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關 中國為抗日尋求外援經曆(四)(1 / 2)

四、簡短的結論

中國國民政府爭取德國、蘇聯和美國的援助並與這三國進行軍事合作,是在中國抗日戰爭的不同階段相繼開展的。作為三個案例,它們各有不同的雙邊關係背景,麵對特定的不同環境,也各有不同的合作形式,結果也不一樣。這裏僅想通過簡單的比較概括它們各自的特點。

從雙邊關係的背景來看,中德兩國是在比較平等的基礎上開展合作的,盡管軍事是雙方合作的主要領域,但這一合作最初並不針對特定的第三方。中德合作的形式十分簡單,蔣介石以私人名義雇用德國人,德國顧問隻對蔣個人負責。這種合作方式繞開了國家間的合作可能遇到的種種難題。盡管兩國有著不同的曆史和文化傳統,但合作者近似的意識形態和價值取向卻基本填補了這個差異。總的來看,蔣介石對德國顧問是高度信任的,德國顧問團在中國的工作也推動了中德關係的改善和發展。

從軍事上說,德國軍事顧問的作用在於向國民政府的軍隊初步灌輸了現代軍事觀念,幫助建立了一支比較現代化的陸軍示範部隊,改進了中國的兵工後勤係統,使從一支隻能打內戰的軍隊開始朝著國防軍的方向轉變。大批德製武器和軍工設備的輸入提高了中國軍隊的戰鬥力,也為德國帶來了巨大的商業利益。

一個有趣而奇特的現象的是合作雙方並沒有共同的戰略目標,合作隻是為了各取所需。然而,正是這一點最終使得雙方的合作難以為繼,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和德日之間日趨緊密的戰略關係注定中德兩國要分道揚鑣。中德之間的軍事合作在曆史上並沒有留下多少印跡,這不僅是由於德國顧問曆經十年訓練的中國精銳部隊在抗戰的頭半年裏就消耗怠盡,更重要的是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本身所具有的反法西斯性質使這段曆史不願被人提起。

中蘇之間的合作是以抵禦日本侵略擴張的共同戰略利益為基礎的,但合作對雙方來說都是權宜之計。鑒於以往第一次合作的教訓,新的合作有明確的限度,雙方都謹慎地提防對方損害自己更根本的利益,蔣介石擔心蘇聯會借機幹預中國內政,而斯大林則擔心中國會把蘇聯拖入對日戰爭。因此,中蘇合作的形式也比較簡單,基本限於蘇聯向中國提供軍事援助,而盡可能不涉及其他領域的問題。

就蘇聯當時的國力而言,斯大林相當慷慨,他給予中國的軍事援助是及時的、大量的。蘇聯向中國提供了大批飛機,幫助中國重建空軍,還派出幾百名空軍誌願人員來華參戰。蘇聯向中國陸軍提供了包括坦克、火炮等重武器在內的大批軍火,蘇聯軍事顧問還參與了幾次重大戰役的策劃和指揮。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可以認為,蘇聯在1938至1940年間向中國提供的軍事援助與美國在1942至1944年間向中國提供的援助大致相當,如果不是更多的話,而且國民政府得到這些援助也未像後來獲取美國援助那樣頗費周折。

斯大林的精明體現在他對援華目標的把握上,他的目標明確而有限,就是要讓中國有能力拖住日本。當蘇聯免除了日本進攻的顧慮之後,雙方的合作實際上也就結束了。在蘇聯援華的這幾年裏,中蘇關係有了明顯的改善,兩國之間的合作總的來說也比較順利。這次合作,對蘇聯來說完全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對中國來說畢竟是在抗戰最孤立、最危險的階段得到了外來的巨大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