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高脂血病的中醫調理與康複調血脂1(1 / 3)

第八章 高脂血病的中醫調理與康複調血脂1

高脂血症的磁性療法

磁療降脂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的機製目前還不十分清楚,推測可能與調整某些脂肪代謝酶的活性,促進脂肪分解,改變膽固醇的分子構型,使其不易沉積在血管壁上等因素有關。

臨床研究證明。用穴位磁片貼敷法、磁帶法、磁椅法治療高脂血症和高血壓病,結果絕大部分患者的血清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均有較明顯的下降。蘇聯科學家用譜振電路彈性磁片(大小為200mm×200mm×4mm)放在患者肝區投影部位。每天治療30~40分鍾,20天為1個療程,1年內進行2~3個療程。總有效率高達95%,其中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分別下降7.5%和12.5%,總膽固醇下降9.8%,同時患者的血液流變學內容也得到改善。

磁療降脂的作用也得到了實驗證明。國外有人用磁療或電磁波治療高脂血症的家兔,結果發現家兔的血脂明顯下降。在停止治療後繼續給家兔喂高膽固醇飲食,降脂療效還可持續數周。解剖時進一步發現,給予磁療的動物動脈壁脂質沉積的程度比對照組輕得多。

磁療降脂的臨床效果一般可穩定維持1~1.5個月,若與體育鍛煉、改善飲食結構相結合則可延長。所以,磁療可作為高脂血症綜合治療中的輔助療法。

高脂血症的針灸療法

針灸降血脂作用的機製有人認為可能是調整了內分泌係統的功能,或由體表通過神經體液等途徑傳人相應的髒器而發揮作用。也有人認為選取特定的穴位,或許可影響肝髒對膽固醇的合成;或可能影響腸道對膽固醇的吸收和排泄;或通過降低胰島素的分泌,來減少內源性甘油三酯的合成。雖然針刺降低血脂作用的機製尚不十分清楚,但其臨床效果則是肯定的,從而為我們防治高脂血症提供了有效的途徑。

針灸的基礎是經絡和腧穴。經絡是人體內運行氣血的通路,它們內屬髒腑,外絡肢節,溝通內外,貫通上下,把內部的髒腑和外部組織器官聯係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從而使人體各部分的功能保持相對的協調和平衡。腧穴是人體經絡、髒腑之氣注於體表的部位,具有接受刺激的功能。經絡的溝通內外、運行氣血、調節平衡的功能主要是通過腧穴的反應來實現的。刺激一定的腧穴,就可以發揮相應經絡的作用,調節髒腑、氣血的功能,激發機體內的抗病能力,以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高脂血症是血脈中的疾病,過高的血脂為血中之痰濁,為汙穢之血。臨床表現為痰阻脈絡、血脈不暢、氣滯血淤等經絡氣血運行失常。大量的臨床和實驗觀察證明,通過刺激一定穴位發揮相應經絡的作用,可使血脈流暢,血脂降低。

綜合有關文獻,臨床常用降脂穴位一般多取內關、合穀、太衝、陽陵泉、湧泉、公孫、三陰交、太白、足三裏、豐隆、肺俞、厥陰俞、心俞、中脘、膻中、曲池等,選用穴位一般在3個以上。手法多采用平補平瀉法。

