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生活之成長5
成人生活就是心靈的成熟
成熟的心靈、成熟的人格,逐漸增加的通達和成熟感,個人在社會人格方麵一切能力較高的組合,較為廣泛的知識興趣和感情上的快樂……,這些應該是自我改善每一階段中的終極目標。
1956年2月,紐約時報刊載了一篇依薩克·普萊斯勒的訪問記。普萊斯勒先生白天在一家百貨公司當銷售員,他完成了4年的高中夜校教育之後,馬上進布魯克林學院夜校就讀,計劃完成大學教育,繼續研究法律。在大學一年級英文課第一篇名為《快樂是什麼?》的作文中,普萊斯勒先生寫道:
“取得高中文憑,進入大學,然後期待成為一名律師——對我來說這就是快樂。
“光是期待就給了我內心無比的快樂,”普萊斯勒先生說,“大學要5年或更長的時間,全看我學習的情況而定,然後進法律學院又要5年。”
對年輕人來說,這是個非常有抱負的計劃,不是嗎?但,依薩克·普萊斯勒就在進大學之前剛過完60歲生日。他知道,對成熟的人來說,學習是一種任何年齡都可以進行的快樂經驗。
教育並不隻局限於校園內,或正式的一套課程。
哈佛大學前校長A·羅倫斯·羅威爾博士曾經說過,大學或教育訓練製度最多隻能教會我們如何幫助自己,亦即最後我們都得教育自己。教育是一種成長的過程,一種透過心靈自發的運動,使得心靈擴充發展的過程。
一旦了解了這一點,教育和自我改善便成了生命中任何階段都可以追求的令人興奮的經驗。沒有比發展出能在晚年繼續汲取知識的熱情更好的投資了。
我所見過的一個最可愛、最迷人的人物,他就是美國最受人喜愛的新聞評論播報員羅威爾之父羅威爾·托馬斯博士。托馬斯博士是一位文化修養高深的紳士,聰慧、好研究,又興趣廣泛。諾門·文森:皮爾博士談到托馬斯博士晚年去拜訪他時說:“盡管他的體力已經衰退,但心靈還是像以往一樣敏銳、靈通。”見麵寒暄後,托馬斯博士對皮爾博士說:“諾門,你對亨利八世有什麼看法?”
皮爾博士有點驚訝地承認他對亨利八世沒有什麼研究。托馬斯博士說他最近一直在研究這位君王,他認為,曆史學家沒給他公正的評價,接著他繼續親切地說出他自己對亨利八世的看法。
盡管托馬斯博士的身體已經被拘囿在病房裏,但心靈仍生龍活虎一般,而且涵蓋了好幾個世紀。
心靈是我們組織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部分,如果我們悉心加以滋養、運用,它就會成長;如果它得不到滋養,就會發育不良,而且會因為缺乏運用而萎縮。
隻讓心靈暴露於教育的影響之下仍然是不夠的,必須加以應用,讓它對這些影響做出反應。我們可以加入讀書俱樂部,去聽課、聽歌劇、聽演講,但這些除了會在聚會中增加一些閑談的話題之外,沒有更為深沉的目的或成果,任何人都可以因此裹上一層薄薄的文化外衣,然後像星期天的衣服一樣隨意穿脫。但是,就在這層薄薄的文化外衣底下,心靈仍然可能像以往一樣不成熟、尚未發展。
知識的活動隻有適當地一個實實在在的理由——使得心靈能夠成長。而心靈,就像身體一樣,隻有加以運用才會成長。
路易斯·曼福德曾經描述過我們在教育方麵應該努力的一些目標。
“一切實際活動的目的是文化。”他寫道,“成熟的心靈、成熟的人格,逐漸增加的通達和成就感,個人在社會人格方麵一切能力較高的組合,較為廣泛的知識興趣和感情上的快樂……”
這些應該是自我改善每一階段中的終極目標。
有位女士一天來找我丈夫尋求幫助。她沮喪得像一條挨了頓揍的狗,因為她丈夫逐漸對她失去了興趣。她丈夫是個興趣廣泛、具有很深的文化品味的成功的經理人員,她承認自己越來越跟不上他了。
她感歎自己沒有機會上大學。孩子一個個生下來,似乎永遠沒有時間獲取音樂、藝術和文學的知識——而這些恰恰正是她丈夫非常醉心沉迷的。
“他現在對我感到厭煩是公平的嗎?”她問道,“就因為我無法和他以及他那些知識分子朋友談得來?”
我丈夫問她,現在她的孩子都已各自成家了,空閑時間都用來做什麼。她說她打橋牌、每個星期去看兩次電影、看點書,主要都是言情小說。
顯然,這個女人並沒有努力拓展自己的興趣。她並不缺乏自我改善的機會,她缺乏的是精力和欲望。她完全可以把花在橋牌和電影上的時間用來擴展她的興趣,跟上她的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