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認識更年期綜合征2
為什麼更年期婦女容易出現潮紅潮熱
潮紅潮熱是更年期婦女最常見最典型的症狀,大約有85%的更年期婦女有潮紅潮熱現象。什麼是潮紅潮熱呢?潮紅是患者有時突然感到從胸部向頸部及麵部擴散的熱浪上延,上述皮膚部位伴有彌散性發紅,常伴有出汗、心悸、胸悶等症狀。出汗後又感畏寒,使患者感到心神不定、情緒不佳,有時影響日常工作,冬季裏出汗後遭涼風可反複感冒,使機體免疫力下降。潮熱是指有時單有熱感而無皮膚發紅及出汗。潮紅潮熱常同時存在。
潮紅潮熱是女性進入更年期的特征性症狀,其發作機製說法不一,主要是由於卵巢功能減退,體內雌激素水平下降,使腦垂體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加,體內腎上腺素、多巴胺、組織胺、緩激肽和前列腺素分泌不穩定,使血管舒縮功能失調。育齡婦女中,雌激素具有增加心率、全麵保護動脈係統的功能,當雌激素減少時,血管舒縮功能不穩定,血管突然擴張,使皮膚血流加速而發生潮熱。
潮熱的發生還與更年期植物神經功能障礙有關。由於雌激素有增強副交感神經的作用,更年期雌激素水平下降時,使其對下丘腦的副交感神經穩定作用減弱,從而產生了反應性交感神經張力過高,當中樞神經係統的神經介質發生變化,可對頸交感神經發生作用,產生區域性血管擴張。因頭、頸、胸、背這些區域的植物神經係統更敏感,使這些部位潮熱最為顯著。絕經後期,植物神經係統已逐漸適應,在重新調整下達到新的平衡,於是潮熱症狀自然消失。
潮熱可持續1年以上,有5%的婦女持續5年以上。其發作的頻率個體差異較大,有些偶然發作,時間短促,有些則每天發作,持續時間數秒至數分鍾不定。嚴重時每天發作數十次,持續時間長達15分鍾。其誘因多為活動後、進食後、穿衣蓋被過多時,緊張、焦慮不安時,使患者感到很痛苦,這一症狀常隨絕經期的來臨,發作頻率減少,絕經後逐漸自然消失。
潮熱的發生主要因內分泌紊亂所致,因而應給以小劑量雌激素替代治療,以減輕或控製潮紅潮熱症狀。近年臨床使用的尼爾雌醇,每月隻服用一次,副作用小,對控製潮紅潮熱療效顯著。該藥不僅控製潮熱,對其他伴隨症狀如胸悶、心慌、出汗、失眠、抑鬱等也可明顯改善或消退。
潮熱的發生除與雌激素水平下降有關外,也與精神因素有一定關係。因此,更年期婦女應注意心理衛生,保持心情舒暢,注意隨時增減衣服。在感到緊張、激動時,找一個安靜的地方,閉目靜坐一會兒或想一些愉快的事,飲一杯白開水,以放鬆人靜,消除潮熱。
更年期婦女還應注意生活有規律,要避免心境不佳、情緒緊張,適當地進行一些體育鍛煉,培養一些有益的業餘愛好,如養魚、養花、作畫、書法等,有助於解除煩惱。適當服用維生素B6、穀維素,對消除緊張不安、調節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減少潮紅潮熱的發生有一定的療效。
更年期婦女體溫有變化嗎
人和高等動物保持一定的體溫,是進行新陳代謝和正常生命運動的重要條件。
為了方便,通常測定人體的腋窩溫度、口腔溫度或直腸溫度來代表體溫。直腸溫度正常時為36.9℃~37.9℃,比較接近機體深部溫度。口腔溫度(舌下部)比直腸溫度低0.3℃,腋窩溫度平均比口腔溫度低0.4℃。正常人腋窩溫度為36.0℃~37.4℃,所以,正常人腋窩溫度也有超過37℃的。認為超過37℃就是發熱,這種看法顯然是不全麵的。測腋窩溫度比較方便,應將體溫計探頭放到腋窩最深處,而且腋窩不能有汗。測腋窩溫度至少要5分鍾,實際要10分鍾以上才能穩定。
人體體溫晝夜之中可有波動。一日之中清晨2~6時體溫最低,下午2~8時最高,波動範圍不超過1℃。
女性體溫比男性平均高0.3℃。女子體溫隨月經周期而變化。月經期及月經後的前半期體溫較低,到排卵期最低,而排卵後到下次月經期前則較高,女子在妊娠期體溫也較平時高,這種體溫變化與血中孕激素濃度變化相吻合。有實驗表明,向兔靜脈內注射孕酮後,其丘腦下部的熱敏神經元放電減少,而冷敏神經無放電增加。所以,女子體溫隨月經周期變化可能與性激素的分泌有關。
更年期婦女卵巢功能衰退,雌孕激素水平均下降,其體溫較育齡期低,隨著月經的停止,體溫已無周期性變化。更年期婦女潮紅潮熱,出汗較多,散熱量大,也可使體溫下降。因此,更年期體溫較育齡女性體溫下降僅0.3℃~0.5℃,一般更年期婦女無不適主訴。
更年期血崩是怎麼回事
