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發高血壓疾病的因素1
飲食偏頗不節
長期飲食過飽
人體所需的營養素,要靠飲食來獲取。因此,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是很必要的。但是,長期飽食並不是良好的飲食習慣,長期飽食對人體健康是無益的。
現代醫學認為:經常飽食,會使胃腸的負擔加重,使消化液供應不足,甚至會引起消化不良。
每餐飲食過飽,血液過多地集中在胃腸,使心髒、大腦等重要器官相應供血不足,以致使人感到困乏,導致工作效率下降,冠心病患者還容易引起心絞痛發作。
長期飽食,攝入的營養量超過身體的需要量,不但會有過多的脂肪儲存在體內,而且糖和蛋白質也會在體內轉化成脂肪儲存起來,儲存的這些脂肪大多分布在皮下、肝髒、腹壁以及腹腔內的大網膜和腸係膜上,會造成腹壓增高、腹壁肌肉鬆弛、腹部向外突出。這樣不僅走路困難,而且稍微活動一下就會氣喘籲籲。體內積存的脂肪越多,活動就越困難。
醫學研究認為:長期連續飽食不但不利於人體健康,而且會使人未老先衰,壽命縮短,並會誘發膽石症、膽囊炎、糖尿病,特別是對腦力勞動者的不利影響更大。
因此,飲食要講科學,不宜長期吃得過飽。
長期飲用高脂高膽固醇食物
高血壓患者要控製富含膽固醇的動物脂肪和其他食物的攝入量(如蛋黃、動物內髒、魚子、蝦、蟹黃、墨魚等)。這是因為:
(1)經過動物實驗和人類飲食習慣的調查,證明了高膽固醇的食物與動脈硬變的發生和發展有關係。
(2)進食的數量可直接影響血液中膽固醇的水平。血液中膽固醇增高後,便容易沉積到血管壁中而發生動脈硬變。
不過,如果是年輕而且症狀輕的高血壓患者,幾次測定血液中的膽固醇的數值又都不高,加上體形也不過於肥胖,其脂肪類食物的攝入可不必過分限製。但年齡在40歲以上的高血壓患者,即使血液中的膽固醇的數量不高,目前也還沒有並發動脈硬變症,也應摒棄富含膽固醇的食物。
葷腥食物(含動物性脂肪的食物)都或多或少含有膽固醇,對高血壓病特別是動脈硬變的患者是很不適合的。但也不必視如“猛虎”,全加禁忌,而應該根據血液中膽固醇含量水平及是否有動脈硬變等情況,適當予以控製。一般應選擇每100克食物中含膽固醇在100毫克以下的食物為好。植物油有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作用,而且含有較多的亞油酸,對增強微血管的彈性,防止血管破裂,也有一定的好處。
常食各種蛋黃
各類蛋黃中膽固醇值較高是必須注意的。膽固醇侵入血管壁,粘附在血管壁上,引起組織上動脈硬變,其結果是導致心肌梗死的危險性提高。
確實,隨著人們吃各種蛋類如雞蛋、鴨蛋、鵝蛋等食品機會的增多,患腦中風、心肌梗死的可能性也增多起來。
無論如何,對於中老年人,各種蛋類的蛋黃以不食為宜。
拒食各種肥肉
現在有些人一點肥肉都不敢吃,以為吃了肥肉會損害健康。年輕女性為了避免肥胖,保持苗條身材,不吃肥肉;而中老年人害怕得高血壓病、腦中風、冠心病,對肥肉更是一點也不敢沾。其實,這些看法和做法未免失之偏頗。
營養學家提出少吃高脂肪食物,強調的是“少吃”,而並不是不吃。一般認為,成人對脂肪、蛋白質、糖類需要的比例大體應為0.8:1:7.5。
肥肉並不是多餘之物,它對維持人體生理功能有重要作用。
(1)脂肪是人體的重要“燃料”之一,每克脂肪在體內能產生37.7千焦(9千卡)熱能,是人體熱能的重要來源。正常人每天需攝入30~40克脂肪才能保持精力充沛,體力勞動者所需要的脂肪量還要達到正常攝入量的2倍以上。
(2)人體所需的一些維生素,如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等,必須溶解在脂肪中才能被吸收,缺乏脂肪,這類維生素也會相應不足。
(3)肥肉中含有豐富的膽固醇,而膽固醇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膽固醇過高自然不好,但成年人每日必須自胃腸吸收0.5克左右的膽固醇,才能滿足合成細胞膜、性激素、皮質激素和膽酸的需要,才能維持免疫細胞的穩定性和白細胞的活力。
(4)油脂中的磷脂是細胞的組成部分,腦磷脂更是神經細胞的重要成分,在神經功能中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故有人稱脂肪有健腦的功效。
(5)脂肪尚有保持體態豐滿、使皮膚光滑潤澤、頭發烏黑油亮的作用。
日本專家指出,血液中膽固醇過低,可能是引發中風的一個危險因素。美國科學家指出,在嬰兒期和童年期,若長期膽固醇攝入不足,日後的智力將受到影響。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低於1.5克/升的老年婦女,死亡率為對照人群的5倍,癌症和心髒病發病率也見升高。由此可見,絕對不吃肥肉的做法是不明智、不科學的。
