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文化聖地(2 / 3)

②陸羽泉:位於上饒市信州區茶山寺,上饒市一中內,為茶聖陸羽寓居時所鑿。據上饒縣誌載,“其水似井而傍山,色白味甘,是為乳泉,以土色赤,又名胭脂井”,為“天下第四泉”。

③1915年時任民國上饒縣知縣的段大誠主持修複陸羽泉時,親書“源清流潔”四字篆書於井圈,至今尚存。

④皎然(730—799年):字清晝,本姓謝,為南朝宋謝靈運十世孫,湖州(今浙江吳興)人。曾與顏真卿等唱和往還,又曾與靈澈、陸羽等同居於吳興杼山妙喜寺。詩多送別酬答之作,部分篇什宣揚佛教出世思想。情調閑適,語言簡淡。

⑤朱放:字長通,南陽人。放工詩,風度清越,神情瀟灑,非尋常之比。集二卷,今行於世。

⑥孟郊(751—814年):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省武康)人。四十六歲時中進士,曾任溧陽尉協律郎等職。一生窮愁,不苟同流俗。六十四歲時赴山南西道任官,行至閿鄉暴卒。有《孟東野集》。孟郊存詩四百餘首,其中絕大多數是傾訴窮愁孤苦的作品。詩風質樸而深摯,在當時是另辟蹊徑而富於創造性的。

⑦梅堯臣(1002—1062年):北宋宣城(古名宛陵,今屬安徽)人。字聖俞,以蔭補齋郎,曆任卅縣官屬,後應宋仁宗召試,賜進士出身,官至尚書都官員外郎,預修《唐書》。書成,未奏而卒。梅堯臣擅長的是寫詩,甚受同時代的歐陽修等人的稱揚。

⑧引自《新唐書·陸羽傳》。

⑨陳師道(1053—1102年):北宋詩人。字履常,一字無己,號後山。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十六歲時從師曾鞏。元祐二年(1087年),當時任翰林學士的蘇軾與傅堯俞、孫覺等推薦他任徐州州學教授。四年,蘇軾出任杭州太守,路過南京(今河南商丘),陳師道到南京送行,以擅離職守,被劾去職。不久複職,調潁州教授。當時蘇軾任潁州太守,希望收他為弟子。陳師道以“向來一瓣香,敬為曾南豐”,婉言推辭。但蘇軾不以為忤,仍然對他加以指導。紹聖元年(1094年),他被朝廷目為蘇軾餘黨,罷職回家。他家境貧寒,但仍專力寫作,欲以詩文傳於後世。元符三年(1100年),任秘書省正字。次年病逝。

⑩季疵:陸羽另一字。

陸羽泉賦(之二)

數百年前,一大夫從閩入贛,狀若農人,氣若書生,跋饒州之山,涉信州之水,最喜茶山,癡愛泉水。一日,足踏信水之北丘,品得一泉水特甘美,於是乎,丘上築舍,開山掘泉,吟詩醉酒,引泉煮茶。年複一年,日複一日,偶有所得,輒付竹帛,竟完成一部曠世著作《茶經》。此何人邪?茶聖陸羽。此何泉耶?天下第四泉陸羽泉。

孟郊《陸鴻漸上饒新辟茶山》詩中雲:“驚彼武陵狀,移居此岩邊。開亭如貯雲,鑿石先得泉。嘯竹引輕吹,吟花得新篇。乃知高潔清,擺脫區中緣。”上饒城區茶山寺,結廬著書奇妙處。天下第四泉,陸羽引清流。

古之人言:茶有三德。若酒足飯飽之後,一杯香茗,調身心,理氣胃,然後心舒意泰,悠然自得。此刻品茶的滋味,雖然有得,難稱雅致。若三五朋友,以茶聚會,清香氤氳,古琴悠悠。圍坐相飲,聽歌音曼妙,道人間風雅。茶不醉人人自醉,其時意興如水,情動心搖,談笑風生。茶中世界,或許別有格調。如此茶味,不得陸羽泉水恐怕不能。