內關

【位置】伸臂,仰掌,腕橫紋正中直上2(同身)寸,兩筋之間。

【效能】寧心安神,理氣鎮痛。

合穀

【位置】拇示兩指伸張時,當第一、第二掌骨之中點,稍偏示指。

【效能】疏風解表,鎮痛通絡。

太衝

【位置】第一、第二趾縫上1.5~2寸處。

【效能】平肝,理血,通絡。

陽陵泉

【位置】屈膝,在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

【效能】利肝膽,清濕熱,強筋骨。

湧泉

【位置】足掌心前1/3與後2/3交界處。

【效能】開竅,寧神。

公孫

【位置】在足內側,第一蹠骨基底部前下緣第一趾關節後1寸。

【效能】理脾胃,調衝脈。

三陰交

【位置】內踝尖直上3寸,當脛骨後緣。

【效能】健脾化濕,疏肝益腎。

足三裏

【位置】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1橫指處。

【效能】理脾胃,調氣血,補虛弱。

豐隆

【位置】外踝上8寸,條口穴外1寸。

【效能】化痰濕,寧神誌。

肺俞

【位置】第3胸椎脊突旁開1.5寸。

【效能】調理肺氣,退熱。

厥陰俞

【位置】第4胸椎脊突旁開1.5寸。

【效能】理肺,寧心。

心俞

【位置】第5胸椎脊突旁開1.5寸。

【效能】寧心安神,理血調氣。

中脘

【位置】前正中線,臍上4寸。

【效能】調理胃氣,化濕降逆。

膻中

【位置】在胸骨上,當兩乳頭正中間取穴,女子可在第5胸肋關節之間,胸正中線上取穴。

【效能】調氣降逆,寬胸利膈。

曲池

【位置】屈肘成直角,在肘窩橈則橫紋頭至肱骨外上髁之中點。

【效能】祛風外表,清熱利濕,調和營血。

高脂血症的指壓療法

指壓療法是指用手指(或助以掌中型指壓棒、便攜型指壓棒等)按壓人體腧穴部位,以刺激經絡、髒腑,達到防治相關疾病的一種傳統簡便外治方法。

高脂血症、肥胖症是血脈中的病症,高脂血症為血中之痰濁。痰濁之血為汙穢之血,其臨證表現為血脈不暢,氣滯血淤,痰阻脈絡等經絡氣血運行失常。通過大量的臨床和實驗觀察,運用指壓、針刺等刺激人體體表一定穴位,發揮相應經絡的作用,可促使血脈流暢,血脂降低。隨著肥胖症、高脂血症患者的增多,人們對其治療的需求也日漸增加。國內有關研究表明,指壓、針刺治療肥胖症、高脂血症具有安全、無毒副作用、療效顯著且持久等優點,它符合國際上對減肥方法的要求,不產生厭食、腹瀉、體力下降等副作用,是值得推廣的治療肥胖症、高脂血症的有效方法。

指壓療法中,是以指“壓”為基礎,並延伸有捫壓法、捏壓法、切壓法、揉壓法,以及點衝法、叩法、循法等多種操作方法。針對高脂血症的中醫分型所歸納的主穴、配穴選取數,捫壓法、捏壓法、切壓法、揉壓法所占的對應比分別為:89.13%、36.96%、28.26%、28.26%。現將以上四種操作方法及其功能要點分別介紹如下:

(1)捫壓法:捫壓法是指用手指指端在選穴上較重按壓的一種方法。捫壓法可用單指(一般是用拇指或中指的指端在穴位上進行捫按)來操作,稱為單指捫壓法;用雙指(即雙手的單指並用)來操作,稱為雙指捫壓法。

單指捫壓法常用於腹、背部及四肢部穴位,如中脘、合穀、足三裏等穴;雙指捫壓法常用於頭部、麵部、頸部、腹部、背部穴位,如風池、陽白、太陽、四白、天樞及背俞穴等。

捫按時,指端緊緊按壓皮膚及皮下組織,通過指端。將捫按時產生的作用力深入透達到穴位深處,使患者產生酸、麻、重、脹、熱、蟻行、微痛等感覺,與針刺穴上時產生的“得氣”感有部分相似。捫壓法在操作中應根據患者的體質、年齡、病情等不同而施以不同的壓力,以產生“得氣”感作為壓力適度的標準。捫壓法的操作時間較長,每個穴位一般應捫按數分鍾左右,具體操作時還應根據病情、病程、主穴、配穴及部位的不同,采取靈活變通的方法進行治療。

捫壓法適用的穴位較多,且以肌肉豐厚及部位平坦處的穴位最為常用,由於一般用力較重,機體受到的刺激量也較大,所以捫壓法具行氣活血、消積導滯、化淤破結、通經舒絡、調整髒腑等諸多功能。

(2)捏壓法:捏壓法是指用兩個手指對稱用力捏壓穴位的一種操作方法。它具有活血化淤、通絡導滯、行氣止痛、調整髒腑等功能。

捏壓法多用於四肢部穴位,如曲池、合穀、外關、內關、太溪、太衝等穴。

捏壓操作時,既可用拇、示指,也可用拇、中指,一般以拇指指端按壓在某一穴位,示指或中指置於該穴的上下方或左右方相對應處。兩指同時對稱用力捏壓。若想同時捏壓兩個穴位,則食指或中指的指端必須準確按壓在另一穴位上,這時便可同時刺激兩個穴位。

(3)切壓法:切壓法是指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切按穴位的一種操作方法。俗稱爪切法。切壓法多用於頭麵、手足部及皮肉淺薄處的穴位,如高脂血症中醫分型選穴診治的內關、解溪、內庭等。切壓法具有導滯通絡、鎮痛消炎等功效。

切按時用力須輕柔緩慢,逐漸加大切壓力,以患者能耐受為度。切壓法既可單手爪切,也可雙手爪切,但切按時應盡量避免切壓處產生疼痛,如確需加大刺激量者,可在穴位上反複切按多次,不斷積累刺激量。

(4)揉壓法:揉壓法是指用手指的末端在穴位上作環形揉按的一種操作方法。

揉壓操作時,指端壓在穴位的中心點上,且以穴位中心為圓心做環形揉轉。醫者手指的末端不可離開被壓穴位的皮膚。手指猶如“吸附”在穴位上,連同皮膚及皮下組織做小範圍轉動。揉壓法中,以揉轉1圈為1次,揉按頻率可快可慢,一般以每分鍾60次為宜,每次揉按2~3分鍾。由於病情不同,揉按的頻率、每次揉按的時間均不同,並且,還與所選穴位在治病處方中所處部位有關,主穴揉按的時間應長些。而配穴揉按的時間相對較短些。揉按穴位的麵積一般以穴位點為圓心、直徑1.5厘米左右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