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主要哲學著作有《四書集注》、《四書或問》、《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西銘解》、《周易本義》、《易學啟蒙》等。此外有《朱子語類》,是他與弟子們的問答錄。朱學遂成為鞏固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強有力精神支柱。它強化了“三綱五常”,對後期封建社會的變革起了一定的阻礙作用。朱熹的學術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響。
⑤白鹿洞書院:位於江西九江廬山五老峰南麓的後屏山之陽、江西省星子縣內。書院傍山而建,一簇樓閣庭園盡在參天古木的掩映之中。南唐昇元年間,白鹿洞正式辟為書館,稱白鹿洞學館,亦稱“廬山國學”。宋仁宗五年(1027年),改稱“白鹿洞之書堂”,與當時的嶽麓書院、應天府書院、嵩陽書院並為“四大書院”,並譽為我國四大書院之首。後又與吉安白鷺洲書院、鉛山的鵝湖書院、南昌的豫章書院並稱為“江西四大書院”。
疊山書院賦
信江北岸,東門嶺上,有一書院依山而造。俯瞰信江,滔滔西去七百年,春花秋月,浪淘盡饒信英雄。此書院也,即疊山書院。
蓋天下之書院,莫以地為名,若鵝湖書院者。或以勝景為名,若嶽麓書院①者。或以名人為名,若疊山書院者。疊山乃抗元英雄謝枋得之號,書院,乃紀念枋得一生忠烈所建。
疊山書院,長廊蜿蜒,樓、堂、園、閣聯為一體。元皇慶三年(1314年),疊山門人為紀念先生建疊山祠;元延祐四年(1317年),朝廷批準疊山祠改稱疊山書院。遙想當年,謝公疊山②一生不事二主,反元被押至大都,絕食而死。時人敬慕疊山凜然大節,皆稱其死得其所。看我煌煌江西,巍然屹立愛國兩座山,一曰文山,一曰疊山。疊山上馬殺敵,下馬寫詩,一生創作悲壯詩詞,文名如雷氣勢宏;一生抗元為百姓,感天動地泣鬼神。林公則徐極慕疊山氣節,親為疊山書院題墨留跡。
觀夫疊山一生,文才武略,精忠報國,人之傑也。以難得之才,懷救世之心,殿試廷對,侃侃而談。言辭犀利,抨擊當時朝弊;氣度從容,議論振聾發聵。報國熱情,如熔岩噴發;愛國之心,照日月之光。然而不得誌於當朝,退隱家鄉。於是乎信江河畔,設館收徒。數年詩書教人,著書立說。精研典章製度,判析春秋微言。分辨易象,儒道源流細探;筆落華章,詩文意氣風發。書文論世,儼然天下太平;學問共研,世事一目了然。君子風度,和氣旁通。閑雲野鶴,共歌江南春月;仙風道骨,同釣信江秋水。濯足江水,掛冠山頭。遊吟於信江之岸,行走於田園之疇。一片明月高懸,萬裏山河如寄。若不鐵騎北來,一生何寄山水。突然元軍南下,掠風挾雷。家國危難,義不容辭。謝疊山目光如灼,憂心如焚。江東十問,筆指當朝權奸;鉛山夜哭,悲祭英雄稼軒。於是乎放下教鞭,募二千餘人馬,揭竿而起,揮師北上,如急流湧起大潮,響雷滾過長空。走馬飛騎,共赴國難。江東馳騁,成就威名。然一介書生,況國勢直下,一木難支,兵敗解甲,占卜人生。屢辭朝召,押至大都,大義凜然,忠貞不屈。至明景泰五年,與文天祥同賜諡。天祥賜“忠烈”,枋得賜“文節”。
疊山去後,已數百年矣。疊山書院,依然當年形勢。宏模巨製,巍峨壯觀。雕梁畫棟,英氣繚繞。飛簷高脊,深邃恢弘。竹木相映,書聲不斷。登高遠眺,千裏風光,盡收眼底。清泠之信江奔騰足下,秀麗之龜峰展現遠方。“清明正大之心不可以利回,英華果銳之氣不可以威奪。”疊山書院,演繹人間忠義,書寫鐵劵丹書。一代革命先驅方誌敏、邵式平,少年求學於疊山書院,無怪乎其形象有疊山之風範,其精神傳謝公之靈魂。吾輩待疊山書院,取恭敬,多造訪,常思慕,可矣!
