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2章 救後路衡山失守 爭關餘外使驚惶(2 / 3)

唐榮陽部聽說譚軍失敗,急又倒戈附趙,並派兵攻擊常德蔡軍,以贖前此暗襲賀、唐於常德之嫌。趙軍之失守長沙也,唐榮陽攻賀、唐於常德以助譚,譚之失衡陽,唐榮陽又攻蔡、劉於常德以助趙,同一攻常德也,其用大異,武人之反複無信義,可勝慨哉!趙恒惕對於蔡巨猷軍,向來不甚重視,他唯一的戰路,是先行打倒湘南謝謝國光吳吳劍學魯魯滌平能戰的軍隊,再行圍迫湘西,所以沒有把譚軍盡行驅逐出湘。對於唐榮陽的舉動,也不甚留心,鄙薄之至,唐榮陽亦自慚否?隻仍然繼續攻譚的工作。

其時郴州已被沈鴻英所襲,廣州解來接濟譚軍的子彈餉械,也盡被沈鴻英截了去,因此譚方用全力奪回郴州,把沈軍逐回贛邊,一麵急急召集魯滌平、方鼎英、謝國光、吳劍學、朱耀華、劉雪軒等,會議此後應戰方法。魯滌平道:“我們此時唯一的要著,就要維持湘南、湘西的聯絡,要維持湘西、湘南的聯絡,就不能不守永州、寶慶。郴州、宜章,雖然是和粵中來往的要道,卻決不可作為根據地,反而和湘西失了聯絡。”譚延闓道:“寶慶已有黃耀祖部在彼防守,似乎一時可保無虞。永州地方,更為重要,不知哪一位願去負責堅守?”劉雪軒欣然起立道:“雪軒願負此責。”譚延闓道:“永州地方,最為重要,永州倘然失去,則和湘西的聯絡斷絕,反攻和呼應,都有種種困難了。”劉雪軒道:“總司令放心,雪軒誓死堅守,決不致有些須閃失。”說大話人,往往不能實踐。譚延闓道:“永州現在還不甚吃緊,暫時由你一人防守,到緊急時,我自調兵助你。”劉雪軒慨然答應,其餘各人,也都認定防線,專候趙軍前來廝殺。無奈這時子彈缺乏,糧餉又少,因粵方接濟,被沈鴻英截留之故也。廣州的風聲又緊,因此軍心不甚堅定。不多時,寶慶、耒陽、祁陽相繼失守,劉雪軒見孤城難守,也不向譚氏求救,徑集合部屬,投降趙軍了。可殺。說大話的,原來如此沒用。

譚延闓見大勢已去,孫大元帥回軍救粵的命令,又一日數至,便令各軍盡都退回粵邊。魯滌平、朱耀華、方鼎英、黃耀祖各部調樂昌,在廣東韶關之北。謝國光調仁化,樂昌東。吳劍學部調九峰,樂昌東北,貼近湘邊之一鄉鎮。陳嘉祐和蔡巨猷的一部調星子。粵境連州北,緊貼湘邊之一鄉鎮。一麵又電令沅陵蔡巨猷猛力衝出湘南,集合粵邊。其時蔡巨猷、唐榮陽反戈附趙,陳渠珍又改變中立態度,派兵分攻辰、沅周朝武部,武人之看風使船,其刁猾處尤過於政客,可恨。形勢十分吃緊。蔡巨猷自己在漵浦和賀耀祖相持,雖曾用計擊破賀軍,無奈大勢已失,賀部依然集合反攻,不能挽回大局。周朝武屢被戴鬥垣所破,提出向趙恒惕要求改編的條件。趙恒惕因他們不日便可消滅,也拒絕不允。後來到底被擊敗潰散,這些散兵無處可奔,都流為土匪。自此以後,湘西便成為土匪世界,人民被累不堪。此亦不能不謂為趙恒惕拒絕改編之罪。蔡巨猷不能再守,隻得退入洪江,派代表和黔邊黔軍聯絡,以謀退步,此時得了譚延闓的命令,便又令陶忠澄、陳嘉祐出武岡,周朝武、劉敘彝出安化,奮勇衝突。趙恒惕哪裏容得他衝過?立刻把湘南各重兵,分頭包圍,不令越過雷池一步。蔡巨猷勉強支持了月餘,武岡、安化相繼失守,大勢更加窮蹙。蔡巨猷見形勢已十分危急,便通電下野,當劉敘彝、陶忠澄、周朝武等,電請趙軍弗再追擊,趙恒惕哪裏肯聽,依舊派兵猛攻,到本年十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葉開鑫攻下洪江,蔡巨猷隻得逃奔貴州,湘西軍事,方算解決。隻是變為土匪的敗兵,卻並無收拾的辦法,自己地位保住便罷了,土匪騷擾百姓,和自己有何幹涉哉?此事卻按下不提。

