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輕鬆戰勝自我2
直擊懦弱
當你感到懦弱的時候,是由於你的頭腦正被一種無孔不入的消極思想所占領,這時候整個世界看起來都是灰暗的。更糟糕的是你不知不覺地、漸漸地相信,事情果真如你想象的那樣一無是處。而消極的思想幾乎總是包含著嚴重的失真。扭曲的思想差不多是使你感到痛苦的惟一原因。現代科學揭示,一個人的情緒變化,特別是憂鬱悲傷、失望、驚恐等等強烈的情感波動對人體機製的影響很大。長期不良的心理刺激,容易導致神經中樞失調,機
製紊亂,激素合成受阻,進而引起免疫缺陷而發生病變。
(1)有意識地接觸勇敢精神,遠離消極情緒
把“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這樣一些鼓勵人勇敢無畏的格言抄寫下來,放在醒目的
位置上,使自己每天都能看到,然後潛移默化地滲入自己的心靈。這些格言會對人的懦弱性
格起到很好的鼓勵作用。其次,還要多讀多看一些帶有積極情緒的讀物,比如多讀鼓勵人樹
立崇高生活目標的書籍,多看名人傳記,這樣我們就會受到書中所營造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
境、情感環境的影響,從而增強堅定的信念。拿破侖就曾說過:“在我的字典中沒有不可
能的字眼。”正是這種無所畏懼的性格,才使他成為一代名將。
戰勝懦弱的最好辦法就是在傷口還在滴血的時候,就勇敢地、堅強地站起來,然後在淚
水裏微笑,否則,一旦倒下,再想爬起來,就需要付出更多的代價。雪萊曾說:“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我們要相信:失敗了,成功還會遠嗎?
(2)同命運決一死戰
有的人在遭受了大的打擊時,認為活著很痛苦,不如死掉算了。其實一個人走向毀滅時,是需要不可估量的勇氣的。既然有勇氣死,為什麼沒有勇氣活下去呢?的確求死或許是一
種解脫,但正如俗話所說“好死不如賴活著”,雖然活得很痛苦、很絕望,但總尚存一線希
望,也許這個希望很渺茫,也許這個希望永不能實現,可不管怎麼說,生命的轉機總是存在
的。活得辛苦,活得委屈,活得卑微,但隻要身體不死,心靈就有複蘇的一天,弱者也有弱
者的活法。如果一死了之,那麼就表示一切都結束了,包括希望也不複存在了。這種死實際上代表著懦弱,代表著失敗,在人生的道路上是自己打敗了自己。生命需要韌性,在人生的低穀時,好死不如賴活著,就是一種韌性。人的一生中都會遇到不如意的時候,各人承受這種不如意的能力也各不相同,有的人能很快從打擊中掙紮出來,有的人則不堪一擊。在屈辱的時候,你不要去計較麵子、身份、地位,也不要急著出人頭地,要沉得住氣,隻要活著,就有機會。要堅信,風雨過後,就會有絢麗的彩虹。
如果由於懦弱,使你不敢做一件事,那麼在做這件事之前,先預測一下如果做了這件事,它最壞的結果會是什麼。有時候做出最壞的打算,可能喚起一個人心中最大的勇氣,他會
因而產生一種義無反顧的勇氣,去衝破第一次精神上的束縛。一旦有了這種勇氣,就可能會在氣勢上壓倒對方,獲得絕處逢生的效果。既然我們別無選擇,那麼不如鼓起勇氣做一次冒險,一次冒險比一萬次猶豫、無可奈何和絕望都要壯烈。相信誰也不能主宰我們,更要相信誰也無法阻撓我們,相信世界就是因為我們而存在的。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加倍珍惜,並且從容而理智地把握呢?也許我們曾經總是不能痛痛快快地表現自己,但自己不是永遠的懦夫!承認我們曾經一次又一次失敗過,相信我們的力量和智慧最終能摒棄失敗,獲得成功!(3)自我尊重法
一個人首先要尊重自己。隻有尊重自己,看得起自己,才會不懼怕別人,不懼怕和別人
交往。人們從小受到虛假的觀念、準則和信條的限製,往往使人意識不到實際上自己是多麼
有能力,多麼有優勢!要知道自己也是生活的創造者,有力量改變生活的任何一麵,解決自
己的問題隻有靠自己。一旦自己砸碎消極思想的鎖鏈,自然會獲得健康、幸福、富裕和寧靜。當自己闖過一道道難關,再回頭看看,現在的磨難其實算不了什麼。一定要堅持,越不能堅持越要堅持,黎明前最黑暗,勝利前最絕望,成功前最渺茫。一旦人開始體會到了勇敢的好處,以及它所帶來的尊嚴,人們將首次感覺到自己有了根。其次,要愛別人。隻有你愛別人,別人才會同樣地以愛來回報你。“投我以李桃,報之以瓊瑤。”而當你們都懷著愛心生活和交流時,你和別人彼此都不會有怯懦的心理。
