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蘇軾(5)(3 / 3)

②生綃:生絲織成的紗。白團扇:相傳漢成帝妃班婕好美而能文,後來為趙飛燕所妒,失寵退居東宮,曾“作賦及紈扇詩以自傷悼”,將自己比作齊紈素製成的團扇。此暗用其事。

③“扇手”句:謂扇子與執扇子的手都潔白如玉。《世說新語·容止》:王夷甫容貌整麗,“恒捉白玉柄麝尾,與手都無分別”。

④瑤台曲:瑤台的幽深處,代指仙境。《離騷》:“望瑤台之偃蹇兮,見有絨之佚女。”

⑤“石榴”句:謂石榴花半開時像有皺褶的紅巾一樣。白居易《題孤山寺山石榴花示諸僧眾》詩有“山榴花似結紅巾”之句。

⑥浮花浪蕊:指輕浮鬥妍的花卉,如桃杏之類。韓愈《杏花》詩有“浮花浪蕊鎮長有,才開還落瘴霧中”的句子。

⑦“穠豔”兩句:謂從石榴花的形象,仿佛看出她心事沉重,精神蹙束。

⑧“又恐”句:謂嬌嫩的石榴花擔心被秋風驚落後,隻剩下滿枝綠葉。

歸朝歡和蘇伯固①

我夢扁舟浮震澤②,雪浪搖空千頃白。覺來滿眼是廬山③,倚天無數開青壁④。此生常接淅⑤。與君同是江南客。夢中遊,覺來清賞,同作飛梭擲⑥。

明日西風還掛席⑦,唱我新詞淚沾臆⑧。靈均去後楚山空,澧陽蘭芷無顏色⑨。君才如夢得,武陵更在西南極。竹枝詞,莫徭新唱,誰謂古今隔?

【注釋】

①紹聖元年(1094年),蘇軾坐元祐黨籍,落職授建昌司馬,惠州(今屬廣東)安置。七月,達九江,與蘇伯固別,作此詞。《艇齋詩話》雲:此詞“為送伯固往澧陽,故用靈均、夢得等事。今詞中但雲‘和伯固’,而不言往澧陽也。”伯固:蘇堅字,見《點絳唇》(我輩情鍾)注①。澧(lǐ)陽:今湖南澧縣。

②震澤:即太湖。南瀕湖州,北臨蘇州、無錫。

③廬山:在今江西九江。

④青壁:形容廬山的高峻陡峭。

⑤接淅:接取已淘過的米。《孟子·萬章下》:“孔子之去齊,接淅而行。”疏:“言孔子之去齊急速,但漬米,不及炊而即行。”此指行色匆匆。

⑥飛梭擲:形容時光像梭子一樣飛快。

⑦掛席:張帆。謂將乘船而去。

⑧淚沾臆:淚灑胸前。杜甫《哀江頭》:“人生有情淚沾臆,江草江花豈終極。”

⑨“靈均”二句:靈均,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3年)之字,戰國楚懷王時任左徒、三閭大夫。遭讒見忌,被謫於沅湘之間。所作《離騷》,影響深遠。其《九歌·湘夫人》雲:“沅有芷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此指伯固所去之處。

“君才”二句:唐代劉禹錫(公元772—842年),字夢得,洛陽人,因參加王叔文集團主張革新弊政,被貶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馬。武陵即在其境內。

“竹枝詞”三句:劉禹錫於唐穆宗長慶二年(822年)任夔州刺史時,學習當地民歌,作《竹枝詞》多首,有序曰:“餘來建平,裏中兒歌《竹枝》……而含思宛轉,有淇澳之豔。……昔屈原居沅湘間,其民迎神,詞多鄙陋,乃作為《九歌》……故餘亦作《竹枝詞》九篇,俾善歌者歌之。”莫徭:隋唐時西南地區少數民族。自雲先祖有功,常免徭役,故以為名。劉禹錫有《連州臘日觀莫徭獵西山》詩及《莫徭歌》。此囑蘇伯固仿效屈原、劉禹錫向民歌汲取素材,創作新詩,並認為古今之人感情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