卻說譚延闓因廣州的戰事緊急,奉孫大元帥的命令,即日率部回廣州,討伐東江的陳逆,便集合所部軍官會議。魯滌平、謝國光、吳劍學、朱耀華、方鼎英、張輝瓚等,都請即日回兵討賊,隻有黃耀祖、汪磊兩人默然。譚延闓道:“既各位都主張即日回軍討賊,希望即去預備一切,分頭回廣州破賊。”眾皆領諾。黃耀祖起立道:“討賊要緊,邊防也要緊,我們如全體開往東江,萬一湘軍來襲,如何抵禦?”眾人正要回答,汪磊也起立道:“黃團長所說的話,確是很有理由,我們不可不防。磊雖不才,情願和黃團長緊守粵邊,以防意外。”其言甘者,其中必苦。譚延闓道:“如此甚好,所有粵邊的防守事宜,就請你們擔任罷!”議定以後,眾皆散去,隻有吳劍學一人留在後麵,有心人。悄悄向譚延闓道:“我看黃耀祖和汪磊,說話雖然好聽,恐怕其中還有秘密,總司令如何準他留守粵邊?”譚延闓默然不答。吳劍學固問,譚延闓道:“倘然必定要強迫他同走,他抗不受令,又將怎樣辦理?”吳劍學道:“立刻派兵繳他的械。”譚延闓道:“這樣辦就大失算了。他倆既有異心,如何不先做提備?萬一攻之不克,兵連禍結,必致耽誤東江戰事。再則恐怕趙恒惕乘機來攻,更惹出一層外患,豈非失算之至?現在示以坦白,結以恩信,即使他倆果有異心,也決不肯為我們後方之患了。”此等處既仁且智,頗似中山。吳劍學拜服。

次日,大軍一齊開拔,向廣州進發,在半途便聽說黃耀祖、汪磊兩人集合部隊,投湘南去了,果然不為後方之患。譚延闓唯有太息而已。到得廣州時,廣州情形已十分嚴重,譚延闓急急去見中山。中山見了譚氏回來,十分歡喜。譚延闓把湘中的情形,大略講了一番,便問起戰事失敗的原因。中山歎息道:“此次戰事,本來已操勝算,不料石灘之戰,劉震寰部忽然嘩變,致牽動全局,遭此敗衂。假使沒有這次變故,惠州也早已攻下了。”致敗的原因,至此方才補出。譚延闓道:“已往之事,不必深究,隻不知逆軍在什麼時候方能擊退咧?”中山笑道:“逆軍此次作戰有兩大失計,現在危險時期已過,不出三日,必可反敗為勝,再占石灘。”能說必能行,非如徒說大話而不能實行者。譚延闓道:“何謂兩大失計?”中山道:“洪兆麟、楊坤如不等林虎進展,便占石龍,以致不能齊進,這是第一失計;既然得了石龍,又不急急前進,讓我得整頓部隊,布置防守,這是第二失計。當時退到廣州的時候,滇軍主張放棄廣州,我早已料到逆軍必不能立即進迫,所以不肯答應,隻有李協和能深得我心,勸我堅守,現在樊鍾秀既已反戈附義,已到廣州,兄又領兵趕到,何愁逆軍不退嗎?”確有把握之談,非豪無主見者。譚延闓尚沉吟未答。中山又道:“組庵譚延闓字。不必懷疑,逆軍在三日內,我軍便不攻擊,他必自退。一則進無可取,二則糧食缺乏,香港又不肯運米接濟,怎能持久?”譚延闓欣然道:“戰事確不足慮了。但在軍餉方麵,也急宜措置方好。不然,即使東江蕩平,而糧餉無著,也決不能完成北伐的工作。”中山道:“關於這一層,我已籌有辦法,決計收回海關稅權,將粵海關的關餘,全數截留,在本月按此時為十二年十一月。五日,我已正式照會北京外交團,要求將這筆關餘,應一例撥交本政府。”自是正當辦法。中山一麵說,一麵命人將原文檢出,交給譚延闓觀看。照會的大意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