常有人自標清高,說茶說酒,談禪論道。色香上論茶品,產地上定貴賤,既不知天時地利人和,又不能怡情葆真養性。亂談禪茶水味,胡吹詩意人生。茶山道上,花簇迷眼。雖稱茶友,其實荒謬。唯知陸羽者,才可稱茶之至友;唯煮陸羽泉者,才可知茶之滋味。

嗚呼,茶有茶道,陸羽著《茶經》,於日用處指出道理,從舌根上拈出真味。論述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飲、之事、之出、之圖,小處著筆,細細拈出,娓娓道來。將普通茶事升格為美妙文化,大而化之,人生百事,天地之理,盡在茶中。

陸羽定居上饒,避風塵之外,隱鬆濤之中。築舍,鑿泉,種茶煮茗,詩書相和。花開、花謝,茶甘、茶苦,徹悟人生,人生徹悟。和氣通泰,茶經與人性俱馨;茶酒相對,心如枝頭茶蕊溫潤。一曲《六羨歌》①道盡茶中情:“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登台;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不懂羨歌,若問陸羽不言,不妨尋訪陸羽泉。

千年古井,清冽依然;莘莘學子,井畔苦讀。也許人生意義就在於平淡無味之中。一杯茶,了悟人間大智慧;一本經,道破人生大哲學;一眼泉,注滿甜酸苦辣味。

注釋

①《六羨歌》:此歌表明了陸羽的恬淡誌趣和高風亮節,他不羨慕榮華富貴,念念不忘的是故鄉的西江水。

陸羽為棄嬰,由西塔寺(龍蓋寺)智積禪師收養,智積禪師俗家姓陸,故羽取陸姓。智積禪師逝世後,陸羽寫了這首《六羨歌》懷念智積禪師。《全唐詩》原注:“(文宗)太和中,複州有一老僧,雲是陸僧弟子,常吟六羨其歌。”智積禪師弟子常吟陸羽這首《六羨歌》。

雙塔公園賦

滔滔信江北岸,兩座古塔擎天,瀝風沐雨,閱盡人間春色。一曰奎文塔,一曰五桂塔,上饒人皆曰雙塔。奎文塔建於明萬曆年間,後由王賡言等重建五級;五桂塔建於清嘉慶年間。因有水患,才建雙塔。公元21世紀,沿信江辟花圃林苑,建雙塔公園。亭榭樓台畫院,假山噴泉音樂。城區平添一景,市民休閑多一勝地。

上饒雙塔,彙信水秀氣,納靈山靈氣。紫氣東來,信水西去,眺雲碧南立,瞻美人北臥①。其聲名之旺,豈虛也哉!蓋以明清建築,傳世已久;古樸莊重,寄寓豐富;人文所蘊,通神達靈。遊人遙想存之,馳神運思,俯仰之間,靈犀所通。登臨雙塔,氣勢雄渾。塔下為江水回旋之深潭,錦鱗耀波;臨岸層台聳翠,挺拔獨秀。沿梯登塔,高瞻遠矚,俯瞰饒城,上善若水,柔情似水,無限風光,美不勝收。雖曆經滄桑,然屢有修葺,雄姿不減;信江築壩,江闊湖平,絕景更妙,雄風更勁。

雙塔遙相呼應,江塔相映成趣。奎文塔七層八角,氣勢恢弘;五桂塔五層八角,底蘊深厚。信江如遊龍之奔走,仙靈所變化。其始經三清福地,終入浩渺鄱湖。沿途數百裏,香火禋祀塔寺無處無之。然上饒雙塔,聲名傳於遠方,傳奇引人遐想。五位進京考生,在五桂塔處搭船相遇。一見如故,海闊天空,徹夜無所不談,直到東方既白。約定考後,無論得失,來此再聚。天公作美,五人金榜題名,高中進士,遂合資建塔一座,並栽植桂樹五棵,喻蟾宮折桂。五桂塔由此而來。

