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肺原性心髒病6(2 / 3)

慢性肺膿腫患者有慢性咳嗽、咳膿痰、反複咯血、不規則發熱等,常呈貧血、消瘦等慢性消耗性體質。

(二)體征

與肺膿腫的大小和部位有關。病變較小或位於肺髒的深部,可無異常體征。病變較大,膿腫周圍有大量炎症,叩診呈濁音或實音,聽診呼吸音減低,有時可聞及濕羅音。大膿腔的病例體征很典型,除肺組織實變體征外,還可聞及空甕呼吸音。病灶周圍常可聞及濕羅音。血源性肺膿腫體征大多陰性。慢性肺膿腫患者多有慢性病容,貧血消瘦,杵狀指趾亦不少見。

(三)常見並發

肺膿腫常見並發症有支氣管擴張,膿胸及膿氣胸。

三、實驗室和其它輔助檢查

一、實驗室檢查

1.周圍血象血液白細胞計數及中性粒細胞均顯著增加,總數可達20X10/L—30X10/L,中性閏細胞在80%—90%以上,慢性肺膿腫患者,白細胞可偏高或正常,經細胞和血紅蛋白減少。

2.痰細菌學檢查典型膿腔排出痰液為膿性、黃綠色、可夾血,留置瓶中即分層。肺膿腫急笥期常規痰菌培養結果,往往是a-溶德鏈球菌、奈瑟芪球菌等。口腔常存菌並無致病菌,即使發現肺炎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腸源革蘭氏染色陰性杆菌、綠膿杆菌等,也難肯定就是肺膿腫的致病菌。環甲膜穿刺以細支氣管套管在較深處吸取痰洲分泌染色檢查和需氧、厭氧培養,是更為理想的方法。痰液檢查宜爭取抗生素治療前進行,以免藥物對痰菌的曩。

產切膿胸時,胸液臻病菌培養較痰液為可靠,但胸膜感染常是病程後期的並發症,對發病早期抗菌藥物的選用己無現實意義。血源性肺膿腫患者的培養可發現致病菌。

二、X線檢查肺膿腫的X線表現根據類型、病期、支氣管的引流是否通暢,以及有無胸膜並發症而有所不同。吸人性肺膿腫在早期化膿性炎症附段,其典型的經線征旬為大片濃密厝糊炎性浸潤陰影,連緣不清,分布在一個或數個肺段,其典型的X線征象為在濃密模糊炎性浸潤陰影,連緣不清,分布在一個或數個肺段,與細菌性炎相似。膿腫形成後,大片濃密炎性陰影中出現圓形透亮區及液平麵。在消散期,膿腔周圍炎症逐漸吸收,膿腔縮小而至消失,最後殘留少許纖維條索狀陰影。慢性肺膿腫,膿腔壁增厚,內壁不規則,周圍炎症略消散,但不完全,伴纖維組織顯著增生,並有程度不同的肺葉收縮,胸胸增厚,縱隔向患移位,其他健肺發生代償性肺氣腫。如重症感染破壞不能控製的病例,炎症範圍可向周圍擴大,肺組織繼續液化壞死,則可能形成數個膿腔分別由不同支氣管引流。體層攝片能更清楚顯示肺膿腫的組織破壞,除見到膿腔外,周圍可有不規則支氣管擴張病理改變。

血源性肺膿腫,一肺或兩肺連緣多發性的散在小片狀炎症陰影或連緣整齊的球形病灶,可見膿腔和液平麵。炎症形成後可呈現局灶性纖維化或氣腫後遺。

並發膿胸者,患胸部呈大片濃密陰影,若伴發氣胸則可見液症麵。側位X線檢查可明確膿腫在肺髒中的部位及其範圍大小,有助於作體位引流或外科治療。

支氣管造影術,通常用於慢性肺膿腫疑有並發支氣管擴張者。造影可顯示阻塞性肺部慢性炎症的支氣管阻塞部位,以及支氣管擴張的範圍和程度。

四、中醫辨證論治

◎初期(表證期)

(臨床表現)惡寒發熱,咳嗽,咯痰,痰色白而粘,量由少漸多,胸痛,咳時尤甚,呼吸不利,口幹鼻燥,苔薄黃或薄白,脈浮數而滑。

(治法)清肺解毒,解表化痰。

(方藥)銀翹散加減。

金銀花15克,連翹15克,淡豆豉9克,薄荷6克(後下),甘草6克,桔梗12克,杏仁12克,牛蒡子9克,蘆根30克,荊芥6克(後下),敗醬草30克,魚腥草30克,黃芩12克,每日1劑,水煎服。

