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論領導的領導方式2(1 / 3)

第四章 論領導的領導方式2

顧全大局不拘小節的方法

在許多不同的情況和顧慮下,分得出什麼才是最嚴重的或必須優先解決的問題。不斷地探索和追究,為了大局的利益,放棄個人的意見或利益,這才是領導者的遠見與應有的氣質。

卡耐基這樣強調:作為領導者要寬懷大度。從大局出發,不可拘泥於眼前的枝節小事,要放棄個人的意見和利益,以大局作為判斷的標準,才是應有的氣度。

上蒼賜給世人的時間是無限的。究竟怎樣賜給我們呢?是一下子就給我們一千年嗎?是把時間均勻地分成一個個清新的早晨。

——[美]愛迪生舉個例子來說,明治維新可以說是日本近代史上最精彩的一幕連續劇。劇情的高潮出現在幕府和天皇之間的決戰前夕,那時,不管是擁護幕府的武士和擁護天皇的官兵陣營中,都各有一批主張決戰的人,並認為自己的一方必然可以獲勝。雙方劍拔弩張,大有一觸既發的形勢。那一場戰爭如果爆發了,不知道要造成多大的犧牲。而且,就算是天皇獲勝,日本能不能一躍成為世界強國,也很難說。幸好,當時日本有兩位偉大的政治領袖,那就是勝海舟和西鄉隆盛,由於他們兩人的互尊互敬,並以最大的誠意居中調停各方麵的力量,最後終於勸服德川家族末代將軍,不戰而奉還大政,解決了日本國內分崩離析的危機。能審時度勢,這就是德川家族的“大度”。

事實上,當時如果決戰爆發,勝負很難預料。更嚴重的是幕府背後有法國,而天皇方麵有英國在支持,這兩股殖民帝國的勢力都想幫助所支持的一方,獲得全日本的支配權,使得形勢更為複雜。

在那種局麵下,不論是擁護天皇的官兵或德川幕府,如果一味地想用武力取得權威地位。談判必然會破裂,戰爭爆發後,短期內也必然無法獲得和平。勝海舟和西鄉隆盛兩人都能看清這種時勢,同時考慮到日本的將來。在當時來說,亞洲各國已經相繼成為歐美帝國主義者的殖民地了,一旦日本發生內戰,不論哪一方獲勝,國家也必然會陷入困境,而導致殖民勢力的侵入,日本終將淪入滅亡的境地。

他們深知無論如何要避免這種結局,所以極盡全力勸說雙方放棄私人成見,顧全大體,順應曆史的潮流,也因此使得幕府願意做出讓步。奉還大政。

當然,也是因為他們的這種想法,被當時的誌士所讚同,事情才能進行得那麼順利,並因而確立了近代日本富強康樂的基礎。

這就是說,領導者不可拘泥於眼前的細節小事,而必須從大局出發,以大局來判斷,這是非常重要的。在許多不同的情況和顧慮下,分得出什麼才是最嚴重的、或必須優先解決的問題。不斷地探索和追究,為了大局的利益。放棄個人的意見或利益,這才是領導者的遠見與應有的氣質。

身先士卒,衝鋒陷陣,可以振奮士氣;居中策劃,指揮部屬,則可以決勝千裏。

源賴朝自從在富士川不戰而攻破平家之後,野心大增,想趁機進襲京都。此時,他聽從了部下的建議,先鞏固關東的基礎,再力圖全國的霸業,於是就把軍隊撤退,回到鐮倉。而自此以後,他把絕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規劃幕府體製的工作上,至於征服抗令諸侯的工作,則全部交給他的弟弟範賴、義經和其屬下,他隻擔當居中策劃的工作,不再領兵親征了。

卡耐基也有這種親身體驗。創業後的十多年,有位和尚曾經對他說:“領導是居中策劃者,應該居於後方,外邊的事要交給掌櫃去做,這才是最好的辦法。”起先,他對這句話很不以為然,可是後來通過經驗的累積,慢慢地使卡耐基了解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最高領導者是應委身士卒、衝鋒陷陣好呢?還是要居中策劃、指揮眾人?這是個值得爭論的問題。譬如說,以武田信長·在桶狹間會戰的事來看,若不是主將在場下定決心,可就難免要一敗塗地了,可見主將身臨陣前,確實有其必要。

曆史是一首用時間寫在人類記憶上的回旋詩歌。

——[英]雪萊然而,一般而言,派遣部將在外擔當軍事行動,似乎比較合理。如此可使主將不必親受生死的壓力,而能冷靜地作出判斷和決策,以指揮眾人,使事情更順利進行。

尤其是在現代科技發達的社會,一個大公司的領導往往隻要一通電話,就可以向全國或全世界的人員聯絡、指示,或搜集情報,如果凡事都要親自去處理,那他將會心力交瘁,一事無成的。

一旦有事時,自己就要考慮是否有到第一線的必要,但原則上最高領導者還是身居幕後。居中策劃,外頭的事則盡量委托給部屬去做,這仍是值得考慮的好辦法。

身為一位領導者,要具有愛護競爭對手的同情心,這才是真正的英雄豪傑。

日本戰國時代,上山千信和武田信玄是死對頭,他們在川島會戰之後。又打了好幾次激烈的戰爭。有一天,一向供應食鹽給信玄的今川氏和北條氏兩個部落,都和信玄發生了衝突,因此中止了食鹽的供應。而信玄的屬地申州和信州又都是離海很遠的內陸,不生產食鹽,因此使這兩州的人都陷入了無鹽的困境。

千信聽到這個消息後,馬上寫信給信玄說:“現在今川氏和北條氏都中止了對你食鹽的供應,使你陷入困境,我不願趁火打劫,因為那都是武將最卑鄙的作法。我還是希望在戰場上和你分個勝敗,所以食鹽的問題,我來幫你解決。”而千信也果然遵守諾言,派人運了大批的食鹽到申州和信州,替信玄解決了問題。所以信玄以及兩州的人民都很感激千信。

千信是當時最驃悍善戰的武將。每次發動戰爭都可以說是驚天動地、鬼哭狼嚎的,但在另一方麵他又非常重義氣。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千信實在是一位具有深厚同情心的人。也正因他的武功高強,為人光明磊落,重義氣而富有同情心,所以很受後人的敬仰。

以人之常情來說,會因敵人陷入困境而幸災樂禍;也會認為,可利用這種難得的機會打敗敵人。可是千信並不這麼想,雖然他和信玄是死對頭,不斷交戰,但目的隻是在爭個高低,而不是要陷百姓於困境。所以千信認為,雖然兩國正在戰爭,但麵對敵人因為沒有食鹽而陷入困境時,決不能落井下石,趁火打劫。理應先設法拯救,至於爭奪勝負,那是戰場上的事,千信有這種氣度,正是他偉大的地方。

現在世界上有很多國家,都處在敵對的狀態。甚至在同一個國家內,也有黨派、團體和企業間的競爭與對立。而由彼此的對立、競爭,擴大成為仇恨的事,更是不斷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