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學習心理學1(1 / 3)

第六章 學習心理學1

赫爾巴特的“四階段論”

德國心理學家赫爾巴特認為,學生的知識學習過程是觀念體係形成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學習是十分重要的,因為所謂觀念體係的形成,即把所學的新知識(新觀念)納入一定的觀念體係,使之成為這一觀念體係的有機組成部分。據此,赫爾巴特認為,學生知識學習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清楚

這一階段主要是為新舊知識之間聯係的建立創造條件。教師通過呈現新知識使學生注意集中,並引起其意識中的潛在觀念,即舊知識。

聯想

通過各種教學措施,使學生在新、舊知識之間發生聯想,這種聯想是新、舊知識之間聯係建立的“催化劑”。

係統

通過分析、綜合,從眾多由聯想產生的聯係中確定新舊知識之間的本質聯係,並以這種聯係為“橋梁”,以某些與新知識有關的舊知識為中介物,把新知識納入原有的觀念體係,使其成為這一觀念體係的有機組成部分。

練習

通過進一步應用,鞏固這種聯係,以達到牢固掌握所學知識的目的。

加涅的“八階段論”

美國心理學家加涅認為,學習過程可分為以下八個階段:

動機階段

有效的學習必須有學習的動機,這是整個學習的開始階段。

了解階段

學生有了學習動機,還必須把心理活動指向和集中於應該接受的某種刺激上,即學生必須注意接受與學習目標有關的整個刺激作用的基本元素。

獲得階段

在這個階段,學生把新知覺到的材料經過一種轉換作用,轉化為容易貯存的形式,組織得更有利於記憶。

保持階段

這是學生把獲得的信息經過複述、強化,轉化為一種持久狀態,以表象或概念的形式貯存於長時記憶之中。

回憶階段

即學習者使所學的知識恢複、再現出來的過程。

概括階段

概括乃是概念與法則構成的必要手段。主要是獲得有關在一類事物或現象的關係中所具有的共同的和普遍適用的觀念,並把它們應用於新的情境之中。

作業階段

學習者用習得的知識去完成作業。

反饋階段

學習者在完成作業後,就會意識到自己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預期目標,從而使學習動機得到強化。

克魯捷茲基的“四階段論”

前蘇聯心理學家克魯捷茲基將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分為四個階段:

直接的知覺與觀察,即接受信息過程

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有目的的係統觀察,將對象與其他對象進行比較,分出本質特征和非本質特征。

理解教材,進行思維加工,即對所接受的信息進行加工的過程

學生將新教材納入一定的係統中,確定學科內部和學科之間的聯係,把不熟悉的材料同已經熟悉的材料聯係起來。

材料的保持,即將所接受到的和經過加工的信息儲存起來的過程

學生通過對學習材料進行積極活動,將得到的並經加工改造的知識保存在記憶中,以便隨時能將它們再現或提取。

知識的應用,即信息應用過程

學生將所學知識在實踐中應用。

黎世法的“八階段論”

我國學者黎世法通過多年的潛心研究,認為中學生取得有效學習成果的學習過程分為八個階段:

製訂計劃

這是具體體現學習動機和學習目的性的過程,而學習動機和目的,乃是推動學生主動積極學習和克服學習困難的內在動力。

課前自學

課前自學起著做好知識準備和心理準備的作用,它能使學生提高學習新知識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獨立思考問題的自學能力,這是取得高效學習的基礎。

專心上課

這是學生理解和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從而發展認識能力的一個關鍵環節。通過專心上課,可以達到從本質上,即從知識的內在聯係上掌握新知識的目的。

及時複習

通過及時複習,可使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加深領會和理解,加強記憶和鞏固,並為把所學新知識應用於實際,進行獨立作業,培養新技能,做好能夠舉一反三的、紮實的知識準備。

獨立作業

這是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於實際,形成一定的技能;進一步加深和鞏固對知識的理解,使其係統化;促進各種心理能力的發展,提高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的過程。

解決疑難

在這一階段,學生要學會分析在獨立作業中所產生錯誤的原因;糾正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出現的對知識的錯誤理解。

係統小結

在係統小結過程中,學生通過積極、獨立的思維活動,揭露知識之間的內在聯係,使知識更為係統化和概括化,以達到更深刻的理解、更牢固的掌握和能夠靈活運用知識、發展智力的目的。

課外學習

主要指學生對課外書刊的閱讀、參觀訪問、社會調查及科技活動等。這些學習活動的作用,不僅能豐富學生的文化科學知識,加深和鞏固課內所學內容,而且能滿足和發展學生的求知欲,培養獨立學習和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你在學習過程中建立自信心

美國哲學家愛默生曾經說過:“自信是導向成功的第一要決。”