注釋:
①嶽麓書院: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山東側,緊鄰湘江。1988年1月13日被國務院批準為第三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嶽麓山風景名勝區重要觀光點。書院始建於北宋開寶九年(976年),曆經宋、元、明、清各個朝代,晚清(1903年)的湖南高等學堂也自認嶽麓書院為其前身。今天的湖南大學在嶽麓書院的舊址附近,並且用此名冠於一正式招生的二級學院。
②謝疊山(1226—1289年):謝枋得,字君直,號疊山,與文天祥同科中進士。德祐初以江東提刑,知信州。疊山曾率兵抗元,信州失守後,流亡於福建山區。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四月至大都(今北京),病,遷憫忠寺,不食而死。明景泰七年(1456年)九月,與文天祥同賜諡。天祥賜“忠烈”,枋得賜“文節”。疊山幼小聰慧勤奮。在家鄉有“神童”之譽,成年後愈發才氣橫溢,名聲愈顯,“每觀書五行俱下,一覽終生不忘”。宋寶祐五年(1257年),謝疊山參加科舉考試,與文天祥同科,名列前茅,但在對策中,因指責當朝丞相董槐及宦官董宋臣等權貴的腐敗和罪行,被抑貶二甲第一名。謝疊山不屈事權貴,曾一度拋棄功名,返回家鄉。後雖從政,但在政壇麵對腐敗的朝廷和奸臣當道,便丟下官職,踏上了流離顛沛的道路,或賣卜或教書,空餘時間寫下了大量的詩文。作為我國古代文學史具有一定地位和影響的愛國主義詩人,謝疊山具有淵博的學識,文章偉麗,著作等身,文品和人品都讓人敬仰,給後人留下了極其珍貴的文化遺產。謝疊山主要作品有《詩傳注疏》、《易傳注疏》、《書傳注疏》、《易說》、《十三卦取象》、《十三卦啟蒙》、《易詩書三傳》、《注解四書》、《大學解義跋》、《檀弓解》、《禮經講意》、《五經珍鈔》、《秘籍新書》、《注解章泉·澗泉二先生選唐詩五卷》、《唐詩解》、《文章軌範》等。另外,雜著詩文有六十四卷之多,後人輯成文集多種。其中較通行的有:明代黃溥編輯的《疊山集》共十六卷,清代《四庫全書》收《疊山集》五卷,清代陳喬樅編輯的《謝疊山文集》(附外集)共九卷。
謝疊山以他的人格魅力,以他優美而飽含熱淚的詩情,以他堅貞不屈的堅強意誌,以他愛國主義的情操,感染著一代又一代後人。
在法源寺後街江西會館謝枋得殉難處建祠,現院內還有二層小樓一座,原供謝疊山和文天祥像,為宣武區重點保護文物。
信江書院賦
信水西流煙波籠,山青水碧立書院。信江書院①,江西四大古書院之一,“鍾山峙於後,靈山揖於前;飛懸蒼翠間,書聲起廊亭”。北環信水,西帶豐溪,雕梁畫棟,臨江環山。粉牆砌於紅雲之上,回廊走在翠林之下。亭台高閣遍題清詞麗句,書屋講堂曾來學壇泰鬥。信江書院,盛極一時;儒家之學,光澤一方。
書院初創,名曰曲江,1694年張公創建。信江流水九曲回環,所以如此命名。1712年周公擴建,易名鍾靈講院。“延師主之,召七邑士子肆業焉。”呼喚士子奔四方而來學,延請大儒講經論道,以德化人。好學深思,所以事理明達;胸懷大誌,方成國家棟梁。既講讀於書院之內,又思悟於萬裏之遠。學風日盛,蒸蒸日上。1743年陳公建樓祭祀朱熹,於是更名紫陽書院。三十八年後,康公大興土木,以致氣概不凡,故改口直呼信江書院。自此以後,院名相沿無改,反而名播遠近,成人傑地靈之象征,獨領風騷三百餘年!嗚呼,信江書院一如信江之水,淵源深廣。文理倫理相輔相成,文脈國脈相承相繼。
詩書禮樂,撫樓台而懷往事;道德教化,感先賢而覺使命。當年張公泛舟而來,官任廣信知府。兩袖清風,三江孤月。披肝瀝膽,勵精圖治。百姓感動,欲立生祠。張公拈須含笑:鄉民襄助,共籌學資。草創之功,後世不忘。
嗟夫,書院孕文明,信水書青史!信江書院三百年,故稱人傑地靈;尊師重教到於今,勿忘書院文化之功,所謂青出於藍。改革開放,中華複興,更待以文化人讀書成材!
注釋
①信江書院:坐落在上饒市信州區信江南岸的黃金山上,係江西四大古書院之一。創建於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原名曲江書院,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擴建後改名為“鍾靈講院”。乾隆八年(1743年)在後山建樓以祭祀朱熹,改名“紫陽書院”,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始稱為“信江書院”。
懷玉書院賦
“原始懷玉,贛浙儒山”。群峰開顏麵朝書院聳立,風水這山獨好包裕才子。一座懷玉書院,飽經風霜,卻把聲名遠播,曾與白鹿洞、白鷺洲、鵝湖、象山江南四大書院齊名於世。宋真宗次子趙佑《山院懷古》雲:“講堂特起麵崇岡,朱陸相尋呂與汪,取配鵝湖齊鹿洞,一時名哲滿江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