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生活之成長1(1 / 3)

第二章 生活之成長1

誰最需要你

如果孩子需要的是物質上的照顧,那麼沒有人會需要父親或母親。但是,既然還有感情上的需要,父親就是必要的,就跟母親一樣。

在郊區某個社區最近的一次教育委員會秘密會議中,教育委員們麵對一個因為曠課太多而被高中開除的16歲男孩。他的各科成績全都較差,而且還有兩科不及格。

男孩及他父母都被帶進會議室接受詢問。那孩子長得很漂亮,盡管臉上帶著年輕人惹出麻煩時的那種卑屈、怨恨的表情。母親緊張尷尬,盡力解釋她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父親,一個59歲、穿著體麵的生意人,一直保持著沉默直到一個委員問他跟他的兒子關係怎麼樣。

父親解釋說他是個很忙的人,工作占去了他所有的時間。“我讓我的太太照顧孩子!”他說,“督促孩子做功課並告訴他通過考試是學校的責任。”

那些教育委員——都身為人父——繼續追問,你有沒有看過你兒子的成績單?有沒有采取什麼措施?孩子的父親承認他看過而且打過電話給校長。“但是,”他加上一句話,“電話占線,所以我就沒有再打了。”

當這一家人離開時,校方決定再給那孩子一次機會。他們覺得,錯在什麼地方已是很明白的了;或許再給那孩子一次機會他將會有好的表現、將會有所改善。

不幸的是,為時已晚。孩子已經養成了很多不良習慣。缺乏父母較多的指導是無法克服的,過了不久,他就又被開除了。更糟的是,孩子的父親從沒有真正了解到他做了什麼——或者該說是,他沒做什麼——才使得他兒子被開除。

這並不是個不良少年因為搶劫或殺人而被逮捕的案子;而是一個忙得沒有時間去關心兒子是否按時上學的為人父者的故事。

最悲哀的是這類故事經常發生。有很多的孩子正是在沒有父親教導的情況下長大。他們是有父親沒錯,但那隻是個住在他們家的男人而已。他們不常見到他或跟他沒有多深的感情。父親每天一大早就出門,很晚才回家。有時候他加班;有時候他帶著一手提箱的文件回家辦理。當他不加班、不帶公事回家時,也是忙了一整天太疲倦了,隻能躺在椅子上埋頭讀晚報,一直到孩子們都上了床。他的休閑時間極少有孩子的份兒,而是在跟公司同事打保齡球,周末打高爾夫球,以及跟客戶在雞尾酒會上。

女人因為工作和事業而丟下家和孩子一直受到猛烈地批評。大家理直氣壯地指出,沒有任何一份工作,不管多麼榮耀、薪水多麼多的工作,值得她們去付出使孩子失去關懷、被冷落的代價。

但是很少有人批評不在家的父親。隻要他繼續維持和提高家庭的生活水平,他對子女在道德和感情上的責任便極少受到懷疑。除了經濟上的責任之外,其他一切父親的職責都推卸掉的男人,在我們的社會中太普遍了,以至於大家都視為理所當然的了。

我曾經訪問過一個在大公司當高級主管的男人。他很大方地將事業上的成功歸功於妻子。他告訴我說妻子為他料理出一個非常溫馨可愛的家,也創造了祥和寧靜的家庭氣氛,減輕他在工作上的壓力。她能幹地招待他的朋友和同事;他引以為自豪地談到兩個兒子。我告訴他說他們一定跟他在學校和軍中服役時的優良表現大有關係。

“不,”他說,“養育孩子是我太太的事,我從不加以幹涉。我隻付出養育他們和讓他們受教育的錢而已。”

這位成功的、受尊敬的男人坦白地承認養育兒子不是他的事,也不覺得有什麼好尷尬的,對於他們優良的表現沒有他的功勞,也不覺得有什麼好羞愧的。這種漠不關心,如果發生在一個母親身上,就會被視為罪大惡極了。

如果孩子需要的是物質上的照顧,那麼沒有人會需要父親或母親。但是,既然還有感情上的需要,父親便是必要的,就跟母親一樣。

辛辛那提大學醫學院小兒精神病科診所理事理查·E·沃爾夫博士這樣給父親的作用下定義:

一個孩子同時需要父親和母親,而且需要他們扮演不同的角色。對任何一個男孩和女孩來說,父親代表一個男人的力量和智慧、他對世事的認識、他基於外界的經驗而作的判斷。子女需要在家庭的一些決定中聽到他和母親的聲音,也需要從他身上看到一個母親和對子女的保護和供養者。從父親身上子女看到自己心目中的男人典範,學到對待女人的態度。如果所有的事情都是母親在管,而父親隻是閑坐在一旁,不論男孩和女孩都可能對自己的身份感到囚惑,這將阻礙他們長大成人後的人際關係。

