊戲的玩者,而不應該是一個簡單聽老師講課、背課文、讀書的人,你每天都應該思考的問題是:我怎樣做才能更快樂、更有效地把功課學好呢?你每天都應該使自己沉迷在課程的內容當中,而沒有時間考慮任何與課程無關的話題。

其實學習也好,工作也好,最重要的是對所學所做的熱愛與癡迷。如果靠壓力,靠勤奮,靠毅力去學去做,就會使自己有承受不了的壓力。如果靠熱愛和癡迷,就不會感到任何壓力,也不需要人為地去要求自己勤奮和有毅力。勤奮和毅力發乎於熱愛和癡迷時效率才是最高

壓力目的會使你在學習的過程中總是處於被動狀態 的,感覺才是最幸福的,勤奮和毅力發乎於壓力時,則會失去80%以上的效率,而增加百倍的痛苦。你要真想學習好,就要為自己而學習,不再為報效父母、找個好工作一類的壓力目的而學習。你之所以要學習,是因為你可以在你所學的東西裏麵找到有無窮的樂趣。為了每門課學習過程中的樂趣而學習,為了創造這種樂趣而學習,這是使自己輕鬆學習,快樂成功學習,提高學習效率的唯一途徑。每天問自己這樣的問題:我怎樣做就可以讓自己產生學習的興趣?把你想出來的辦法記錄在一個專用筆記本上,經常去看看,並且不斷創新出新的方法來。最好能把這些方法與其他的同學進行交流,以達到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目的。不要對別人保密。因為你要爭取的是考滿分,而不是比別人強或讓別人不如你。

聰明好學的學生,不是因為他先天的條件好,而是因為他掌握這個秘密:就是為自己而學,自己從學習中找到樂趣,想辦法去迷戀學習。怎樣使自己迷戀上學習呢?你可以做這方麵的練習,重新對學習這件事做出解釋,比如:

1、學校各門課程我都很喜歡。

2、每門課程都是那麼有趣味。

3、我從課程的學習中感覺到有說不出的快樂。

4、每弄清楚一個問題,都使我感受到一種幸福的成就感。

5、學習的過程就好像是進入到了美麗的天堂,裏麵真是太好玩兒了。

6、我太愛學習了,什麼事兒也阻止不了我學習。

7、學習不是一種任務,一種責任,而是一種樂趣。

你要真想把自己的學習搞好,就必須把所有的壓力徹底拋棄。以全身心的精力,去創造對學習本身的樂趣。也就是說,你的學習不再是為了任何與學習沒有關係的事情。你之所以要學習,唯一的一個原因,就是你喜歡你所學習的東西。我並不是說不喜歡的就不要學,隻學習自己喜歡的。我是說,你要利用自己本身的創造力(每個人都有這種創造力,隻是沒有幾個人懂得利用),讓自己對你現在不喜歡學的東西喜歡起來,對它產生濃厚的興趣,把你學的東西變成你的一種瘋狂和癡迷。隻有這樣,你才能夠真正學到東西。要想使你在學習時放棄壓力,找到動力,你就要把學習的目的單一化,也就是說,你隻能為了一個目的而學,這個目的就是:“學習的過程本身可以給我無盡的快樂和享受。”那麼,如何才能把自己學習的過程變成無盡的快樂和享受呢?其中的方法,就要由你自己來創造了。你過去曾經這樣想過這個問題嗎?你是否曾經進行過這方麵的創造呢?用一至兩個月的時間,把整個學期所有的課程自學兩至三遍,將所有不懂的問題記下來,盡量通過自己的學習搞懂,時再搞不懂的,問老師。這樣所有的上課時間,對於你來說,就都變成了複習課。你隻用很少的時間,就可以得到很大的收獲。別人考試之前隻有一個月的複習時間,而你卻幾乎是在用整個學期五分之四的時間在複習。你把老師給你們講課,問你們問題這個過程,改變成你先自學,然後問老師,讓老師回答你問題這樣一個相反的過程。這樣,你就成了老師的老板,而老師則成了你的私人顧問或完成學習的工具。這一變化的結果,是你的學習會變得異常輕鬆,實現你取得好成績的目標會變得輕而易舉。

