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探求孔廟祭典的現代意義(1 / 1)

黃進興

孔廟,顧名思義即是祭祀儒學宗師——孔子的聖域。孔廟的曆史綿延長達兩千多年,地域更涵蓋整個東亞文化圈。論時間之長、地域之廣,其他寺廟的祭典皆難望其項背。

在曆史上,孔廟的名稱不一,若聖堂、若孔顏廟、若宣聖廟、若文廟、若夫子廟等等,惟以祭祀孔子為主,殆無疑問。

孔廟祭禮的曆史,大致可分為下列幾個階段:原初,僅屬孔裔的私人家廟。漢代以後,漸次演變為兼具官廟的性質。唐宋以下,則官廟儼然喧賓奪主,幾乎取代了家廟的功能,變成國家的祭典,遍布天下,融入帝國的政教係統。

時至今日,孔廟曾一度淪為無人問津的文化遊魂,徘徊在可有可無的尷尬處境。每年兩岸隻有在孔子誕辰舉行祭孔典禮,方才稍稍喚起人們的記憶;節日一過,又拋諸腦後。原因無他,孔廟在現代人的生活中已邊緣化了,不再是新社會的政教核心。

之所以至此,肇因清末帝製崩潰,士人階層瓦解,孔廟祭祀頓失去禮製的憑依,隻得從原本政教一體的帝製中分解出來,重新在現代社會尋求立足點。但回顧民國以來的曆史,反孔的口號甚囂塵上,孔廟遂亦遭受無情的摧殘,至今尚處於猶疑未決的狀態,亟待重新定位。

總之,孔廟在曆史上形塑的政治象征一時尚難以厘清,是故必得經過“去政治化”的程序,使得“政治歸政治,文化歸文化”;如此孔廟方能重獲新生,以求在當今社會覓得文化的定位(君不見晚近《孔子》一戲,在台灣匆匆下片、無人聞問的慘狀)。

可喜的是,當下儒學頗有一陽來複的契機。經由創造性的解釋,孔子之教於當前世界所麵臨的困境(諸如道德危機、環保意識等)有所啟發。今日台灣的有心之士更積極從事孔廟祭典的複振之舉,並有諸多巧思與庶民的生活相互聯結,為孔廟古跡注入一股新血,猶如脫胎換骨般氣象一新,不啻應驗了“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古語。吾人謹拭目以待。

(作者係台灣“中研院”院士,原載於《南方周末》2010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