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小康計劃(1 / 2)

林峰很明白蔣經國心裏,事實上讓他放棄當前的台灣對外政策不難,關鍵是蔣某人。作為和共產黨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蔣某人,你讓他放棄反攻大陸的計劃,那還不如殺了他,精神上很可能他會覺得了無生趣,身體很快就會垮了。

這絕不是蔣經國願意看到的,當然林峰也希望蔣某人能多活時候,因為有蔣某人在上麵壓著,那樣他有更多時間來發展,而不用擔心宵小搗亂,可是現實由不得不盡快和內地取得聯係。

不過這件事交給蔣氏父子頭疼去吧,他要趕緊製定台灣經濟發展計劃,現階段台灣經濟在美國的幫助下也有一定的實力,隻不過相比發達國家就差了很多,六十年代初期台灣的\"進口替代\"工業已有了相當的發展。

在此基礎之上,當局將整個經濟發展重點逐步轉向\"出口加工\"工業。為使這一工業部門加速發展,台灣建立了一些專門的出口加工區,並用各類經濟刺激把國內及外國資本引向該部門。\"出口加工\"工業的發展使台灣的整個工業生產水平大大提高。

七十年代,台灣開始注重發展全島的基礎設施和諸如鋼鐵,石油化工等資本密集型重工業。當時,台灣著重搞了十項大的項目,如公路設施、機場、港口、電訊等等工程。

同時,台灣大力培訓發展重工業及向技術集型工業過渡所急需的技術人才。由於盡早地注意了自身經濟結構的調整,1973年和1978年兩次嚴重的世界性能源危機,均未對台灣經濟造成大的衝擊。至七十年代末,\"台灣經濟奇跡\"已經開始引人注目。

現在林峰隻要結合前世的經驗總結出一整套適合台灣發展的幾經規劃,首先,台灣當局當年提出小康計劃還是有其合理性的。

首先是農業方麵,台灣傳統上是農業地區,但最近幾年農業的增長落後於工業的增長速度。台灣隻有25%的土地適於耕種,1953年開始,台灣當局確定了“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帶動農業”的經濟發展戰略。

台灣農業進入較快發展時期,被稱為台灣農業發展的“第二個黃金時代”。可是好景不長自60年代末農業進入停滯階段後,已經到了要對農業政策進行重大調整的時候了,從過去注重農業生產與增加糧食自給轉為農業、農村與農民生活的全麵發展,從過去傳統機械耕作轉為現代化農業勞作,提高技術含量,打造台灣現代農業園。

農業生產結構已逐漸由以種植業為主的單一的傳統農業,逐漸轉變為農林牧漁綜合發展的多元化農業與商業性農業。林峰手中有聯邦一批高產高質的各種農業技術資料,另外他還有一些生活食用的的水稻和小麥、玉米的種子,雖然沒有種植用的種子效果好,但是這些也不差,起碼比現在地球上的種子要先進多了。

其次,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工業了,七、八十年代台灣經濟進入快車道。自80年代以來,由於台灣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台灣當局於1986年提出實行自由化、國際化、製度化的經濟轉型。

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場經濟機製,並以產業升級和拓展美國以外的外貿市場作為重大調整內容,確定以通訊、信息、消費電子、半導體、精密器械與自動化、航天、高級材料、特用化學及製藥、醫療保健及汙染防治等十大新興產業為支柱產業。

經過近10年的經濟轉型,台灣經濟在自由化、國際化方麵取得一定進展,產業升級也初現成效,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工業占製造業的比重目前已達61.5%,其中信息產業發展尤為突出,其產值已名列世界前茅。

台灣對外出口市場的重心也逐漸從歐美轉向亞洲,對美國出口比重已由1984年的48.8%下降到1995年的23.7%,對亞洲的出口比重則由1988年的32.8%上升到1995年的52.6%。出口產品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電子、信息、機械、電機和運輸工具產品已占總出口的50%以上。

台灣當局製定了穩定中求發展等經濟政策。如在發展策略上先發展農業及勞動密集型工業,再發展資本與技術密集工業;先發展進口替代工業,然後發展出口導向工業,較好地結合了台灣的實際情況,並有效地利用了國際經濟環境變化的契機。

但是由於缺乏必要的技術和設備,台灣始終都沒有走到這十大產業前列,其產品在國際上落後於歐美和日本地區,現在有了林峰這個因素的加入,林峰決定將台灣打造成材料、機械、信息、電子、輪船與飛機製造、半導體與通訊、精密加工、航天、化工與製藥、環境科學科研基地,讓中華民族站在世界科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