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大 財
◆彼德·林奇和沃倫·巴菲特是當今美國最為傑出的投資家,他們投資、理財、積累巨額財富的傳奇經曆令世人嘖嘖稱奇。說來也巧,兩位大師都是在11歲時與投資、理財結下了不解之緣。你想發大財嗎?你也許能“一步登天”,一夜暴富。但這樣的好事常有嗎?
先聚人氣,再獲財富
目前,在一些商家不斷抱怨“競爭激烈,生意難做”的歎息聲中,也不乏市場開拓有方、企業蒸蒸日上的。固然,成功者之所以成功,不會是一種套路,一個模式,而往往“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其中,具有戰略眼光,先聚人氣,再獲財氣者,則是高手,必成大器。香港人做生意就有些獨特之處,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不怕“吃虧”,最終財源不斷,滾滾而來。就說在香港很少有公共廁所,但並未使路人“方便”不便。因為附近的各家酒店都敞開大門,任你光顧,且分毫不收。如此,看似“吃虧”或“麻煩”,但這正是酒店老板的“生意經”,也許這時你肚子正好餓了,也許你覺得麻煩了人家不好意思,也許正到了進餐的時候,於是坐下來用餐便順理成章。又比如,據說香港是沒有公用電話的,可是路人要打電話也很方便,路邊任何一家商店的電話你都可用,且分文不取。有些店家還特意把電話放在明顯之處,吸引你去免費使用。就在你打電話時,也許你會發現這家商店的商品有特色且價格便宜,也許……一筆筆生意也許就在這“也許”之中成交了。噢,原來香港商人與人方便,得到了聚集人氣的回報,最後自然財氣日益旺盛。
是的,做生意要有點戰略眼光,賬要算,但不能算死賬,或僅算“出賬”不算“進賬”。其實,經濟效益往往來自社會效益,賺鈔票首先得結人緣。試想,你的商店若有口皆碑,還怕斷了財源?而你的商場、酒店裝潢得再豪華、檔次再高,如果門坎高築,形象欠佳,則必將“門庭冷落車馬稀”。由此,我們想到,與香港商界的生意經相比,我們內地的許多企業眼光確實要遠一點,並應自覺放低門檻,敢於吃虧,注重人氣,創樹良好形象,無償幫助人們解決日常容易碰到的諸如打電話、“方便”之類的實際問題等等,從而使自己的企業贏得人氣足、財氣旺的可喜局麵。
財富觀念上的誤區
長期以來,大多數人對於手中的錢的處置是相當簡單的:要麼用於家庭消費,要麼把生活節餘暫時存入銀行。造成國民投資理財觀念淡薄的原因主要有:一是過去人們不怎麼富裕,每月收入就那麼幾個大毛,扣除衣、食、住、行等必要的花費後,手頭的餘錢就所剩無幾了;二是過去國家提供給公眾的投資工具太少,而且缺乏必要的引導。
無論華人巨商李嘉誠,還是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投資專家巴菲特,其富足的生活無不與財富的打理密切相關。但為何幸福與財富與許多人都擦肩而過呢?您有否想過您的個人理財領域是一片空白呢?有否相過您在財富觀念上存在許多誤區呢?
