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國,正處在一個可能性極大豐富的時代。
一邊是燈紅酒綠,紅塵萬丈;一邊是斷壁殘垣,清冷凋敝。這個古老而又年輕的國度宛如行走在曠野之上,健步如飛,卻對行向何方沒有把握。相比六十年前或者三十年前,中國在經濟建設上的成就絢麗奪目,大部分人富有了。三十年前我們鉚足了勁追求的物質豐裕初具規模,六十年前我們試圖建設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也露出曙光,那麼,接下來會怎麼樣?那些曾讓十幾億人萬眾一心的夢想或者破滅,或者照進了現實,我們卻突然手足無措起來。
於是,這又成了一個表達欲極大豐富的時代。
受益者想說話,失意者也想說話;你抒發家國情懷,我捍衛個人權利,樂觀者建言,懷疑者提問;西化還是複興?這樣的大變局,在文明史上,幾代人才能碰上一次,沒有經驗可以憑據,於是覺得一切都有可能。各種共鳴或者爭鳴在各個場合發生,寫字樓、大排檔、咖啡館、名目繁多的研討會、網上社區、博客、論壇……即便對這時代最悲觀的人也難抑高漲的情緒,喧嘩的洪流成為這個繁榮時代最顯著的副作用。
但喧嘩絕非壞事。在曆史上,對整齊劃一的潔癖曾幾次讓這國家以喧嘩為恥,甚至廢黜百家。然而今日早已不同彼時,個人發表言論的權利得到普遍尊重,多元和包容成為社會共識。七嘴八舌的談論雖不乏偏方或俗見,但也蘊藏著指點江山的可能。何況,這種言說的自由,本身就是中國文明進步的豐碑。
《南方周末》的“評論板塊”就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誕生的。自2007年創立以來,“自由談”便獲得讀者普遍的矚目和讚譽。這個版麵的設立,在中國媒體界獨具一格。蔡軍劍編輯堅持不給來稿者預設話題、門檻,長短亦不限,但求其言之有物,字字見血。相比“方舟評論”,“自由談”不受新聞時效的限製;對比“大參考”,又不要求作者有如雷貫耳的名聲。因此,“有料”則成為它僅有的賣點。接下來的三年裏,“自由談”這個平台上活躍著眾多“意見分子”,這廂“道長”方唱罷,耳邊便又響起“少年中國”的無忌童言,好不熱鬧!
這本書,是從2010年全年“自由談”版麵中輯選精華編成。這一年裏,一百多位作者共計在版麵上發出了近三百種各色聲音。作者身份各異,觀點也絕無雷同,乃至於彼此衝突,南轅北轍者也不在少數。論其多樣性與規模,即便是編選者本人在成稿之前也未能預見到。最終,我從中選出了部分耐看的作品組成此書(落選的篇目多半因脫離了當時的語境而難以達意),並將其分輯,這分法對於個別篇目難免失於粗暴,但卻也勾勒出今日中國人最常談論、時常在輿論中回響的幾個問題:
教堂在哪——我們是否缺失了信仰?這還是農村嗎——現代化讓我們得到和失去了什麼?何謂“媒體”——如何了解和評述我們的國家?大學校長該講什麼話——高等教育和知識分子的路在何方?“製度”是什麼東西——以及它出了什麼問題?曆史研究是算舊賬——如何看待我們的過去?除此之外,另設有篇幅較短的“少年中國說”和“三言兩語”摻雜其間,或反映個人問題,或暢想天馬行空。
評論較新聞,雖較為耐久,但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名篇,可謂萬裏挑一。將“自由談”集冊出版的意義,並非有臧否天下的野心,誠如書名所言,動機隻是想要記錄“2010年時,對於中國我們在談些什麼”。我想,其中的大部分篇目,大概難逃速朽,在幾年之後便為人淡忘,可誰又能斷言,未來又不會有新的經典,從其中沉澱下來呢?
真誠地盼你開卷有益。畢竟,智慧如你,當會同意:在這樣一個表達欲極大豐富的時代,懂得傾聽,仍是罕有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