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促使體內鈉和水的瀦留。
(7)加速骨骼成熟,增加腸道內鈣的吸收及鈣質沉積於骨質,使四肢骨等長骨的末端閉合,從而身高固定,不能再長高。
(8)對抗雄激素使機體男性化的作用。
(9)調節脂肪代謝,降低膽固醇與磷脂的比例,並減少膽固醇在動脈管壁的沉積,防止動脈硬化及冠心病的發生。
(10)一定濃度的激素可通過反饋來影響垂體促性腺激素的分泌,一方麵抑製垂體卵泡刺激素的分泌,另一方麵刺激其黃體生成素的分泌。
孕激素的主要功能
人體內孕激素的作用與雌激素基本相反,但也有其特殊性。
(1)使經雌激素作用而增生的子宮內膜繼續增厚,腺體出現分泌現象,宮頸粘液變得粘稠,精子不易通過。
(2)抑製輸卵管的蠕動和子宮平滑肌的收縮,在妊娠初期起“安胎”的作用。
(3)使陰道上皮細胞角化現象消失,脫落的細胞多卷縮成堆。
(4)在雌激素刺激乳腺管增生的基礎上,促使乳腺小泡的發育。
(5)有致熱作用,通過中樞神經係統使基礎體溫升高約0.5℃。體溫的升高可作為排卵的重要指標。
(6)促使體內鈉和水的排出。
(7)通過丘腦下部抑製垂體促性腺激素的分泌。
孕激素與雌激素的相互關係
孕激素與雌激素的相互關係是既有拮抗作用又有協同作用。懷孕期間此兩種激素在血中一起上升,到分娩前達高峰,分娩時子宮的強有力收縮,即可能與二者的協同作用有關。而對於促進輸卵管的蠕動,孕激素的作用卻是同雌激素相拮抗的。
卵子的家——卵巢
卵巢是具有調節月經、促使受孕和維持女性特征的性腺器官,長在身體的盆腔內,左右對稱的扁橢圓體,成人卵巢大小約為4cm×3cm×1cm,重約5~6克,其外表隨年齡而變化,卵巢分皮質和髓質兩部分。卵巢的主要功能是產生和排出卵子,分泌性激素。
卵泡的發育
人出生時卵巢皮質內散布著30萬~70萬個原始卵泡,但一生中僅有400~500個卵泡能發育成熟,其餘的發育到一定程度後即退化消失。每一個原始卵泡中含有一卵母細胞,周圍有一層梭形或扁平細胞圍繞著。臨近青春發育期,原始卵泡開始發育,其周圍的梭形細胞層增生繁殖變成方形、複層。因其細胞漿內含顆粒,故稱顆粒細胞。顆粒細胞分裂繁殖很快,在細胞群中形成空隙,稱卵泡腔。內含液體,稱卵泡液。隨著卵泡液的增多,細胞腔不斷擴大,顆粒細胞被擠至卵泡的四周,形成顆粒層。卵細胞不斷增大,被多層顆粒細胞包埋形成突入卵泡腔內的“卵丘”。環繞卵泡周圍的間質細胞形成卵泡膜,分為內、外兩層,內膜細胞和顆粒細胞均有分泌性激素的功能。在正常成年婦女的卵巢中,每月有若幹個原始卵泡發育,但隻有一個(也可能有2個)卵泡發育成熟,直徑可達20毫米左右。
排卵
卵泡在發育過程中逐漸向卵巢表麵移行,成熟時呈泡狀突出於卵巢表麵。最後卵泡膜破裂,卵細胞隨卵泡液排入腹腔,即“排卵”。排卵時初級卵母細胞完成其第一次成熟分裂(減數分裂),排出第一個極體,成為次級卵母細胞。隨後又迅速開始第二次成熟分裂,但僅停留在成熟分裂中期,如在輸卵管遇精子侵入時,才最後完成第二次成熟分裂,排出第二個極體,成為卵細胞。排卵一般發生在月經周期的第13~16天,但多發生在下次月經來潮前的第14天左右。
什麼是黃體
排卵後,卵泡皺縮,破口被纖維蛋白封閉,空腔內充滿凝血塊,為早期黃體(血體)。隨後結締組織及毛細血管伸入黃體中心血塊,此時顆粒細胞增生長大,胞漿中出現黃色顆粒,稱黃體細胞,主要分泌孕激素(孕酮或黃體酮);而卵泡膜細胞則主要分泌雌激素。排卵後如受精,則黃體將繼續發育並將維持其功能達3~4個月之久,稱妊娠黃體。如未受精,黃體在排卵後9~10日開始退化,再經過4~6天即來月經。退化的黃體逐漸為結締組織所代替,稱為白體。
月經周期中子宮內膜的變化
子宮內膜在結構上分為基底層和功能層。基底層直接與子宮肌層相連,不受月經周期中激素變化的影響;功能層則靠近子宮腔,受卵巢激素變化的影響而呈周期性變化,此層在月經期壞死脫落而引起出血,即為月經。女性的月經周期,從子宮內膜出血的第一天算起,平均約為28天左右,根據子宮內膜組織形態的周期性改變可分為三期,簡述如下:
(1)增生期
月經期後,在雌激素作用下,子宮內膜基底層細胞開始增生,先是修複剝脫處創麵,隨後因繼續增生而變厚,腺體增多、變寬,並漸屈曲。血管也增生,漸呈螺旋狀。間質則增生致密。