做一個心境開朗的人

田園有真樂,不瀟灑終為忙人。誦讀有真趣,不玩味終為鄙夫。山水有真賞,不領會終為漫遊。吟詠有真得,不解脫終為套語。(明·陸紹珩《醉古堂到掃》)

也許是生活的壓力太大,有些人說:“活著,真累。”也許是遇到不順的事太多,有些人說:“活著,真煩。”也許是對柴米油鹽的平凡生活的厭倦,有些人說:“活著,真沒勁。”這裏,有一個如何認識生活的問題,也有一個如何調整自己心境的問題。

生活就是生活,它像泥土一樣真實而粗糙,如果你對它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你就會難免失望。像自然界有風雨陰晴一樣,生活也不會總是一帆風順。如果你對此沒有思想準備,你可能就會彷徨悲觀。生活也不會總是充滿著戲劇性的高潮,更多的時候它是平凡瑣碎的,甚至顯得沉悶。你怎麼可能指望它天天都如狂歡節一般呢?

宋代大詞人蘇軾說:“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但這並不是說生活就是一樁枯燥乏味的苦事。法國雕塑家羅丹說過:“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裏有著許許多多的美好,許許多多的快樂,關鍵在於我們能不能發現。而要發現它,關鍵在自己。

有一個人,日子過得煩悶而無趣,他要去找找那些快樂的人,問問快樂的秘訣。他想,國王尊貴而富足,一定快樂。他見到了國王。國王卻說:“我一天要麵對那麼多要處理的事,我還時時要操心王位是否牢固,我晚上覺都睡不安穩,哪有快樂可言?”他又想,流浪漢一天無憂無慮的,一定快樂。但流浪漢卻說:“我連今天晚上到哪兒睡覺都沒著落,我哪會快樂?”這個人搞不懂了,世界上真沒有快樂的人了嗎?我上哪裏能找到快樂的秘訣?這時一個老者告訴他,國王也可以快樂,隻要他不被權力和金錢迷住了心靈;流浪漢也可以快樂,隻要他不被貧困壓倒。快樂不快樂,就在你自己。

最近有一本書,是一個正遭受著癌症折磨的女青年寫的。她說:

你改變不了環境,但你可以改變自己;

你改變不了事實,但你可以改變態度;

你改變不了過去,但你可以改變現在;

你不能控製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

你不能預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

你不能樣樣順利,但你可以事事盡心;

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長度,但你可以決定生命的寬度;

你不能左右天氣,但你可以改變心情;

你不能選擇容貌,但你可以展現笑容。

正是這種對生活的認識,使她能坦然地應對死神的威脅,認真快樂地生活。而生活快樂不快樂,全在自己對生活的態度和理解。這裏有一小故事:

一個青年老是埋怨自己時運不濟,發不了財,終日愁眉不展。

這一天,走過一位老人,問他:“年青人,幹嗎不高興?”青年回答:“我不明白我為什麼老是這麼窮?”

“窮?我看你很富有嘛!”

“這從何說起?”青年問。

老人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說:“假如今天我折斷了你的一根手指,給你1000元,你幹不幹?”

“不幹。”

“假如斬斷你的一隻手,給你1萬,你幹不幹?”

“不幹。”

“假如讓你馬上變成80歲的老翁,給你100萬,你幹不幹?”

“不幹。”

“假如讓你馬上死掉,給你1000萬,你幹不幹?”

“不幹!”

“這就對了,你身上的錢已經超過了1000萬了,你還不高興嗎?”

老人說完笑吟吟地走了,留下那青年在思索。

平凡的生活處處充滿著快樂。這恰好印證了牛頓的一句話:“愉快的生活是由愉快的思想造成的。”

我們還要唉聲歎氣嗎?我們為什麼不做個快樂的人呢?生活中有不順,有煩惱,有壓力,但隻要你保持愉快的思想,你就會發現更多的快樂。英國19世紀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哈密頓說:“歡樂就是健康,反之,憂鬱就是病魔。”你選擇哪一種呢?

《運動休閑》曾登過一篇文章《健康快樂的秘訣》,你不妨試試這些簡單易行的“秘訣”,你會發現它們的確會幫助你擺脫煩惱而愉快起來——

做一做那些你想做卻沒有時間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