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處世之道1(1 / 3)

第三章 處世之道1

人生快樂的兩大仇敵是痛苦和煩悶。事實上,人生的過程似乎就是在這兩者之間的劇烈擺動。

人生是否能幸福快樂和內心能否平靜安謐取決於你所持有的態度,以及你應對人生各種不幸和苦難的方法。

通盤觀察自我

按語:

倘使一個人一生中具有某種價值的或重要的東西,假如他為某次具體工作勞神、傷身,那麼,不時將注意力轉向其生活或工作的規劃亦即它的一般輪廊的縮影,不僅非常必要,且更為適宜。

建造房子的工匠可能對所造房子的總體規劃一無所知,或者,至少他不會時刻考慮到它。對於一個人來說也是如此:在其一生中,他很少將生命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其特征。

假使一個人一生中有某種有價值的或重要的東西,假如他為某次具體工作勞神、傷身,那麼,不時將注意力轉向其生活或工作的規劃亦即它的一般輪廓的縮影,不僅更為必要,而且也更為適宜。毫無疑問,要做到這一點,他必須要運用“認識你自己”的格言,必須對自身的技藝非常了解。他必須明白,在他生活中最主要的是什麼,排在第二、第三的又是什麼。他必須明白,從總體來講,他的天職是什麼,應盡什麼責任,以及他和世界有什麼關係。倘若他為自己的重大工作作了大致的規劃,那麼,隻要對其生活藍圖瞥上一眼,就能激勵他,使他變得高尚和圓滿,使他不要誤上歧途。

一位登高的旅遊者,隻到達到頂峰,方能看到一個通盤的概觀。同樣,隻有當我們走完人生旅途中的某個階段時,方能認清我們全部行為之間的真實聯係——即我們做了什麼,並得到了什麼。到那時,才能明白精確的因果鏈條和我們一切努力的價值所在。因為,隻要我們事實上沉湎於日常生活的瑣事,就會自始至終受著自然規律的製約,無時無刻不在進行我們認為是正當的行業。

當我們在進行某項偉大事業或創造某件不朽作品時,並沒有意識到這件事的本身。我們所考慮的僅僅是完成計劃,達到眼前的目的。隻有當我們最終把人生看作一個聯係著的整體時,我們的品質和能力才展示其真實麵貌。

現在才是實在的

按語:

一個人,不應該讓未來牽掛而焦慮企盼,也不該在對往事的反悔惋惜中不能自拔,而該時刻提醒自己,惟有現在才是實在確定的,未來總是無一例外地使我們的希望落空,過去也常和我們曾預料的相去甚遠。應牢記,無論是未來還是過去,都和我們想象的不同,且不及我們的想象。

理智行為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在現在與將來之間找到平衡點,以免由於過多的關注其中之一而損害另一個。有一些人僅僅生活於現在,也有一些人總沉湎於未來,總是愁思滿腹,憂心忡忡。很少有人能在這兩點之間保持平衡,那些寄希望於未來,為之奮鬥並僅僅生活於未來的人,他們始終急急忙忙,緊追不舍。那事物總是恰好在他們的前麵,而他們則一直試圖得到它。此種人就其整體存在而言,他們置身於一種恒久虛幻的情景之中,始終不斷地生活於一種短暫的臨時狀態,直到最終走完其人生的旅途。

所以,我們既不該讓未來牽掛而焦慮企盼,也不該在對往事的反悔惋惜中不能自拔,而應該時刻提醒自己,惟有現在才是實在的確定的,未來總是無一例外地使我們的希望落空,過去也常和我們曾預料的相去甚遠。總之,無論是未來還是過去都和我們想象的不同,且不及我們所想象的。

假若我們對過去希望的落空愁眉不展,對未來的前景又焦躁不安,我們將無法達到真正的快樂。為陳年往事懊惱,為未來憂心忡忡,而妨礙了眼前的幸福,那是最愚蠢的。當然,人一生中總有深謀遠慮和抱憾終生的時候。但是,往事一旦成為曆史,我們就應該跟它道別。至於未來,我們隻能認為它超乎人為,惟有神知之,至於現在,則讓我們記住,愉快地度過每一天,我們的全部生命仿佛就在這每一天中:“讓我們盡可能愉快地迎接它,這是我們惟一真實的時刻。”