同時還要為自己的能力劃一條界線,不要以為自己是超人,什麼事都能幹,天大的困難也不在話下。為逞一時之能,做事不分大小,都想自己一個人完成。這樣,由於力所不及就會在屢屢碰壁之下喪失信心。你應該為自己的能力劃一條界線,估計一下自己到底有多大的能量,能完成哪些事情,然後再去盡力而為。這樣,做事的成功率就大得多了。每當我們勝利地完成了一項工作時,不管這項工作重要不重要,不管別人對自己的成功怎麼看,隻要自己覺得它是出類拔革的,就應該承認自己的能力,應該為自己的能力而自豪,並為此贈給自己一份美好的禮物,這樣就會增進自己前進的動力。這樣,哪怕是小的成功經驗的積累,也會逐步激發出我們的自信心,挖掘出自己生命深處的潛能,進而可以逐漸勝任高質量的、有創造性的工作了。
所以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自我承認、自我尊重都能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6、遠離狹隘心胸
一個人克服了狹隘猶如心靈有了日出,就會從瑣碎的煩惱中掙脫出來,變得坦蕩、瀟灑,變得無所畏懼。一個人點亮屬於自己的那盞生命之燈,就會既照亮了別人,也照亮了自己。有了生命之燈,在生命的夜色裏,才能尋到自己的平安和燦爛。為別人點燃自己的生命之燈吧,你會在一夜之間變得容光煥發,變得美麗英俊。你的身上會籠罩著耀眼的光環,你走到哪裏,哪裏就有亮色,哪裏就有歡樂,哪裏就充滿著勃勃的生機。隻有為別人點亮一盞燈,才能照亮我們自己。隻有先照亮別人,才能夠照亮我們自己。
(1)樹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觀念
找到個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契合點,這樣可以有效地避免個人利益與公眾利益的衝突,
可以使自己與多數人站在一個立場上。像杜甫雖然自家茅屋為秋風所破,但他念念不忘的卻
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是何等胸懷,何等氣魄!心中有他人,他人也就悅納了你。給別人一些關愛,縱使是一些微不足道的話,對那些憂鬱、無助的心靈都會是一縷明媚的陽光,或許其荒蕪的心田從此就衍生出一片勃勃綠意。寬以待人,其實是一種風骨和一種品位。
有一個的故事:清朝康熙年間,安徽桐城有個才子,叫張英。他中了進士後,深受皇帝賞識,官越做越大,直至文會殿大學土兼禮部尚書。張英在京城做了大官,他老家的親人便一個個神氣起來。這一年,張家打算擴建府第,於是讓鄰居讓出三尺寬的地麵,以便張家修砌院牆。這家姓葉的鄰居也不是吃素的,是當地的一個大戶,他的主人是同張英同朝供職的葉侍郎。所以葉家根本不買張家的賬。張家的人於是就寫了一封信送到京城,家裏人認為張英的官比葉侍郎大多了,隻要張英發句話,問題不就迎刃而解了嗎?張英看了信後對家人的做法很反感,就寫了一封回信:“千裏家書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的人看了以後,對自己的狹隘心胸感到慚愧,於是主動把院牆退後三尺,重新建了一道牆。葉家的人聽說張家派人進京送信,正感到焦慮不安,忽然看到張府讓地三尺,十分納悶。派人一打聽,原來是張英的主意。葉侍郎非常感動,叫家人也把自家的院牆主動後移三尺,這樣兩家的院牆之間就有了六尺寬的地帶,形成了一條通道。
張英的開闊胸襟化幹戈為玉帛。
(2)減弱私心,勇於承擔責任
狹隘的人,往往自我意識很重,因此要想使自己變得大度起來,首先要有意識地淡化心
中的自我意識,對別人的言行少去計較。
1933年,正當經濟危機在美國蔓延的時候,加利福尼亞的哈理遜紡織公司,因一場大火化為了灰燼,三千名員工悲觀地回到家裏,等待著董事長宣布公司破產和失業風暴的來臨。
在無望而漫長的等待中,他們終於接到了董事長辦公室的一封信:向全公司員工繼續支薪一
個月。員工們深感意外,他們驚喜萬分,紛紛打電話或寫信向董事長亞倫·博斯表示感謝。
一個月後,正當他們為下個月的生活發愁時,他們又接到董事長辦公室發來的第二封信,董
事長宣布,再支付全體員工薪酬一個月。三千名員工接到信後,不再是意外和驚喜,而是熱淚盈眶。第二天他們紛紛擁向公司,自發清理廢墟、擦洗機器,還有一些人主動去南方聯絡被中斷的貨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