飲水不足或過量
無論誰上了年紀,都會患由於程度不同的老化現象導致的動脈硬變。
血管失去彈性後,血管壁變厚,血管內腔狹窄,血液循環不良。與此同時,血液本身也變得與年輕時不同,紅細胞與白細胞等固體成分占的比率增高,尿素與尿酸等代謝產物的排泄不良,所以血液容易變濃,呈黏糊糊的狀態。
黏度增高的血液勉強地通過動脈硬變血管的管腔,所以容易發生血管堵塞,導致腦梗死和心肌梗死。
所以說如果不能避開動脈硬變,至少應讓血液循環保持一種通暢爽快的狀態,這樣的話就能防止血壓的上升和由此伴隨產生的各種疾病。
血液是由紅細胞與白細胞以及占總量55%的含有蛋白質、糖、脂肪、礦物質的血清液體成分組成的。
這其中最容易產生問題的是脂肪,多餘的脂肪不僅貼在血管壁上成為動脈硬變的原因,而且血液中的脂質增加,就會使血黏度增高,使血液循環不良。
因此減少過多的脂肪是必要的,這就需要時間。要從現在立即開始,有效的方法就是充分地補充水分。用語言很難講清,簡單地說就是用水稀釋血液,使血液恢複流暢的狀態。可是,要喝多少水合適呢?一次“咕嘟咕嘟”地大量飲水的話,就會增加血液循環量,成為血壓一時性上升的原因,所以,應多飲幾次,每次少飲一點為宜,一天飲水總量合計在1000~1800毫升為最好。
鈉鹽超標
人體對鈉鹽的生理需要量很低,成人每日攝入鹽1~2克即可滿足生理需要。在食鹽攝入量較高人群,如日本本土人中,高血壓的患病率高;而食鹽攝量低的地區人群,如在阿拉斯加的愛斯基摩人中,則幾乎沒有高血壓。限製鈉的攝入可以改善高血壓情況,服用利尿劑增加鈉的排泄也可降低已增高的血壓。鈉瀦留使細胞外液量增加,引起心排血量增高;小動脈壁的含水量增高,引起周圍阻力的增高,都可能是發病機製。但是,實驗室和臨床研究均發現,改變攝鈉量和血鈉水平,隻能影響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個體的血壓水平,故認為飲食中鈉的致病是有條件的,對體內有遺傳性鈉轉運缺陷,使之對攝鈉敏感者才有致高血壓的作用。研究表明,鈉鹽的攝入量與高血壓的患病率之間早線性關係。高血壓病患者中60%為鈉敏感者,因此,鈉鹽是高血壓病發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蛋白質攝入量偏多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蛋白質的攝入與高血壓的關係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結果表明,多攝入優質蛋白質,高血壓的發病率就下降,即使高鈉飲食,隻要攝入高質量動物蛋白,血壓也不升高。一些沿海地區漁民長期海上作業,精神高度緊張,睡眠時間少,長期吸煙飲酒,鹽的攝入量也高,雖然存在許多高血壓的危險因素,可是漁民的高血壓患病率卻比較低,這與膳食中優質蛋白質攝入多有關。
優質蛋白質預防高血壓的機製,可能是通過促進鈉的排泄,保護血管壁,或通過氨基酸參與血壓的調節而發揮作用。
蛋白質對預防高血壓有一定作用,但是從蛋白質的代謝來看,導致血壓升高的可能性並不能完傘排除,因為在蛋白質的分解過程中,可以產生一些具有升壓作用的胺類,這些物質在腎功能正常時能進一步氧化成醛,由腎髒排出體外。但若腎功能不全全或腎髒缺氧時,可導致胺的蓄積,有可能顯示升壓作用。另外,蛋白質、脂肪和糖在體內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蛋白質攝入過多,熱量過高,久而久之,也可造成肥胖、血管硬變,導致血壓升高,因此,人們應攝取適量蛋白質。
微量元素失調
體內某些微量元素缺乏或有毒元素過多均會影響血壓的波動。研究發現體內鋅、鎘的比值降低時血壓會上升,增加飲食中鋅元素能防止鎘增高而誘發的高血壓。長期接觸鎘的職業工人高血壓病的發病率比不接觸鎘的工人高。
飲食中缺少鎂者血壓易偏高,對輕、中度高血壓患者補充鎂能使血壓下降。鎂能降低血壓可能是由於鎂能激活血管平滑肌細胞膜鈣泵,排出鈣離子,泵入鉀離子,限製鈉內流,以及鎂能減少應激時去甲腎上腺素的釋放,從而起到降壓的作用。
不良生活習慣
打鼾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為數不少的睡眠打鼾者血壓偏高。一些中年男性高血壓病患者,由於他們睡眠打鼾,服用多種降壓藥物控製血壓結果仍不理想。如果對這些患者的打鼾進行治療,他們的血壓就會比較容易地控製在理想水平。這種情況提示打鼾與高血壓有關。
(一)“鼾睡”似酣睡,白天愛瞌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