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青少年網絡心理1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
網絡自身的虛擬性給了我們足夠的想象和發揮空間,網絡作為信息交流的工具,它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展示自身才華的舞台。青少年正處於心理發展的“斷乳期”、“危險期”和“關鍵期”,網絡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更為直接、激烈和深刻。正如伯頓所說:“凡上帝有一座廟宇的地方,魔鬼也會有一座禮拜堂。” 網絡技術的發展給青少年的生活與學習帶來了很多樂趣與益處,但由於網絡還存在諸多不完善、不成熟之處,加上網絡管理、網絡道德的有待規範,網絡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帶來的負麵作用日漸凸現。因此,關於網絡對青少年的影響不能片麵認識,要一分為二地分。
從的調查情況看存在以下問題:
正麵影響
在平等、自由中發展自我。由於受傳統思想的影響,中國青少年在家師長麵前總是一個受支配、被管理、受限製的對象,較少受到平等對待。而在網上,社會地位沒有任何作用。你是否受歡迎,主要取決於你是否有個性,有想法或者你的話語是否吸引人。在網上,你可以張揚自己的個性,做自己想做的事,說自己想說的話,一般來說不用擔心會帶來什麼懲罰。在這裏,青少年不必壓抑個性,可以讓個性與潛力得到更多的發揮。
借助宣泄,調整不良情緒。青少年隨著自我意識、獨立性與自尊心的發展,他們對周圍的人和事較為敏感,情緒體驗極具兩極性且不穩定,可是他們已不再像小學生、幼兒那樣事無巨細地將情緒體驗加以表現,他們往往表現得更為“深沉”,將更多的興奮和悲怒隱藏於內心深處。網絡為青少年情緒宣泄提供了良好的途徑與空間。你可以在聊天室裏將你的不滿、委屈、挫折、悲傷一吐而快,可以在網友中得到同情、理解、安慰,甚至有人為你出謀劃策,而你不用擔心被身邊的人嘲笑、譏諷。傾訴是最好的宣泄法,而網上的傾訴又保證了傾訴的安全感和隱私性。在網絡上他們可以盡情分享快樂,毫無顧忌地宣泄悲憤,從而緩解情緒壓力。此外互聯網的匿名性特點為青少年之間的情感互助、情感體驗、“朋輩心理谘詢”、“同輩教育”、“心理支持”提供了新渠道,有益於青少年心理健康。比如你可以在遊戲或者聊天室裏編造一個假身份,從而嚐試不同的生活,嚐試新的角色,起到“角色扮演”的作用,對體驗他人情感起到促進作用。
從多種途徑獲得成功,培養自信。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獲得成功,不僅需要付出代價,而且也需要有一定的社會環境。一項調查表明,青少年中認為製約個人發展的重要因素是缺乏機遇的占到了總數的30.49%。網絡為這種期望與現實的衝突提供了一種緩衝的方式,虛擬世界獲得成功的機會遠遠高於現實生活,而且這種虛擬世界的成功是虛假的,並沒有占用實際的資源,特別是在網絡的遊戲與聊天活動中,青年更能充分體驗這種成功的喜悅。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遊戲已經不同於以往的電子遊戲,它既沒有確定的程序,也不是個人與計算機的對戰,而是網絡中不同個人所支配的替身所進行的比賽。如果遊戲獲得了成功,就可以較好地滿足個人渴望成功的需求,如果失敗了,也可以重新開始,甚至重新尋找替身以求獲得成功。在網上,成功的相對性與可能性都有力地吸引著尚未成功的青年人。青少年愛幻想,他們在遊戲過程中把自己想象成具有超強本領的非凡人物去完成“偉大”使命,從而獲得心理成就感。一些在學習等方麵處於劣勢的學生從網絡中發現自己勝過他人的一麵,從而走出自卑的陰影,提高了自信心。
獲得學科知識。對一些在課堂上不懂、不會的內容通過網絡,找到知識點,作一些有關的練習,鞏固知識。
負麵影響
責任心降低、逃避現實。網絡上活動的最大特點就在於虛擬性,虛擬空間既為網上行為提供了安全的屏障,也給不正當、不道德的行為披上了虛擬的外衣,從而造成網絡社會虛假信息的泛濫及不道德行為的發生。由於網絡道德體係尚處於建構和規範之中,網絡社會本身很難讓青少年網民“獨善其身、獨慎其行”,加上青少年自我約束能力不足和自律意識的淡薄,就很容易產生網絡“自由”、無所限製、為所欲為的感覺和衝動,進而做出一些不道德的而在現實世界中不可能去做的事情,如惡意侮辱,人身攻擊,網上“多角戀愛”,“黑客”攻擊等行為。在虛擬的現實中青少年缺乏真實情感的體驗、會產生不切實際的想法、過分自我中心,同時不負責任的態度以及撒謊、欺騙、厭學行為可能使青少年傾向於無端作惡、厭世、自我中心或者反社會。在網上,他覺得能夠控製事情的變化,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他無法控製的東西,比如學習、考試、或者承受的不公正對待等,在現實中不易改變,但在虛擬世界中可以有這樣的控製。
