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學會說話,講究藝術(1 / 3)

第一章 學會說話,講究藝術

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話到嘴邊又咽下,怕說不好,怕別人笑話。還未開口,早巳臉紅心跳;有理卻難走遍天下。21世紀要求現代高效能人材必須敢說話、會說話,李陽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他開創了“瘋狂英語”的先河,以自己不懈的奮鬥,為中國和世界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人材範本:李陽——敢於開口,善於開口

語言是人類溝通的橋梁,它是一種能力,更是一門生存的藝術。一個不善言辭的人,你怎能相信他會取得成功,怎能指望他會有大的作為?

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話到嘴邊又咽下,怕說不好,怕別人笑話;還未開口,早已臉紅心跳,想說的話早已飛到九霄雲外。我們在與人辯論時,常常是一副理屈詞窮的樣子,有理卻難走遍天下。

我們往往在見到自己所愛的人時,激動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手腳不自在,思維紊亂,不敢開口表達心中的愛慕。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因為你怕失敗,沒有底氣,典型的故步自封!瘋狂口才針對這種自閉現象,從根本上分析了不敢說不會說的心理,創造出一套科學大膽的訓練理念和一係列高效的瘋狂技巧,使得人們突破自我的瓶頸變得輕鬆起來!

小時候的我也是一個“閉關自守”的人:不敢上講台哪怕說一句話,老師提問時,更是渾身燥熱,說話吞吞吐吐,而且詞不達意;見了父親的朋友,更是躲起來,偶爾倚於門旁偷聽。到了大學,新生發言時,哆嗦的聲音讓自己無地自容。從不敢大聲回答問題,從不敢上台發言,更不用說去500人教室演講了。

偶然的一次機會,我聽了李陽老師的“瘋狂英語”演講。那是在北京電影學院大禮堂,李陽老師的激情從心底深處感化了我,讓我第一次感知到:原來人還有那麼強大的潛力,我第一次被自己的生命力量所感動。原來瘋狂可以這麼來:百分百地投入!忘我、忘物、忘時!排除一切雜念、克服膽怯、樹立信心!打破傳統、突破極限、淋漓盡致地挑戰自己的潛能!

聽了李陽老師的一番“瘋話”,我終於明白:“不敢開口、不習慣開口”的兩大心理障礙及怕丟臉、怕犯錯誤的心理陋習,是可以突破的。關鍵是舍不舍得丟臉,怕不怕失敗!李陽說:“作為男人,應該喉嚨粗一點,把你的自尊咽下去,不要讓那些無聊的麵子和可憐的那一點自尊擾亂了你的成長。”其實,在公共場所說話,每個人難免會怯場、心慌,這好比是地獄,越過這道地獄,就是天堂,每個人都可以嚐試著邁出地獄進入天堂的。

李陽祖籍山西,1969年出生於祖國大西北的新疆烏魯木齊。其父母六十年代大學畢業後響應黨的號召誌願支援邊疆建設。李陽中學的學習狀況不是很理想,1985~1986年高三期間因對學習失去信心曾幾欲退學,1986年自新疆實驗中學勉強考入蘭州大學工程力學係。大學一二年級李陽多次補考英語。為了徹底改變英語學習失敗的窘況,李陽開始奮起一搏,他摒棄了偏重語法訓練和閱讀訓練的傳統,另辟蹊徑,從口語突破,並獨創性將考試題變成了琅琅上口的句子,然後脫口而出。經過四個月的艱苦努力,李陽在1988年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中一舉獲得全校第二名的優異成績。

李陽還和同學合作,用自己的方法進行同聲翻譯訓練,達到了在別人講話的同時,可以在隻落後一、兩句的情況下立刻翻譯成英語的程度。李陽更是提出了全新的、簡單的翻譯標準,他稱之為“中國人說中國話”,隻要你是一個受過基礎教育的中國人,你就可以成為一個出色的翻譯。李陽從大學四年級開始便廣泛地參與了大量的國內和國際場合的口譯。

在此基礎上,李陽摸索總結出一套獨特的以一個非英語專業的英語學習失敗者為基點的英語學習法,集“聽說讀寫譯”於一體,人稱“瘋狂英語”,在發音、口語、聽力和口譯上卓有成效。瘋狂英語將英語的素質教育和傳統的考試完美結合。1989年李陽首次成功地戰勝了自我,公開發表演講介紹這套方法,並開始應邀到各大、中學校傳授瘋狂英語。

多年來,運用這套方法的大、中學生更是創造了托福、英語四、六級考試和高考成績大幅提高的驚人奇跡。

人材精點:學會說話很重要

李陽最終是成功了,李陽的英語成功了,李陽的口才也成功了。沒有挑戰自我的第一步,一個人是不敢輕易喊出讓自己的耳朵也感到陌生的話的。瘋狂口才就是可以讓人們不停地向自我挑戰,讓自己戰勝內心的軟弱和膽怯,從而大膽而持之以恒地去說,去表達自己。