以前,在工業革命之前,丈夫、妻子和子女一家人同時在家裏工作。在廣場上、在田裏工作的男人一般都是在家人的視力範圍之內。

當時有一種今日城市社會失去的身體上的親近感。現在絕大多數男人見到妻子和子女的時間比見到同事的時間少。他們無法增加在家的時間,卻能決定在家的時間及品質。有時候父親試圖以帶孩子去看一場周末球賽作為補償,其實他卻累得要死,覺得很無聊,或因為放棄他的高爾夫球而感到沮喪。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沒有什麼興趣可言。著名的《養兒育女常識大全》一書的作者本傑明·史柏克博士說如果一個父親一天有15分鍾好好地集中心思在自己孩子身上,那比一整天沒好氣地陪孩子在動物園裏玩要好得多。

因為父親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勢必比跟母親在一起的時間少,因此跟孩子相處的那些寶貴時刻便更為重要。父親不能將之視為累人的義務,而應看作是一種建立良好的父子關係的機會。

妻子能在某種程度上幫助丈夫成為一個稱職的父親。她應該處理白天發生在孩子身上的教導問題,而不是留到晚上孩子的父親回家時丟給他處理。她可以在談到孩子或跟丈夫談話時懷著愛和尊敬;孩子則會受到母親對待父親的態度的影響。她既能夠跟孩子成為朋友,增加家人之間的親密感,也可以安排野餐和各種家庭旅行,使丈夫真正對孩子的發展感興趣。

我認識一家人,這家人的關係在一次露營之後完全變樣。12歲的兒子和10歲的女兒幾個星期來一直纏著父親帶他們去露營,而每天早九晚五上下班的父親總是太忙或太累了。但實際促成其事的是孩子的母親。她暗中安排租下營帳,備好地圖以及露營的各種資料。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的父親不得不同意帶孩子們去露營,他惋惜地看了最後一眼他那個周末計劃,啟程前往露營地。孩子的母親留在家裏,坐立不安地等待著。

第二天傍晚他們回來了,三個人全身髒兮兮的,但卻非常快樂,不停地訴說一些有趣的事情——他們發現的那座湖,夜晚的蚊子,被風吹垮的帳篷以及那些“爸爸煎的蛋”。

事情就到此結束了嗎?這隻是開始而已。這一家人——現在孩子的母親也加入了——每年夏天都到離露營地點不遠的一間鄉下小屋度假。他們有一條小船和滑水板,孩子的爸爸周末都從紐約趕去和家人同樂——不帶公事包。原先忙得沒有時間與孩子們共享天倫之樂的那個男人突然變得成熟了,了解了為人之父的意義——然而促成這種轉變的卻是精心設計的母親。

該是“翻修”我們不成熟的為人父母的觀念,將“你的事”和“我的事”改變成“我們的事”的時候了。父親和母親的作用確實有所不同,然而他們的最終目標和滿足應該是一致的。他們在孩子的成長和教養中各有各的角色要扮演,但是,如果雙方中的任何一方不能負起責任,那麼整個家庭關係就會變得亂七八糟。

好父親通常都是好丈夫。《婚姻——永恒之愛的藝術》一書作者大衛·R·麥斯說,當他的第一個女兒出生時,他得到靈感便寫下了以下的詩句:

我有兩個愛人,

盡管說來奇怪,

我越愛第二個,

第一個越愛我!

的確是這樣。女人最感到舒心的是看到孩子跑到門口迎接爸爸下班時,臉上那種快樂幸福的表情。

父親對孩子的成長所能作出的特殊貢獻是什麼呢?兒童研究協會理事甘納·狄波瓦博士相信,父親在家庭中的地位,不僅對妻子、子女和他自己具有很重要的意義,而且對整個社會來說也是如此。以下是他的一些看法:

“對小孩子來說……上教堂的意義可能隻是跟父親一起做一件事。但是基於這種共同參與感,孩子以後可能會發現他自己的宗教興趣。同理,孩子也可能從雙親那裏學會如何欣賞文學、藝術和音樂。通常隻是母親與孩子們共同參與這一切……父親的加入賦予他們更豐富的內涵和深遠的意義……”

根據狄波瓦博士所說的,父親同樣有責任向孩子解說他本身是團體其中的一分子。

“他要借著帶他去辦公室、星期六去工廠參觀、一起坐在送牛奶的卡車上……等等,讓孩子對經常剝奪父親陪他的時間的工作有一種正麵的感受……孩子可能無法了解父親為什麼要做那些事,但是他會覺得父親是在做一些不僅幫助他,同時也幫助別人的事。

這一切表示父親不但必須付出時間給孩子,而且也付出他自己,如果他要做一個名副其實的父親的話。的確,他必須工作,但是不該拿工作為借口來逃避他作為人類一分子的責任。那些總是忙得沒時間陪孩子的父親,如同已故的H·L·孟肯所說的:“工作隻是為了逃避思索人性時所感到的痛苦的人……他們的工作,就像他們的遊樂一樣,隻是讓他們逃避現實的可笑符咒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