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井忍
“這才回過神,到站該下了!”這是今年日本第六十四屆讀書周的廣告語。閱讀、飲食、運動,一到秋天做什麼都舒心,所以秋季也成為日本文化教育活動最活躍的季節。讀書周從10月27日到11月9日,為期兩周。在此期間,全國的圖書館和教育委員會將舉辦各種閱讀推廣活動,比如麵向孩子的朗讀會、舊書交換、閱讀討論等等。
該活動由日本圖書館協會在1924年創辦,戰爭期間一度中斷。到了戰後的1947年,協會聯手書店、媒體等三十多個團體,成立“讀書周實行委員會”,“讀書周”以全新麵貌推出。當時的目標是“以閱讀之力,建立和平的文化國家”。這個運動的反響巨大,第二年開始就擴展到全國,成為了一種國民活動。
1959年,活動主辦方更名為“讀書推進運動協議會”,1969年被改組為社團法人。該協會不隻是在深秋忙碌,春天的“兒童讀書周”、初秋9月的“敬老日讀書推薦”、“推薦給年輕人的書籍”等活動貫穿全年,將各年齡層的讀者都考慮到了。
日本出版社也善於創造讀書潮流。新潮社、角川書店、集英社就常年舉辦“夏日一百冊”閱讀活動。這一營銷活動有了三十多年的曆史,每到7、8月份,出版社會從自家文庫本中選出一百種,把書單做成精美的宣傳冊,在各書店免費發。在活動中,出版社邀請宮澤理惠等靚麗明星代言,在電視、報紙、雜誌上都能看到活動廣告,以至於不少明星因此而人氣大增。新潮社還開發了熊貓型吉祥物“Yonda?(中譯:讀了嗎?)君”為卡通代言,“夏日一百冊”活動時它也會來幫忙。
該項目收錄的一百冊每年都有變化,但也有三十多年始終在榜的名作。如太宰治的《人間失格》、夏目漱石的《心》、卡夫卡的《變形記》等。書目中有本國經典,也有外國名作(很遺憾,好像沒有收錄中國的),年輕人喜歡的當代作品也不少。出版社推出一百冊的同時,會按照你的購買量提供贈品,另外還有特別設計的包書紙等,激發了消費者的收集欲。該活動最初是在1976年由新潮社創辦的,之後角川書店和集英社也紛紛跟進,合力培養出了“夏天=讀書”的國民心理。
我接觸這項活動是在小學五到六年級,從那以後每年我都很期待夏天的來到。先去書店收集各出版社的“一百本宣傳手冊”(其設計也相當吸引人),然後慢慢挑選中意的書。文庫本並不貴,至多500—600日元(約三十多元人民幣),中學生每個月的零用錢也能買上兩三本。而且因為讀書是個“好事”,父母也願意額外幫我掏腰包。我對國內外文學的認識,可以說是從“夏日一百本”開始的,那本小小的目錄冊則起了“讀書指導”的作用。現在回想起來,我去書店的習慣也是從那時養成的。
閱讀推廣不是一件容易事,需要經年累月的辛勤工作。上述兩條道路,一為官方公益引導,二為出版社商業推廣,都鍥而不舍地做了多年。或可給中國文化界人士一些參考。
(作者係自由撰稿人,原載於《南方周末》2010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