人材啟示:要敢於開口,善於開口

想說,而不敢說,因為你缺乏瘋狂!想說,而不會說,因為你缺乏瘋狂!從內心深處診斷自我的要害,找到口語傳播的障礙,你就會信心倍增,妙語連珠。

高效能人材說話能力實戰

有人說,當今世界有三大武器,即原子彈、電腦和口才。確實,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言語交流越來越貧乏,口才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我們說口才是未來社會最重要的武器,甚至是當今社會最重要的武器之一。

什麼是世界上引力最大的東西呢?是語言。有一則謎語這樣講道:“不是蜜,卻可以粘住一切。”不用多用腦子,一猜就知道是人的語言。誰擁有了美妙的語言,誰就會成為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

試想想,人們深邃的思想,哪一樣離得開語言來表達呢?所以說它能“粘”住一切。人有一張口,作用無非是兩個,一是吃飯,二是說話。也許說話對人類來說是太普遍、太平常了,人們對這個抓不住、摸不清、又稍縱即逝的“怪物”的由來作種種美好的想象。有這樣的一個傳說,在人類還處於野蠻時代的時候,大家都是啞巴,傳情達意隻靠手勢和眼神。有一年大旱,忽然下起了大雨,久渴的人們紛紛張大嘴巴來喝。奇怪的是,這雨水一落到啞巴的嘴裏,即能發出聲音,繼而又能說出活。

在人類社會生活中,古今中外都湧現出一大批能言善辯、能說會道的雄辯家。像古羅馬,演說曾風靡一時,群眾把傾聽演說作為生活的享受之一。那時演說家比文學家占有更光輝的地位,雄辯術甚至成為一切高尚生活不可缺少的因素和裝飾品。那時,人們不願意聽音樂,而願意把時間花在聽講演、聽爭辯上。每天這個莊嚴的時刻,城市萬人空巷,鋪子關門,主教也由衛兵簇擁著去聽。我國封建社會某些時期,統治階級甚至專門養一批“說客”,周遊天下,為宣傳自己的主張服務。戰國時,蘇秦與張儀,一縱一橫,其辯才聲震之下,所謂“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息”,至於司馬錯論伐蜀,虞卿斥樓援等。這些說客,詞鋒銳利,議論悉辟,推論事理,切中時弊,他們都不愧是口才藝術家。縱觀我國曆史,從古代的孟軻、晏子、墨子……直到近代許多傑出的人物,如嚴複、孫中山、李大釗、肖楚女等,都有著極其高超的說話藝術。外國的有希臘的西塞羅、雅典的德摩斯梯尼、美國的華盛頓、林肯直至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季米特洛夫,都堪稱口才藝術家。這些人中豪傑,自然是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

說話能力是21世紀高效能必備的能力,不但要做到會說話、擅說話,還一定要把握好說話的分寸,切忌狂妄自大、言語傷人。

樹立自信的三大絕招

說話需要自信,自信好比是底氣,隻有底氣足了才能跑起來。下麵就樹立自信向你介紹三大絕招。

(1)勇氣和信心的準備

有的人在家裏說話泰然自若,談笑風生,滔滔不絕,可一到眾人麵前說話就期期艾艾,惶惶恐恐,好像連嘴巴也不聽使喚,手也不知怎麼放。其實不過是換了個環境而已。

陌生環境與人說話,總不免會有一個由恐懼到鎮定的過程。那跟眾人說話與跟家人說話有什麼不同呢?無非是跟眾人說話,場麵大些,生人多些。麵對這種場麵,說話人內心往往會產生膽怯的心理,怕講得不好被人恥笑,怕講錯了要負責任……諸如此類的壓力,都會造成說話者的恐懼心理。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艾伯特·威根也是廣受歡迎的演說家,然而在他成功的背後也有一段如何克服恐懼的生命曆程。

多年後,他在寫下這段經曆時,提到他的高中時代,如何一想到要上台致詞5分鍾就寢食難安的情景:“隨著那致命的一日步步逼近,我幾乎嚇病了。每次一想到這恐怖的事,我就頭暈目眩,兩頰發熱,必須躲到教室的後麵,把臉貼在冰涼的牆上,希望冷卻那燙人的臉頰。一直到上大學,老毛病還是沒改。有一次,我仔細地牢記了一篇演講詞的開端:‘亞當斯和傑佛遜不要重現。’當我麵對台下一張張仰起的臉孔時,我的頭又開始暈了,暈得我自己不知置身何處。我努力想要說出第一句話,結果說成‘亞當斯和傑佛遜已經去世’,然後我就說不下去了,所以我隻好低頭一鞠躬,在掌聲中沉重地回到我的座位。接著主席起立說:‘哦,艾伯特,我們很遺憾聽到這個悲哀的消息,不過我想我們會節哀順變的。’一語未終,可以想象全班的哄堂大笑,當時地上如果有個洞,我就會鑽進去,一輩子再也不出來了。”這位曆史上的巨匠尚且如此,普通人又何嚐不是這樣呢?所以,我們沒有理由希望自己一鳴驚人,從娘胎裏生出來就是演說家。魯迅先生早就告誡我們:不論怎樣的天才,生下來第一聲仍然是哭,而不是一首詩。想想這些,也就不覺得奇怪了。相反,那種從未對公眾講過話的人,一上場便鎮定自若,談吐自如,倒是令人奇怪不已,甚至難以置信。既然我們承認緊張、恐懼心理是初學說話者和演講老手都會碰到的問題。那麼,下一步就應該針對其產生的原因而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克服它了。