隻有那些必然在某個不確定的時刻降臨於我們的不幸才會侵擾我們,然而,能夠對此做出圓滿說明的人又寥若晨星。因為不幸或災難有兩種類型:或者僅僅是一種可能,哪怕是極大的可能;或者是不可避免的。即使那些不可避免的災難,其發生的具體時間也是不確定的。一個人倘若總是處於一種戒備狀態,那麼,他便永無安寧之時。所以,如果我們並不因為對災難——其中有的本身就是不確定的。有的將在某個時刻發生的恐懼而放棄生活中的全部樂趣,我們就應該或者把它們看作絕無可能發生的災難,或者把它們看作不會很快發生的災難。

一個人惟有當他拋棄了一切虛偽自負,並且求之於非矯飾的赤裸裸的存在時,方可達到心靈的寧靜,而這種心靈的寧靜正是人類幸福的根基。心靈的寧靜!那是任何片刻享樂的本質;並且,人生之樂稍縱即逝,須抓當下的分秒片刻。我們應當不停地提醒自己:今日僅有一次,且一去不返。我們總認為它明日還會再來,然而,接踵而至的明日已是新的一天,並且,它也是一去不複返的。因此也是生命中不可替代的一個部分,而是習慣於將生命看作恰似一束觀念或名稱——這些都是無法體驗的——假若如此,包容個體於自身之中的生命便會遭到破壞。

在那些幸福而充滿生機的美好日子裏,我們當盡情地欣賞和享受,即使在悲苦憂愁的時候,我們也應當盡情地欣賞和享受;我們也應當回想那過去的寸寸光陰——在我們的記憶中,它們似乎遠離痛苦和哀傷——是那樣地令人妒羨。往昔猶如失卻的伊甸園,隻有在此時,我們才能真切地體會到它們是我們的朋友。然而,我們歡度幸福的時刻並不珍惜它,隻是當災難逼近我們時才希望它們歸來。無數歡快和愉悅的時光都消磨在無聊事務之中。我們常因種種不愉快的瑣事而錯過這些愉快的時刻,一旦不幸降臨,卻又為之徒然空歎。那些當下時刻——即使它們決非平凡普通——往往被漫不經心地打發過去,甚至急不可耐地置之一旁,而它們正是我們應當引以為自豪的時刻;人們從未想到流逝的時光不斷使當下變為過去——在那裏,記憶使之理想化,並閃爍著永恒的光芒。後來,當我們處於窘境之時,麵紗才被揭去,而我們則為之抱憾終生。

幸福有限

按語:

幸福是有限的,這與我們的視域、工作範圍、同世界的觀點協調相稱,且受其製約和界定。幸福有限的另一個因素便是隨著年華的流逝,視域不斷地擴展,便有了更多的操勞和憂煩,進而人的後半世要比前世更為淒涼冷寂。

幸福是有限的,與我們的視域,工作範圍,同世界的觀點協調相稱,並受其製約和界定。這些限定的範圍越廣,我們的擔憂和焦慮越甚,因為這意味著我們的煩惱、欲望和恐懼不斷增長和強化。這便是愚昧無知者並非如我們想象的那樣不幸的原因。

幸福之所以有限的另一個原因,是人的後半世要比其前半世更為淒涼冷寂,隨著年華的流逝,我們的視域不斷地擴展,我們與世界的觸點繼續延伸。童年時代,我們的視界囿於周圍狹小的範圍;青年時代,便有了引人注目的拓展,到了中年,我們的視野已包容我們活動的所有範圍,甚至伸向遙遠的界域——例如,對國家或民族大事的操勞憂煩;而人至老年,還包括對子孫後裔的牽掛。