觀雙塔之所修,融自然於一體。築基於信江之岸,結牆於江河之側。跨山丘之高,臨崖壁之懸。堆合抱巨石於彙流之深潭,建壁立翠屏於信江之北岸。左右攬林木青草,上下合天地風光。雙塔對望,山丘起伏鳴鳥相迎於路;塔影落江,水光蕩漾雲霞互照於波。塔既雙挺於兩丘,風當飄遊其中。塔角高翹淩霜,雙塔古意盎然。極神工之變化,乃出有而入無。雙塔建於此,冀望永世長存,所以契誠於幽昧,運造化之神功。

斯處遊覽,有飄飄欲仙之感;淩絕頂時,無鬱鬱不愉之悵。更喜雙塔公園,綠樹成蔭,古樸大方,甚添人文風韻。行人至此,神清氣爽,恣心目之所遊,任緩步之從容。借萋萋纖草,映七彩長虹。觀飛鳥從江上掠過,聽塔鈴伴細細和風。奎文顯淵,龍潭馳懷,流溪落霞,臥龍觀瀾。於是乎,發思古幽情,追文章賢公,遺塵蕩盡,人生從容。

注釋

①靈山睡美人:指位於上饒縣旭日鎮以北,海拔一千四百九十六米,綿延百裏的靈山一段。她,酷似一位熟睡的女子,向左伸展的長發、輪廓分明的臉以及線條優美的身形……圍繞睡美人,有著一個悲憤的愛情故事。人們為了紀念一對恩愛夫妻,把這座山叫做“靈山”,也叫美女峰。

神農源賦

山有山脈,水有水源。若探人類農耕文明之源,當之無愧者,萬年神農源!黃天峰下,神農洞穴,先民居住,遺存萬年;盤石嶺底,人類農耕,世界稻作,最早出現。聞名遐邇,亙古無前:吊桶環遺址、仙人洞遺跡、神農宮溶洞,三大遠古文明,三大人類奇跡,三朵奇葩,譽滿全球,萬古芳豔!

吊桶環遺址,最早打穀場、先民狩獵屠宰場,二場合一,創製史前。稻作栽培奧秘,內中深藏。野稻馴化、燒土成器、刻符記事、天下第一陶罐,盡顯先民智慧;捕獵禽獸、家畜豬羊、以物易物、以穀為食,初興農業文明。立於吊桶環前,望斷青山,激思緒綿延,萬年夢幻,仿佛眼前。古人之創造,令人震顫:磨粗石作刀斧,燒黃泥成盆罐;漁獵農耕生計,原始古村落,綠色田園,原始工業起源、遠古流通交易,哪一樣不是人類的創造、科學的發展?華夏祖先,一個富有創造力的民族,早已巍然出現。萬年水悠遠,萬裏惠澤長;萬年栽培稻,萬代子孫享。青山留印證,考古載史冊,管窺古文明,永世得傳揚!

仙人洞穴,別具風光。先民擇居,冬暖夏涼。原始生態,綠色村莊,沒有床鋪,沒有住房,天當被地當床,群聚而居,捕禽獸,食野糧,原始生活,其樂融融。小荷山下,冉冉升起江南最早炊煙;大源河畔,輕輕飄蕩世界最早稻香。塵囂之外,古樸村落,煙雨山嵐,重巒疊嶂,綠色原野,萬方日光。春則柳嫩花嬌,夏則碧荷生涼,秋則林茂竹修,冬則雪梅淩霜。

原始生態,適宜人類生存;良好環境,育優穀生長。仙女育稻開泉,劬勞千載末見臻功;雷神感仙之忱,揮巨擘以裂泉渠,溉禾稼而澤斯土,“荷橋貢”渾然天成。萬年貢米,廣吸四季雨露,根植特異水土,質譽五穀之首。蛋白質含量高,維生素元素多,晶瑩如玉,香醇爽口。稻分水旱,六糯三早,貢穀為楷;土地肥沃,禾滿大源,稼盈盤嶺。萬年水優,萬年土良,育優質稻米,萬代承傳。曆代皇帝,吃米找萬年。於是乎,年年朝貢萬年糧;於是乎,萬年貢米天下揚,欽定“代代耕作,歲歲納貢”。如今更是名聲響,非物質文化遺產,榮登國榜。嗚呼,若無萬年稻之源,焉來今日之雜交稻!若無稻米之萬年,何來世人之口福享!