怎樣克服緊張、恐懼心理,羅馬大帝凱撒當年統帥雄師渡海踏上英國土地時,使他的軍隊百戰百勝的方法,值得借鑒。當時,凱撒命令全軍站在杜弗海的懸崖上,俯瞰200英尺以下洶湧的巨浪。士兵們發現來時乘坐的船隻已被大火燒毀,這正意味著完全斷了退路,惟一求生辦法隻有努力向前征服敵人,打敗敵人。士兵們建立起了必勝的決心,結果攻無不克,所向披靡,取得了輝煌的戰績。凱撒的這次巨大成功,關鍵在於他的軍隊最大限度地拿出了勇氣,樹立了信心。

(2)見多還要識廣

有些會議,在主要發言人講完以後,非得下麵的幹部一個個表態。有些明明沒有什麼好講的,也要來那麼三五句。除了會風不正之外,從說話的角度講,也是違反說話基本要求的;既然沒什麼說的,硬憋幾句,除了浪費時間,引起聽眾反感、煩躁之外,還有什麼效果呢?因此,沒有話說寧可不講。要有話說首先要有內容,“練”才有依據。我們力求每一句話都實實在在地表現一定的思想。為了充實我們的思想,這就要千方百計加強觀察與記憶。

我們生活在社會之中,要處處觀察、研究社會,因為人的認識依賴於實踐,來源於實踐。既然人的認識總是通過自己的感官從客觀世界取得感覺經驗開始的,而感覺經驗又必須接觸了某種事物才能產生,所以實踐活動越多越深入,直接接觸的事物越多,能提供我們說話的材料就越豐富。我們常常看到一些文化不高、但生活閱曆廣的人,天下之大,熔於一胸,談天說地滔滔不絕,就是因為見識廣,說起話來就有了充分的內容了。

但不是凡閱曆廣的人都善於講話,閱曆廣隻是一個基礎,還必須要有一定的條件。

(3)學會觀察一切

發明電燈的大科學家愛迪生,有27個助手。這群助手每天在從燈泡廠到研究室的路上來回。有一次,愛迪生說要出一道基礎題,要大家準備一下,助手們廢寢忘食準備了幾天,應考時,愛迪生問的不是課文知識,而是問路上有一棵什麼果樹,居然沒人能回答得出來。

為什麼這些助手在此時無可奉告呢?原因隻有一個,是沒有留意觀察。光看不行,還要想,否則許多擺在眼前的事物會視而不見。

《紐約時報》名記者迪姆士·泰勒初當記者不久,去采訪某著名女演員的首場演出。到了劇場以後,才發現演出已取消。於是空手而歸,回家安然大睡。半夜時分,泰勒被電話鈴吵醒了,主編氣衝衝地在電話裏斥責他,其他報紙的頭條新聞都報道這位女演員自殺。主編說:“像這樣一個名演員的首場演出被取消,本身就是新聞,它的背後,可能有更大的新聞;記住,以後你的鼻子不要再被感冒堵塞了。”

過去英國《泰晤士報》總編要求,每個初來的記者向他報到時,第一件事要說出上辦公室前爬了多少級樓梯。對方若回答不出的,要下樓重數。然後,總編告訴記者:“你要想成為有出息的記者,就要從樓梯級開始學會觀察。”如果.我們對周圍的各種人和事不注意觀察,如一團煙霧,渾渾沌沌,即使硬要說,也隻能影影綽綽,不會有鮮明感。那麼還會有什麼話說呢。

保持敏銳的觀察力,要向兒童學習。魯迅先生說過:“孩子是可敬佩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麵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處,想到昆蟲的語言,他想飛人天空,他想潛入蟻穴……”兒童們豐富的幻想,無休止的好奇心,無窮無盡的疑問,對一切都想進行探求。永保童心就是保持探索客觀現實的激情、興趣、專注和豪放的思想,開闊的意境,對紛至遝來的新事物都執著進行細心的觀察與思考,刨根求源。許多有重大價值的事實往往在細致的觀察中發現,否則,再有價值的事實你也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