(方解)本方以疏散風熱,輕宣肺氣為主,適用於本病初起惡寒,發熱,咳嗽等症。方中金銀花、連翹、蘆根、敗醬草、魚腥草、黃芩疏風透表,清肺熱解毒;淡豆豉、荊芥穗、薄荷、牛蒡子清熱宣肺解表;桔梗、杏仁甘草利咽排痰。

(加減)頭痛者加菊花、桑葉等疏風熱、清頭目之晶;內熱轉甚,惡寒不濕,口渴者,去荊芥、薄荷、淡豆豉之辛散,加生石膏、蒲公英以清肺泄熱;痰熱蘊肺,咳甚痰多者,桔梗用量加重,並加瓜蔞仁、川貝母、桑白皮、枇杷葉等祛痰宣肺之品;化燥傷陰者,可加沙參、麥門冬、天花粉等以滋陰清熱、潤肺生津;胸痛甚者加鬱金、瓜蔞、桃仁等以清肺化痰,化瘀止痛。

(成藥)銀翹解毒丸,每次1丸,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或維C銀翹片,每次3~4片,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或桑菊感冒片,每次4—8片,每日2—3次,溫開水送服;或銀黃片,每次2-4片,每日2—3次,溫開水送服;或羚翹解毒丸,每次3-6,每日2-3次,用蘆根湯或溫開水送服。

(單方驗方)

1.魚腥草30克,北杏仁10克,黃芩10克,桑白皮10克,桑葉10克,菊花10克,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劑。

2.桑白皮15克,魚腥草30克,蘆根30克,黃芩10克,蔞皮10克,桑葉10克,銀花30克,連翹15克,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劑。

(飲食療法)

1.雙花飲:金銀花30克,菊花20克,北杏仁10克,魚腥草30克,蜂蜜適量。先將上料水煎,去渣取汁300毫升,飲時兌人適量蜂蜜,分3次飲。每日1劑。

2.鮮蘆根飲:鮮蘆根120克,冰糖30克。蘆根洗淨切成小塊,加清水3碗,煎成1碗,去藥渣取汁300毫升,人冰糖略煲至冰糖溶化,代茶飲,每日1劑。

◎成癰期

(臨床表現)身熱轉甚,時時振寒,繼而壯熱汗出,煩躁不安,胸悶作痛,轉側不利,咳嗽氣急,咯膿痰,其味腥臭,口幹咽燥,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療原法)情肺消癰,化瘀散結。

(代表方藥)葦莖湯合五味消毒飲加減。葦莖20克,薏苡仁20克,冬瓜仁15克,桃仁15克,野菊花15克,紫花地丁15克,蒲公英30克,青天葵15克,金銀花30克。每日1—2劑,水煎服。

(方解)本方重在清利濕熱,逐瘀排膿,適用於癰膿已成或已潰,咳吐腥臭膿痰,胸中煩滿麵痛者。方中葦莖味甘性寒,長於清肺熱,為治肺癰要藥;輔以薏苡仁、冬瓜仁清肺熱排膿毒,桃仁活血化瘀,野菊花、金銀花、蒲公英、紫花地丁、青天葵則清熱解毒排膿,原為治療癰瘡著名藥物,與葦莖湯合用,共奏清熱解毒、逐瘀排膿之效。對肺癰將成者,可使其消散;已成膿者,可使膿毒外排。

(加減)若痰熱鬱肺,胸悶喘滿,咳吐痰濁量多者,加瓜萎仁、桑白皮、葶藶子、射幹以瀉肺去壅;若肺熱壅盛,壯熱,心煩口渴者,可配石膏、知母、梔子等以清熱瀉火;大便秘結者,加大黃、枳實等以蕩滌積熱;若熱毒瘀結,咯膿濁痰,有腥臭味著,合用犀黃丸,每日3次,每次1丸,空腹服,以解毒化瘀。

(中成藥)清肺抑火丸,每日服1丸,每日2次;或用二母貝寧咳丸,每次服1丸,每日2次。還可選服嗽青果丸;竹瀝化痰丸。

(單方驗方)

1.石膏30克(先煎),若參30克,萊菔子30克。水煎服。每日1—2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