萬年神農宮,天然一溶洞,長約七千米,風采冠亞洲,中華洞穴景觀評價一等獎,中國洞穴探險研究大基地。七大遊覽區,五彩風光美。洞瀑、浮石、平安鍾,栩栩如生;石花、龍門、神農田,似煙如夢。東海水晶宮,天地造化無窮。飛瀑無聲懸峭壁,繡帷有狀卷珠簾。洞中神龍河,號稱“中國最美地下河”,色彩斑斕,曲徑通幽。洞穴生物,豐富多彩,驚現世界新昆蟲,發掘潔白新“玉獅”,揭秘科研新成果。穿梭洞中如夢幻,此身仿佛已成仙。誠可謂:洞中僅一刻,世上已萬年!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先,食以稻為源。今日神農源,稻更香,味更鮮。上承先祖德,不廢萬年稻作源;下惠子孫賢,建設華夏米糧縣。文明遺址設展館,世界文化新亮點。開放搞活,擴大品種,踔厲風發,科技興稻。辦稻作文化節,揚古代文明;建稻作文化村,促旅遊事業興。傳承稻作文化,唱響稻作品牌。

滄海桑田話萬年,千古文明一脈承,與時俱進大發展,稻作文化萬年春。

南岩寺賦

弋陽城郊鳳凰山中,南岩禪寺坐落其中。禪寺建在洞穴內,洞穴掩映密林中。“就壁斷麵,成之如畫”;石壁嶙峋,氣勢恢弘,乃禪寺景象在洞穴中。中華第一佛龕,江南一大勝景。黑壓壓一片香客,陶醉在“阿彌陀佛”聲中。

信江西流,龜峰東走,原野依勢變化,武夷高低起伏。天地造化,神靈所鍾。丹霞一片,自然風度。滾滾紅塵,難免顛倒眾生;指點迷津,佛祖是否顯靈?

南岩古寺,曆史悠久;金身三聖,十八羅漢①;巧奪天工,栩栩如生。晉代即有大師駐寺,唐代禪寺重修,南宋雕刻完成佛像。元至正,明崇禎,清三皇(康熙、道光、鹹豐年間),再經修葺,麵目更新。環視洞穴,人不由生虔誠向佛之心。齊永泰點佛家香火,南岩山二十三洞窟,洞洞相環,燈燈相生。唐太和傳南禪衣缽,南岩寺十世興衰,百代更替,禪係永固。數百年晨鍾暮鼓,佛道流通;幾十輩高僧大德,宗脈所從。在家出家,同心如堅。於是依石窟而開寺,結精舍於一堂,雕佛像於石壁,飾華彩於周章。窟中石雕,件件珍品。釋迦莊嚴,彌陀大度。觀音飄逸,普度眾生。羅漢詭異,妙試禪機。其徒眾或賢或聖,齊有誌於佛學,皆勤心於苦行。夙興誦習,時時虔敬。隱石窟學六通,居山寺修八正。或福慧雙修,或清心入定,或振塵高談,或閑居靜聽。香煙嫋嫋,朦朧跪拜人影;綠草簇簇,叢現廟堂生機。般若行,行在山道彎彎;生死因,因果天地輪回。慈悲喜舍,笑看香客相攙,磕頭作揖,步步小心,事事拘謹。四聖諦法,且說五蘊本空,人生如海,深廣無邊,何者可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