一個充滿自信心的學生,處世樂觀進取,做事主動積極,勇於嚐試,樂於麵對挑戰;一個學生如果缺乏自信心,那麼,他表現出來的行為態度,往往是退縮、畏怯、悲觀、被動,不善與人交際,不敢嚐試新鮮事物,凡事依賴、猶豫不決。所以自信心對學生的心智成長和人格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然而,在學生當中,普遍的卻是自我評價過低,於是壓抑了內在潛能的發揮。過強自我否定評價就是通常所說自卑感。有自卑感的學生往往行為怯懦,處處依賴老師、父母和同學,活動效率非常低微。這就需要戰勝自己的自卑心理,建立自信心。自信,首先是自己的事,關鍵是要堅信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目標就會實現。建立自信心是一個長期的課題和任務。以下是幾個建立自信的方法,供大家參考。

堅持當眾說話,勇敢吐露見解

當眾說話是建立自信心最快的手段。在課堂上或公開場合要盡量舉手發言,不管回答問題有無把握,是否全麵,站起來大膽地說,說錯了也沒關係,盡管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就行。相信老師和同學們都會為自己鼓掌。記住,隻要敢講,就會比那些不敢講的同學收獲大。這樣做不但能夠增加我們的知識,鍛煉我們的勇氣,而且能夠增強自信心。

善待他人,融洽人際關係

首先,要善於對師長和同學微笑。微笑是友善的信號,會給別人帶來溫暖和快樂,也會得到別人的喜歡,從而贏得別人與自己主動交往,使自己擺脫孤獨感和寂寞感,內心充實,心情舒暢,不斷產生信心和力量。其次,在與他人交談時,適當、真誠地讚美別人的優點,會使別人感到高興,別人也會投桃報李,誇讚你的閃光點,使你有如沐春風之感,信心大增。再次,在生活上、學習上主動幫助同宿舍、同班同學,進而幫助其他人,這樣不僅贏得了別人對自己的好感、讚揚和幫助,也使自己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同時,自信心不僅得到了調動,而且可以得到社會性的升華。

切勿求全責備,學會變換視角

信心不足的學生總是看到自己的缺點,而很少看到自己的優點,總喜歡用自己的缺點與別人的長處相比較,常常導致情緒低落,自信心缺乏。其實,我們不需要為自己的不足而整天自責,而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即使自己因失敗而陷入自責時,請你提醒自己,不要做唯美主義者,換一個角度看問題,把它變成表揚。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做自己的伯樂,善於發現自己的優點,及時鼓勵自己,你的自信心一定會大增。

循序漸進,讓自己體驗成功

體驗成功的訣竅就是為自己確立小的奮鬥目標。比如上課專心聽講,按時完成作業,定時複習功課等等。當每一個小目標完成時,都要獎勵自己。如看一會電視,聽一段優美的音樂,買一本向往已久的書等等。這樣通過一個又一個小目標的實現,就會越來越接近成功。小目標的製定,可以讓自己明顯的感覺到進步,更容易體會成功,同時也增強了自信心。

積極參加集體活動,不怕失敗自覺磨練

信心不足的學生應參加各種集體活動,一定要注意克服怯懦、優柔寡斷等不良意誌品質,培養意誌的果斷性、自製性和堅韌性。特別要鼓起勇氣,大膽參加班級活動,進而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在集體活動中見賢思齊,虛心向別人學習,開動腦筋,集思廣益,盡力做好每一件事,盡心恪守本職工作。不怕犯錯誤,犯了錯誤立即糾正。不怕失敗,失敗了重新再來。雷鋒說的好:“不經曆風雨,長不成大樹;不受百煉,難以成鋼。”堅持經受集體活動的鍛煉和經受失敗的磨練,可以使我們開闊眼界,增長才幹,豐富人生閱曆,增添成就感,提高耐挫力,激發和鞏固自信心。

自我緩解學習疲勞

學習疲勞是很多中小學生都會遇到的問題,形成原因是長時間不間斷地學習:長期超負荷用腦,長時間學習負擔過重,使大腦超負荷運轉,會引起大腦疲勞;學習方式不當,不合理安排學習時間,長時間地學習或複習同一門功課,做同一類型的試題,易導致疲勞的產生;缺乏學習興趣,對某一學科無興趣,出於無奈強迫自己去學,時間一長便會產生疲倦,繼而出現頭昏腦漲、注意力渙散的現象;不良情緒與複雜的內心在波動,生活與學習中一些重大事故易造成心理的失調與不良情緒,容易導致學習疲勞。

出現學習疲勞這一問題時,同學們必須進行心理的自我調節,消除緊張和壓力,達到充分的自我放鬆。

1、減少學習時間。不考慮身體與心理的承受能力,每天逼著自己長時間學習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