自我認同的失敗。網絡是一個交往的平台,也是一個交往的屏障。它為人類展示自我提供了一個自由、開放沒有約束的空間,同時又掩蓋了“網絡人”的真實身份。 因此,網民的自我係統中至少存在三種自我,即“主觀自我”(自我評價中的我)、“網上的我”、“網下的我”。這三個“我”相互交織,相互衝突。“網上的我”英俊瀟灑,“網下的我”受人奚落,我到底是什麼樣的?在網上,我是受人敬仰的英雄,在網下,我是每天被教師批評的差學生,我是成功者還是失敗者?網絡為性格內向的青少年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但另一方麵,也使他們在“網下”變得更加內向和自我閉鎖。青少年在網絡中常會產生這樣的追問和困惑:我是誰?我還是原來的我嗎?“網上”和“網下”的自我錯位,結果會可能導致自我認同的失敗。網絡在整合世界的同時,卻也有可能在分裂和肢解網民的自我性格結構。
情感問題。通過網絡可以擴大人際關係的範圍,複雜的人際關係會引發青少年一係列感情糾葛,如失戀、多角戀愛、膚淺和短暫的友誼喪失等。一晃即逝的情感停留,匆忙的感情投入和情感回應不穩定等還會使青少年產生情感廉價的心理。網上(尤其是聊天室)什麼人都有,稍不留神就會“網罵”及身,青少年心理承受力較不成熟,卻又好勝,如果和那些“網罵”計較起來就會“肝火上升”,於健康成長不利。網絡也是一個社會,在這樣一個虛擬的社會裏,人們都是以符號的形式出現,加之網絡高度的自由性,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對網友很難充分了解,僅能從隻言片語中猜測對方的情況,有些青少年不能把握自己的情感和言行,很容易交錯網友,以致發生不堪設想的後果。
綜上所述,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這是科學技術發展史上亙古不變的真理,網絡作為現代科技的結晶和信息社會的新生兒,同樣具有這種雙麵的特征。隨著全球信息化進程的加快,青少年上網是必然的趨勢。網絡以它高效便捷的技術優勢提高我們生活質量的同時,又把其負麵影響表現的淋漓盡致,網絡高度的開放性與信息的混雜性使自製能力較弱的青少年無法控製自己網上的言行,伴隨網上不良信息的誘惑,青少年的心理逐漸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我們應更好地運用互聯網這一新手段,一方麵發揮網絡的時效性強、影響力和覆蓋麵大的優點,增強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一方麵要注意減少或消除網絡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負麵影響,使其更好地服務青少年,引導青少年利用互聯網學習科學知識和進行健康的娛樂,以健康的人格、健康的心態對待現實世界和虛擬空間!
青少年在上網中存在的不良心理
網絡給我們提供了數也數不清的便利,但是隨著電腦的普及和網絡的發展,也有帶來了一係列的社會問題,特別是網絡與青少年教育的問題。於是我們在生活中、報紙上常常看到,有的孩子由於長期沉溺於電子遊戲、網上聊天,成績下降,離家出走,甚至發生流血衝突,危及生命。不是有幾個孩子因為長期在網吧上網,沒能力付錢,被網吧老板殺害了嗎?
於是在家長、學校管理者眼裏,談起遊戲機、網絡和談論吸毒、艾滋病差不多,更多的是厭惡、怨恨、無奈、恐懼……
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麵對信息時代的到來,隻是怨恨、恐懼甚至抵製,畢竟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那麼怎麼青少年需不需要接觸網絡?
青少年需不需要上網
1、青少年上網已成事實
拿出這一問題來討論,似乎已經沒有必要,因為現在大量青少年上網已經成為事實。據有關部門統計,在經常上網的人群中,30歲以下的占90%,其中24歲以下的又占80%。這部分人群以大、中學生為主。
青少年上網已經成為一個普遍現象,電腦從一開始就是年輕人的樂園,網絡使青少年獲得一種自發式探索的自由感,對他們來說,網絡充滿樂趣,富有想像力並極具挑戰性,個人可以最大程度的自由參與。
網絡為青少年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源,提供了富有想像力的、變化多端的交流功能,和新鮮的人際交往的方式,例如,網上聊天、網上遊戲對初涉社會的青少年具有無窮的吸引力。
走進個人家庭,你會發現許多家庭的電腦是為孩子買的;推開網吧的大門,你會發現這裏麵是一張張年輕的麵孔,甚至還有滿臉稚氣的小學生……網絡走進青少年的生活已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
2、時代的發展需要青少年掌握信息技術,有利用網絡這一工具的能力。
現在社會已進入信息時代、經濟時代,不但學習的內容,而且學習的方式、途徑已經與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作為信息時代標誌的計算機信息技術是現代青少年必須掌握的一門知識,它是學習的工具,求知、創業的重要手段,因而青少年應該學會利用網絡這一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