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兵臨南京(1 / 2)

海軍的強大毋庸置疑,一番艦炮轟炸,常州城夷為了平地,這座有三千多年曆史的‘江南明珠,吳中龍城’徹底報廢了。

幸好陳林反應快,在艦炮響起的第一時間撤離了,部隊的損失倒也不大。沒辦法,島國陸軍有海軍的支援,留下來隻有死路一條,為今之計隻有退守南京了。

南京,又名建康、金陵、應天,位於長江中下遊平原,是承東啟西的交通樞紐和國家重要的門戶城市。南京曆史悠久,有兩千五百多年的建城史和五百多年的建都史,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

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長江不僅孕育了長江文明,也催生了南京這座江南城市。南京襟江帶河,依山傍水,鍾山龍蟠,石頭虎踞,山川秀美,古跡眾多。上世紀,南京雖遭到了戰火的洗禮,但依然未改華東第二大城市,華夏科教第三城,國家區域中心城市,國家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的特殊地位。

此時,天未亮,南京的五個整編師在棲霞區——江寧區修建了第一道防線,在白下區——秦淮區——花雨台區修建了第二道防線,在建鄴區——鼓樓區修建了第三道防線。這三道防線是保衛南京的最後屏障。

南京離常州隻有百餘公裏,艦炮的聲音那麼大,不用陳林向南京示警也知道島國軍隊在進攻,並且下一個目標是南京。說實話,南京和島國有一段糾葛,那是關於‘南京大屠殺’的深刻大討論。

華夏政府和南京政府篤信有‘南京大屠殺’這一曆史事實,可島國政府和島國民眾拒不承認,雙方打口水仗打了半個多世紀,恩怨越結越深。這次,崗也七次郎派第三野戰師團進攻南京,一是為了路過南京從而北上,二是為了導演一場真正的‘南京大屠殺’。

華夏不是說島國屠殺了三十萬手無寸鐵的南京平民嗎,好,既然屎盆子已經扣上了,不如再來一次。這是島國對‘南京大屠殺’事件糾紛的極端回應。

上演二十一世紀的‘南京大屠殺’,是仁明天皇和砂川首相的意思,其軍國主義思想和民族仇恨情結暴露無遺。

島國海軍的艦炮怒吼了半個小時,終於停止了,毛利恒派偵察兵進常州城查探,得知的消息是雞犬不留。

半個小時的艦炮轟擊,比八級地震、火山爆發、洪水襲擊、隕石天降的破壞力猛烈百倍,如果曆史考古學家看見現在的常州,以為是新出土的曆史古城遺跡。

毛利恒看看時間,已經淩晨四點過了,不顧三萬多士兵的疲倦,下令向南京進發。幸好,第三野戰師團的機動運輸不錯,否則戰鬥了大半夜的小鬼子哪還有力氣行軍?

次日,天明。

華夏政府召開了國際新聞發布會,大力譴責島國的侵略行為,並表示不會坐以待斃,兩百多萬鋼鐵雄獅已經整裝待發。華夏政府召開國際新聞發布會,無非是獲得一些國際輿論幫助,並不會製止島國的侵略行為。

在發布會上,華夏政府也透露對這場戰爭勝利的信心,並號令戰場之外的民眾恢複正常的工作、生產和學習。現在的華夏已經不是二戰時候的華夏了,國家機器不可能停下來應付島國這個單一事件。戰爭有軍隊去麵對,一般的小老百姓還是該種田種田,該上班上班,該讀書讀書,該談情說愛就圈圈叉叉。

如果一切停下來為戰爭服務,華夏沒有被島國打倒,反而自己先亂了。經濟建設不繼續,華夏的經濟會倒退幾十年,這樣的損失是無法承受的。

同樣的,現在島國發動了戰爭,國內也井然有序,除了運輸軍用物資和招募新兵,看不出有大戰的跡象。

世界的主流是和平,不可能不顧一切的去參加戰爭,這不是幾十年前,連熱血學生也可以停課報名參軍打小鬼子。真別說,現在也有一些熱血炎黃兒女準備去參軍打小鬼子,可沒有參軍報名點,隻有軍費募捐站。

捐錢同樣是愛國的體現,比如秦龍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秦龍對這場戰爭很關注,但關注是關注,卻沒有收到國家的召喚,沒有上戰場的機會。這不,才大年初二,蘇若蘭就主動帶上小雪找到秦龍,兩人兩獒在公園裏搞曖昧。

這還有戰爭的影子嗎?

社會有大分工,軍人的天職是保家衛國,其他人cao心也沒用,還是各幹各的吧。於是乎,過年的依舊過年,工作的依舊工作,無非是多了一個活動——關注戰局,關心國家大事,僅此而已。

華夏政府的安撫,使國內的大秩序沒有亂,如果這種時候出現遊行、暴亂、各地搞獨立運動,那就不是華夏民族了。

大敵當前,華夏民族懂得如何配合,雖不能親自殺敵,但服從政府的安排也是一種‘為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