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語擷萃
女人的眼睛是一個無邊際的國土,倘若有人錯走了進去,那就完了。
就投機鑽營來說,世故的價值永遠是無可比擬的。
鏈接:
1.自然派小說
19世紀40年代俄羅斯文學中一個流派,形成於1842至1845年間。最初是反動文人布爾加林對一批師法果戈理的青年作者的貶稱,後經別林斯基反複闡述,成為俄羅斯早期現實主義派的別名。其重要陣地為《祖國紀事》和《現代人》兩雜誌,以及涅克拉索夫編輯的叢刊《彼得堡風貌素描》(1845年)和《彼得堡文集》(1846年)。
自然派遵照果戈理的創作方向,極力忠於自然(現實),無情地揭開社會的黑幕,在題材民主化和語言大眾化方麵也取得了新的成就。他們站在當時“俄羅斯文學的最前哨”(別林斯基),抨擊農奴製度(格裏戈羅維奇的《鄉村》和《苦命人安東》、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同情小人物的不幸遭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窮人》、謝德林的《錯綜複雜的事件》),揭示都市文明的陰暗麵(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雙重人格》、涅克拉索夫和達裏的特寫),嘲笑官僚(涅克拉索夫的詩),描寫貴族的生活和風習(赫爾岑的《一個青年人的劄記》、岡察洛夫的《平凡的故事》),刻畫“多餘人”的形象(赫爾岑的《誰之罪?》、屠格涅夫的《多餘人日記》),號召婦女解放(赫爾岑的《偷東西的喜鵲》、德魯日寧的《波林卡·薩克斯》)。
40年代上半期,自然派作家的人數還不多,主要使用特寫的體裁。下半期隊伍擴大,佳篇相繼問世,在短短數年間掀起俄羅斯文學史上第一個創作高潮,小說在其中占壓倒優勢。
自然派原是一個以別林斯基為中心、以反農奴製為共同思想基礎的派別,包括一大批具有各種世界觀的作家。1848年別林斯基逝世後,隨著政局的逆轉,內部逐漸露出分化的征兆,到50年代後期,由於在農奴製改革的方法和途徑問題上意見分歧,更演變成為互相對立的革命民主派和自由派。
2.俄國農奴製
15世紀下半葉-19世紀上半葉,俄國在以勞役製為主要剝削形式的地主莊園經濟基礎上建立的經濟、法律製度。農民披束縛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於地主,處於社會最低層,實際上是農奴。
農奴製的形成和發展11-12世紀,在基輔羅斯時代,封建土地所有製的主要形式是世襲領地。王公、大貴族(波雅爾)擁有大量世襲領地,強迫窮人服勞役。
14-15世紀,莫斯科公國大公、王公為鏟除封建割據勢力、建立中央集權國家,實行扶植中小貴族的政策,把土地分封給為國家盡義務(主要服軍役)的人作報酬,使封地製發展起來,逐漸代替世襲領地製,成為封建土地所有製的主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