(1)“以錢賺錢”是賺黑心錢。
由於這種傳統的金錢觀在做怪,許多人以勞動致富為榮,而把“以錢賺錢”的投資理財方式看作是不勞而獲、賺黑心錢。由於投資理財觀念淡漠,一些人盡管工作十分的賣力,卻仍舊難以走上致富之路。投資理財觀念的淡漠和知識的匿乏,不但是個人的損失、家庭的不幸,而且是社會整體資源的浪費,於已、於家、於國有百害而無一益。因此,全社會都應正視投資理財這個重要課題,不斷強化投資理財的新觀念。
(2)我目前的錢不多,不需要專門打理。
事實上,打理財富並不是“有錢人”的專利,理財無時無處不存在於日常生活中。在您拿到第一份工資時,在您計繳每月的水電開支時,在您準備購置一台彩電時,理財便已開始了。從某種意義上說,窮人比富人更需要精打細算,合理安排,量人為出。
(3)理財就能賺大錢。
理財並不單純追求個人財富最大化,而是兼顧收益性、流動性、安全性三方麵,使個人以及家庭的財務狀況處於最佳狀態,從而提高生活品質。順利的學業、美滿的婚姻、健康的身體、悠閑的晚年,這一個個生活目標構築著完美的人生旅程。如何有效地利用每一分錢,如何及時地把握每一個投資機會,實現這些目標,便是理財所要解決的。理財不隻是為了發財,成功的理財可以增加收入,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支出,可以回避生活中的風險,可以儲備未來的養老所需。理財,使人從容麵對人生。
(4)我的財務狀況很好,不需要再打理。
實際上,即使是財務狀況良好,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有調整的必要。打理財富及其不斷優化的過程將伴隨著每個人的一生。在社會瞬息變化的今天,安居樂業、輕鬆享受、望子成龍、未雨綢繆……人們對生活有更多的要求;在經濟脈搏快速跳動的今天,股票、債券、期貨、基金、外彙、保險……這些投資工具所涵蓋的生活範圍日益擴大。由此,個人財務管理將成為一種時尚,越善於打理個人財富的,生活越豐裕、輕鬆。
吃小虧占大便宜的贈送法
日本的“萬事發”(MILDSEVEN)香煙,原來是個默默無聞的牌子,銷量極有限。後來該香煙的老板想出一種“贈送法”進行促銷,結果,不到幾年功夫,這個牌子的香煙躍升為世界銷量第二,老板從中獲取了可觀盈利。
運用贈送取得經營成功的例子很多。如美國的馬可氏威爾牌(Maxwall)咖啡,於1965年至1966年間,在日本舉行過三次贈送樣品活動。當時采取的贈送法是夾在麵包包裝內的辦法。第一次贈送活動在1965年3月至5月,與日本第一屋製麵包公司合作,把咖啡樣品夾在一斤裝的麵包包裝內,送出200萬份樣品,贈送範圍是日本全國,這是試探性的舉動。結果獲得意外的成功,麵包公司和咖啡公司在業務上都有驚人的進步,吸引其他麵包公司紛紛請求參加分送樣品工作。
馬可氏威爾咖啡嚐到第一次贈送甜頭,於1965年10月至翌年1月,與日本七個地區和七家麵包公司合作,東京地區仍由第一屋製麵包公司擔任,大阪地區有神戶屋製麵包公司,名古屋地區有敷島製麵包公司,福岡地區有糧友製麵包公司,仙台地區有虎屋製麵包公司,劄幌地區有羅巴麵包公司。七個地區共發送出樣品600萬份,比第一次多了兩倍。
第三次贈送樣品活動,是在1966年秋季。除了第二次的七家麵包公司繼續合作外,再增加三個地區和三家麵包公司。計有靜岡地區的惠比壽製麵包公司,新鴻地區的鬱金香食品公司,福井地區的富士麵包工業公司。十個地區共送出咖啡樣品1000萬份。馬可氏威爾咖啡經過3次大規模的贈送樣品,效果立竿見影,很快打開了日本市場的銷路,在該市場贏得了銷量第一的寶座。馬可氏威爾咖啡決定在日本采取贈送法促銷攻勢的基本原因有三個:
(1)馬可氏威爾咖啡在市場占第二把交椅地位。如果一種牌子的商品在市場上已占第一把交椅的地位,就沒有贈送樣品的必要。馬可氏咖啡在開展贈送活動前,很多日本人根本不知道有這個牌子咖啡的存在。
(2)馬可氏威爾牌咖啡的品質確實已改良,在其他國家市場已獲得廣泛好評。可惜,日本市場多數的咖啡消費者是其他廠牌咖啡的“忠實慣用者”(rayaluser),從不嚐試馬可氏威爾牌咖啡。
(3)據市場調查的結果,有60%的咖啡飲用者一直習慣於用一個牌子咖啡,不輕易改變習慣。如果不用贈送樣品,他們永遠不會掏錢買其他牌子咖啡嚐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