祖國醫學認為,婦女在更年期“腎”的功能已衰竭,天癸將竭,衝任脈虛,生殖功能逐漸衰退以致喪失,髒腑功能逐漸衰退,而使機體失去陰陽平衡,導致更年期綜合征。腎虛是致病的根本因素,腎虛按現代醫學理解,是人體生殖、內分泌、泌尿功能的減退。更年期婦女月經變化表現為血崩和血漏。
更年期血崩是中醫理論中的一個概念,與血漏概念相對應。血崩指更年期婦女在較短時間內大量子宮出血,而血漏指行經期長,淋漓不斷。
更年期血崩是更年期功能性子宮出血(功血)的一種表現形式,其發病原因是婦女進入更年期,排卵功能逐漸停止,卵巢不再分泌孕激素,而卵泡在大量促卵泡生成素作用下不同程度的發育,分泌一定量的雌激素或分泌雌激素呈不規則波動,使子宮內膜在單獨雌激素作用下呈現增殖期變化。當雌激素水平下降,即引起子宮內膜脫落和出血,如因患子宮肌瘤、子宮內膜過度增厚、子宮內膜不全脫落,引起子宮收縮不良,可引起短期內大量子宮出血,形成更年期血崩,因出血過多或流血時間較長,常伴有不同程度貧血,或由貧血引起的頭昏、乏力、心悸、耳鳴、浮腫。
第四章更年期綜合征是如何引起的
女性更年期保健
婦女性激素的分泌是如何調節的
月經是指隨卵巢的周期性變化,子宮內膜發生周期性脫落及出血。月經出現的周期性變化,稱為“月經周期”。是什麼樣的“妙手”主宰著這一極其有規律的變化呢?原來它是通過下丘腦、垂體和卵巢(稱為下丘腦—垂體—卵巢軸)這一內分泌係統的調節來完成的。
正常卵巢主要合成並分泌雌激素與孕激素。人體內的雌激素主要為雌二醇(E2),孕激素主要是孕酮。雌激素從卵巢產生以後,通過血液循環分布到全身各處,引起某些特定部位(稱為靶器官)的應答反應。這些部位主要與女性生殖係統有關,如子宮、陰道、外陰、乳房、尿道、膀胱、盆腔、皮膚等。雌激素促使子宮生長發育和女性第二性征發育。從而使小女孩可逐漸發育成熟為亭亭玉立的大姑娘。
什麼能導致卵巢分泌雌激素呢?原來腦底部有一個小腺體稱為腦垂體,它的前葉中某些細胞能合成兩種促性腺激素一卵泡刺激素(FSH)和黃體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是刺激卵泡發育成熟的最重要的激素。能促使卵巢合成分泌雌二醇,能在月經中期時促進卵泡成熟。成熟的卵泡分泌大量的雌激素誘發垂體釋放大量的黃體生成素,促使卵泡破裂和卵子排出。隨後,卵泡黃體形成,開始分泌孕激素。若卵細胞未受精,1周後黃體的功能開始衰退,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亦逐漸降低,引起已增生的子宮內膜發生壞死脫落,出現月經。正是體內這些激素的如此周而複始的變化,形成了月經的周期。
垂體卵泡刺激素和黃體生成素的合成及分泌又接受更高一層的神經中樞一下丘腦的調控。下丘腦是垂體上方間腦的一個小區域,這裏有許多神經細胞的核團,能合成分泌多種激素。下丘腦分泌的激素通過垂體門脈係統到達腺垂體起調節作用。這些激素主要有兩種類型,能使垂體分泌其激素的稱為釋放激素,抑製垂體釋放其激素的稱為抑製激素。下丘腦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是調節月經的主要激素,能促使垂體分泌卵泡刺激素和黃體生成素,尤以後者為主。
卵巢產生的性激素又可反過來影響下丘腦和腺垂體促性腺激素的分泌,稱反饋作用。能增加它們分泌的,稱正反饋,反之稱負反饋。雌激素與孕激素協同作用時,負反饋影響更顯著。垂體促性腺激素係在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調節下分泌的,但也可反過來對下丘腦起負反饋作用。
雌激素的主要功能
雌激素是女性體內最重要的激素之一,它在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中扮演著極其關鍵的角色,產生許多不可或缺的作用:
(1)促使子宮生長發育,加強子宮平滑肌的收縮,使子宮內膜增生、腺體分泌,宮頸分泌透明稀薄粘液,便於精子通過。
(2)促進輸卵管的發育及蠕動,有利卵子或受精卵的運行。
(3)促使陰道上皮細胞增生和角化,並使上皮細胞內糖原增加,糖原經陰道內的杆菌分解為乳酸,使陰道分泌物呈酸性,從而抑製致病菌繁殖,增強局部的抵抗力。
(4)促使乳腺管增生。
(5)促使女性第二性征發育。第二性征是性功能趨於成熟的標誌,在女性表現為乳房發育,陰毛、腋毛生長出現女性化的特征,並且脂肪沉積於肩背及臀部形成女性特有的體形,月經來潮,表明已具有生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