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鬆下的用人技巧2(1 / 3)

第三章 鬆下的用人技巧2

依賴絕不敷衍的領導人才

一位領導者要說別人所不敢說的話。若隻想取悅大眾,反而會遭到失敗。

領導者不僅對部屬要嚴格要求,對於自己也不可放鬆。懲罰犯錯的部屬,雖然心裏會很難過,但一定要抑製私情,因為在嚴格的管理下,整個社團才有可能受益。

一位領導者要說別人所不敢說的話。若隻想取悅大眾反而會遭到失敗。

明治維新時,有一次支持天皇的官兵和支持幕府的彰義隊發生戰鬥。擔任官兵總指揮的是長州的大村益次郎。在這場戰鬥中,由於官兵的力量居於劣勢,所以軍方的首腦都希望和彰義隊議和。惟有大村認為一定能打勝仗,所以持相反意見。

愛聽好話的人易受誘惑。

——[美]威爾遜戰爭開始時,彰義隊的攻勢非常猛烈,官兵陷入苦戰,尤以黑門口的一場戰役最為慘烈,這時一名守黑門口的隊長來請求援助,但被大村拒絕。這位隊長很憤怒地說:“你不發兵,難道是叫我們去送死嗎?”大村回答說“對,我正是這個意思。”很快,這句話傳遍了整個守黑門口的軍營,大家都非常氣憤:“大村要我們去送死,我們偏不死。”結果人人視死如歸,大家都以必死的決心奮戰到底,最後終於擊退了敵人,保住了黑門口。

此外,大村在第二次征討長州時,對河邊躊躇不進的官兵咆哮說:“你們還不走,最好統統溺死算了。”這樣一麵大聲地斥責,一麵激勵部下,終於使全軍奮起,而獲得了最後的勝利。

大村的話雖然很苛刻,但是在決定勝敗的生死關頭時,指揮官一味地附和士兵,結果絕不能鼓舞士氣,最後也不會獲得勝利的。

所以大村益次郎是一位優秀的領導者,從整個戰局來看,勝利全靠他巧妙的戰術運用,鼓舞士氣。但是從另一方麵來看,又何嚐不是由於他的作風嚴厲,使部下振奮,才得到勝利的戰果。

這個例子,固然是特殊的情況,但是對於企業而言,鬆下先生認為,領導者該說的話,就得要嚴厲地說出來。若想取悅大眾,畏縮不前,也許能得到一時的好感。但如果因此而人心鬆弛,而後會誤了大局。

美國總統肯尼迪,在發表就職演說時,就曾說過這麼一段扣人心弦的話:“各位親愛的美國國民,我們不要問國家為我們做了些什麼,而要問我們能為國家做些什麼?”雖然這些人會覺得,這句話的立場太過僵硬,但是,能說出別人所不敢說的話,領導人的價值才能顯示出來。

一絲不苟的嚴師,才能培養出業藝精深的高足。

梅若是日本“和劇”的名演員,年輕時拜在山階瀧五郎的門下,學習表演技巧。一天,他到山階家學習一出新戲,當他把歌詞唱了幾十遍以後,山階老師還是不滿意,一定要他唱到好為止,他一麵流淚,一麵反複著相同的音律,在他覺得自已的演唱已經無懈可擊時,仍然無法得到山階的認可。

後來山階老師因事出去了,梅若以為今天的練習到此為止,所以也就收拾道具回家了。沒多久,山階老師回來,發現梅若並沒有繼續練唱,非常生氣,就交代家裏的傭人說:“你去告訴梅若,以後不用再來了。”梅若聽了非常緊張地趕來向老師道歉,從此以後更加努力練習,再嚴格的要求也不敢反抗了。各位讀者一定聽說過達芬·奇畫蛋的故事,如果沒有達芬·奇老師的嚴格要求,恐怕也就不會出現這位藝術大師了。

由這兩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像梅若、達芬·奇這樣成功的藝人,都要接受嚴格的訓練,何況是其他的人?所以一個領導者也要隨時學習,並接受嚴格的訓練。在他辦理公事時,固然要公而忘私,對於選用人才,也更要嚴格地訓練,如此才能為國家社會效力。

換句話說,領導者不僅對部屬要嚴格要求,對於自己也不可放鬆。懲罰犯錯的部屬,雖然心裏會很難過,但一定要抑製私情,因為在嚴格的管理下,整個社會團體才有可能受益。

一位成功的企業領導人應對措施的失敗負起完全的責任,盡管是部屬的失誤,也應該作自我檢討。

我們愛聽讚揚,但卻配不上它;要想受之無愧,我們就必須熱愛讚美人和愛人。

——[美]羅傑斯日本的明曆年間,江戶發生一場大火,連續燒了數天,把幕府首都幾乎燒成一片灰燼,市民受到非常慘重的損失。當大火不斷蔓延,火勢無法控製時,有些官員拚命地設法搶救,而有些人則慌張得手足失措。等到火勢撲滅之後,檢討功過,一些朝中大臣紛紛主張,要來懲罰那些束手無策的庸官,認為他們應該為火災的損失負起政治責任。

當時,幕府總管科保正之說:“這場火災,是德川執政七十年來,最大的一次災禍。為了防止類似事故的再發生,一定要嚴懲罪有應得的失職官員。但過去的法律條文中並沒有明確指出,像這種災禍的防範責任應由誰來承擔,也沒有教導大家處置的方法,因此難免有些官員會手忙腳亂的。所以我認為與其要嚴懲那些官員,不如根據這次慘痛的教訓,訂定火災處理的規章,明確劃分職責,教導市民嚴加防範,使以後不再發生這種意外,如此才更有意義。”

由於科保正之的開明作風,使得處罰失職官員的議案不了了之,同時,政府一麵展開重建工作,一麵也擴大教育百姓,防止火災再次發生重演,劫後的愁雲慘霧,也因此一掃而空了。

我們知道,人類都有一種通病,喜歡在事情失敗之後,把責任推給別人,或是假借國際局勢、社會環境、商業景氣、運氣不佳等種種托辭,來替自己找借口。像這種不負責任的態度,是一種最要不得的行為,因為如果發生問題,往往是自己控製不當所造成的。所以當我們決定要推動某件業務時,除了事前詳細規劃,並嚴謹慎重地去執行外,一旦麵臨問題時,也必須要挺身而出,以扭轉局勢,如此才不至因為彼此的推托,而使事態嚴重。

科保正之曾經說:“站在領導地位的人,一旦措施失敗就應負起完全的責任,盡管是部屬的失誤,也要檢討是不是自己交代不清,或是監督不周?絕不可認為錯誤是別人的,完全沒有自己的責任。”

以江戶大火的事件來看,科保正之認為,在責備部屬的錯誤之前,領導者應首先考慮到是否因自己沒有遠見,而疏忽了規定處理的方針,或教育百姓進行防範。所以火災的發生,領導者也有不可逃避的責任;因此,不能不先檢討自己,就隨便懲罰部屬。

科保正之以最高總管的職位,不但沒有驕矜,反而有如此正確的主張。也難怪他這種防範於未然,又能事後負責的賢名,得以遠播。

領導者要明白掌握何時該進,何時該退的分寸,以便在重大時刻作出明智而正確的抉擇。

明治維新在近代日本發展的過程中,無論在政治、經濟、社會各個方麵,都是一個轉折點。而其中最重要的關鍵,則是“奉還大政”。所謂奉還大政,就是把原先握在幕府將軍手中的政治實權,歸還給明治天皇。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不知道發生了多少次的戰爭。犧牲了多少人力和物力,才得到最後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