即使在理智活動中,我們對幸福的追求也必然是有限的。因為,意誌越不易激動,我們遭受的痛苦也就越少。誰都知道,痛苦是一種肯定的東西,而幸福則是一種否定的狀態。對外部活動範圍的限定是為了突出意誌的內驅作用,而對理智能力的限定則突出了意誌作為內驅動源泉的作用。這後一種限定常常會遇到麻煩,即它為哪些令人厭惡的事物敞開方便之門,為了擺脫這些煩擾,一個人將利用種種便利的方法——如閑蕩、社交、揮霍、娛樂、飲酒等等,這類方法將導致災難、墮落和不幸。一個人倘若無所事事,則很難保持其心靈的寧靜。那種對外部活動範圍的限製有助於幸福的獲得,甚至可以說是人類幸福的必然條件。人們或許留意到一個事實;描寫人們的生活幸福,心境安寧的詩——那種純樸宜人的田園詩——所表達的常常是在單純狹小的生活環境中的人,而這一點恰是田園詩意境中的本質核心。同時,它也是一種情感,即我們在欣賞所謂風俗畫時所體驗到的那種愉悅的本質。

因此,生活方式的簡陋質樸乃至單一不變,若不能使我們感到厭煩乏味,那麼,還是有益於幸福的。

腦力工作是獲取幸福的源泉

按語:

純粹的腦力工作遠比其他形式的生活實踐能享受到更多的幸福,因為這是精神自身能力的發揮。而生活實踐往往沉陷於成功與失敗的無休止的更迭,以及由此產生不安和痛苦的折磨。

一個人是幸福還是痛苦的,取決於他傾注全力的是什麼事物。在這方麵,純粹的腦力工作——這是精神、自身能力的發揮——一般來說,要比其他任何形式的。生活實踐享受到更多的幸福,因後者往往沉陷於成功與失敗的無休止的更迭,以及由此產生不安和痛苦的折磨。

需要指出的是,從事這種腦力工作必須具備傑出的理智能力。有必要對此做出進一步的解釋,一個人倘若致力外部世界的活力,將會分散他的注意力,使人不能專心從事理智研究,而且還將使他失卻心靈的寧靜,而此種心靈的寧靜正是腦力工作所必需的,另一方麵,長期地純理智思索也將使他難以適應現實生活的喧囂嘈雜。因此,假如環境允許的話,這就是說,如果某些世俗事務無需較高的理智能力的話,使腦力工作暫停片刻也是適宜可取的。

不斷自我反思

按語:

將人生的以往看成教科書,且不斷地對它進行反思、評判,這樣將獲益匪淺。事實上,隻要不斷地進行反省並從中汲取知識,結果定會是收獲頗豐。

為使我們的生活更富理智,更細致周密,並且,也為了從生活中汲取更豐富的經驗,我們應不斷地自我反思,即對我們所做的事、所留印象和情感進行概括,然後,與我們現在的判斷加以對比。這種反思,可以說是對個人生活經驗的一種生動再現,而這種經驗將有益於我們每一個人。

對人生的經驗可以被看作是一本教科書,通過對它的反思、評判,我們將獲益不淺。隻要不斷地進行反省並從中汲取知識,那麼,結果定將是收獲頗豐。如果僅有經驗而不對它進行反省,也得不到有益的知識。

在此,我要提出一個忠告——那就是——最好每晚入睡前反省你白天所做的一切。倘使一個人終日處於工作與音樂的嘈雜紛亂中昏昏庸庸地度日,他的情感就是混沌模糊的,他的思想則是紊亂無序的。並且,他的談話也多顛三倒四,支離破碎,全然一副裝腔作勢的樣子。一個人的生活若忙忙碌碌,那麼,他將不得不麵對這種命運,他的頭腦裏充塞著各種各樣的印象,已無力再進行理智的判斷活動。

關於這一點,仔細觀察是非常適宜的。即那些曾經影響過我們的事件和境況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隱沒於心境和情緒中。但是,我們能夠想起我們曾做這些事情和境況所說的話與所做的事,於是,它們原來隻是形式,卻成了表達或評判這些事件的結果。因此,我們當注意在人世的重要關頭保持思想的記憶。由此看來,堅持寫日記是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