此期相當於卵巢內卵泡發育成熟和排卵的階段,故又可稱為卵泡期,時間在月經周期的第5~14天左右。此期之末即為排卵的時間。
(2)分泌期
約為月經周期的第15~28天,相當於卵巢排卵後黃體成熟的階段。
排卵後形成的黃體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將使子宮內膜繼續增厚,腺體進一步擴大、屈曲、出現分泌現象,故稱為分泌期。血管也迅速增長,更加屈曲而呈螺旋狀。間質變疏鬆並有水腫。此時內膜厚且鬆軟,含有豐富營養物質,有利於受精卵著床發育。
(3)月經期
為月經周期第1~4天。在子宮內膜功能層形成散在的小血腫,使內膜壞死剝脫,隨血液排出,這種每月一次有規律的子宮出血的現象,稱為月經。內膜的基底層隨即開始增生,形成新的內膜。月經期也是下一月經周期的開始。
為什麼月經會周期性地規律出現
下丘腦在中樞神經係統控製下,產生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通過丘腦下部與垂體之間的門脈係統進入腺垂體,使之分泌卵泡刺激素和少量黃體生成素。這些垂體激素使卵巢內的卵泡發育成長,並隨著卵泡的逐漸成熟而分泌愈來愈多的雌激素,促使子宮內膜增生。日益增多的雌激素,將對下丘腦和垂體產生負反饋作用,使卵泡刺激素的分泌減少,但促進黃體生成素的分泌。排卵前黃體生成素分泌明顯增多,卵泡生長迅速,終至破裂而釋放出成熟的卵子,即排卵。這段時間相當於月經周期的增生期。排卵後黃體生成素急劇下降,而後黃體生成素和卵泡刺激素協同作用,使破裂的卵泡形成黃體,黃體細胞及卵泡膜細胞將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並隨著黃體發育產生愈來愈多的孕激素,使增生的子宮內膜轉入到分泌期或月經前期,亦即黃體期。在黃體期孕激素與雌激素達到一定濃度時,將協同對下丘腦及垂體起負反饋作用,抑製黃體生成素和卵泡刺激素的釋放。排出的卵子如未受精,黃體即退化,孕激素及雌激素的分泌隨之漸減少,導致子宮內膜的退化剝落,月經來潮。下丘腦、垂體因卵巢激素濃度的下降而不再受抑製,於是新的一輪月經周期又再度開始。
更年期綜合征的罪魁禍首
追根究底,婦女更年期綜合征的根本原因是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低落。婦女進入更年期以後,卵巢功能開始衰退,因卵巢雌激素分泌減少,對下丘腦—垂體的反饋抑製作用減低,因而血漿中下丘腦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的水平升高,隨之垂體的卵泡刺激素、黃體生成素分泌量亦增高。至老年期,雌激素穩定於低水平,促卵泡刺激素、促黃體生成素也略有下降。體內要建立雌激素水平低下狀態下新的平衡,內分泌平衡狀態會發生一係列變化,導致自主神經係統中樞的功能失調,因而產生不同程度的自主神經係統功能紊亂的臨床症狀。
如血管的收縮與舒張不穩定,患者將表現出陣發性潮熱,同時,還可以伴有失眠、多夢、煩躁不安、憂鬱、頭暈、目眩、乏力等。症狀的輕重與雌激素減少的速度和程度有關,即雌激素減少得越迅速,更年期的症狀就越嚴重。當雌激素分泌量減少到不足以刺激子宮內膜生長時,月經開始紊亂,最後停止來潮。其他與雌激素分泌有關的組織和器官出現萎縮現象,如女性的第二性征退化,生殖器官萎縮等等。
更年期月經變化多
婦女進入更年期,最主要特征為原來規律的月經出現變化,其原因是卵巢功能發生改變。隨著年齡的增長,卵巢功能由不穩定到衰退,平衡失調,常常在絕經前表現月經不正常,如月經周期紊亂、經期延長、出血量增加等,而經前緊張綜合征、乳房周期性脹疼、水腫及頭痛等表現卻消失。一般從卵巢功能開始衰退至月經停止,最長可經過4年時間,月經變化的情況有以下幾種:
(1)月經稀發,周期間隔延長,由正常20~30天變為2~3個月或更長的時間一次。甚至可延長到4~5個月或半年一次,最後完全停止。
(2)月經頻發,周期縮短到24天內,反複幾次後,月經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