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寺賦
廣豐城西博山寺,山巒疊翠,林穀幽深,泉石清奇。因建巨刹,寺名博山,聞名一時。
博山古寺,千年名刹。山因寺名,寺以法傳,傳之千年,香火不斷。禪門五家七宗,各傳心法。門戶雖別,其道歸一,薪火相傳,佛教道統,蓮台演法,蒲團誦經。上接天台法音,下承禪宗法義。增廣福慧利樂,培植莊嚴善根。道德教化,導人向善。七級浮屠,功德無量。
唐天台韶國師承嗣法眼宗脈,開山肇基。宗三世於毛端,圓古今於一念。以國師之尊,卓錫得泉,博山築寺;憑圓融種智,開壇說法,南唐主賜繡佛羅漢像廿有一。猿啼鳥鳴,草木叢林,啟發人性本源;風雲水月,滿目青山,證悟無上菩提。法眼宗派,承上啟下;一花五葉,獨成一家。博山宗寺,由此知名。
宋紹興間,大慧禪師以其道鳴法嗣無住禪師悟本,奉詔開堂。力倡親悟親證,破文字禪之枯燥,默照禪之偏執。別開宗風,引來活水。晴空碧雲,別開生麵。禪教景象,煥然一新。宗門響應,如石投水,一石千浪,萬千者從。奉詔踏足,慕名整冠,看話禪盛極一時。衣帶飄飄,弟子雲集。聖賢名士,四方齊集。談禪說法,鑒古論今。大慧禪法,流傳至今。首徒悟本,親炙宗師教澤,繼承宗師衣缽。昭代,石泉禪師唯興起是圖,乃大建法堂,立佛閣於後,創祖師殿於左,修大殿,正鍾樓,造門廡,莊嚴佛羅漢像。博山禪寺,蔚然大觀。
此後無異元來創曹洞宗博山係。佛動淩空,行氣如虹,流水千丈,風雲萬裏。南北學人,相沿於路,縉紳禪侶,望風而至。禮足求戒者,動輒數萬;景仰膜拜者,不可勝數。或洗耳高談,或閑居靜聽。香煙氤氳,飛錫往來。博山宗風,遂傳天下。
博山古寺,久享盛名。宗師駐錫,威儀奕奕。宗法流轉,熔為一爐。博大精深,佛法無邊。辛棄疾隱居信州,博山寺點燃香火,天地靈魂相撞,身入芝蘭之室,心追蓮花出水。激情豪邁,沙場無回天之力;聰明智慧,禪師有再生之德。寺內密室,促膝長談。心意相契,若蓮花之在池,若幽蘭之生春;情理相投,如露珠之晶瑩,如風竹之清秀。於時寺旁築舍著書寫詞,粗葛短襖,麻履方巾,篋帶飄飄,寄情山水,廟宇聆聽佛義清心。名樓之內層樓之上,望斷煙雲。鬆竹橫斜,花枝亂生。酒亭旗動,雪後梅影。醉裏匆匆,寺佛夢中。歸騎自隨,白發蒼顏,同此生機。至此,博山道譽遠播,當與貴溪龍虎並傳。奈何天妒名寺,明隆慶之年,一場大火一片焦土;“文革”時期,一大浩劫一座空寺。
嗚呼,博山古寺,江南名刹,譽“天下第二叢林”。千年風雨,壁上留名家題詠;緇素共讚,柱頭存大家詩文。“能仁禪寺”,趙樸初墨跡分明;大覺有情,仙佛普度世道人心。方今農曆初一,博山寺廟會開山門,香火繚繞,人來人往,鞭炮聲聲,鍾聲嫋嫋,祈求塵世,溫暖平安。
吳楚分源碑賦
上饒婺源,美在生態,魅在文化。“巍峨俯吳中,盤結亙楚尾。”①吳楚分源存浙嶺,春秋界碑刻遺篇;金戈鐵馬夢裏尋,最美鄉村話古今。皖贛通古道,一山界兩省。縣級第一館②,珍藏吳楚碑。
吳楚地相接,本為兄弟和;春秋無義戰,戰爭偶間歇。兩千年前,吳楚兩國,以鄰為壑。驛站雖通,戰事不斷。界碑或在東,或在西,強者所劃,隨勢變化,總在吳頭楚尾,隻是史跡難覓。清康熙仿製吳楚分源界碑,立於婺源浙嶺之巔,以為劃疆之地,碑高一米七,青石為身。“吳楚分源”四字鐫於石碑,筆力剛勁;“雲湖詹奎”書法名家,一字千金,依地勢分別形勝,借石碑標注曆史。
觀夫浙嶺之山,橫亙皖贛。峰巒綿綿,百裏相接,形勢險要。兵家要衝,徽饒必經通道;雲煙深處,似有無限風光。山中古道,本南北通衢要塞;青石鋪路,曾走車馬徽商。隴頭溪水,彙流兩大水係;山脊高拱,乃作分水之嶺。山嶺寥廓,鄉村盛名。人人見賢思齊,處處高尚遺風。男女老少,古樹下殷勤招待遠客,禮數周到;林中飛鳥,黃昏時結伴歸巢,溫馨如畫。驛路漫長,隔斷喧囂塵俗;往事如煙,獨享千年辛酸。誠如古人詩曰:“清風嶺上豁雙眸,擂鼓峰前數九州。蹯踞徽饒三百裏,平分吳楚兩源頭。白雲有腳乾坤合,遠水無波日月浮。誰識本來真麵目,乍晴乍雨幾時休?”
界分吳楚,雖為古人約定;人無南北,且看神州和諧。文化交融,汲取精華。經濟互補,科學發展;城鄉比翼,區域共榮。兩千年來風雨翻卷,今日大同萬裏晴空。
注釋
①北宋權邦顏詩。
②指婺源縣博物館,館藏文物及文物價值為全國縣級之首。
聚遠樓賦
一首《聚遠樓》,傳頌千百年。東坡送子至德興,名樓方能傳天下。
“山川之寶,唯德乃興。”世人知德興,大都僅知德興中國銅都世界聞名。殊不知,德興山水靈異,生態稱絕;也少知千年聚遠樓的風姿與積澱。登臨聚遠樓,憑眺古今勝跡,盡覽銅都風光,歲月滄桑,峰岩鬥秀,奇山異水,盡收眼底。江南有三大名樓,那就是滕王閣、黃鶴樓、嶽陽樓。王勃①之《滕王閣序》、崔顥②之《黃鶴樓》、範仲淹③之《嶽陽樓記》,使三大名樓增色;而聚遠樓,因蘇東坡一首《聚遠樓》詩,一躍為江南第四大名樓。
德興多山,譽之山城。金山銀山,綠水青山,人居天堂。全國林業百強縣,遂使森林擁抱城市,城市緊貼森林。聚遠樓始建於市郊學宮山上,密林掩映,美不勝收;碧瓦丹柱,鬥拱重簷;風格獨具,氣勢恢弘。登樓遠望,風光無限,樓之雄姿軒昂壯麗,樓之氣勢恢弘磅礴,山城美景一覽無餘。今之聚遠樓前文化廣場,熱鬧非凡,德興曆史名人雕塑遍布其中。樓上樓下幾番感慨,碧窗玉牆映日月,高樓巨柱撐天地。
清代《德興縣誌》,記錄聚遠樓之曆史:建於宋熙寧二年(1069年),為邑內人士餘仕隆出資所建,侍郎劉定作記。元末毀於兵亂,明代進行重修,再毀於清末。遙想東坡當年,亦即元豐七年(1084年)六月,由黃州團練副使移官汝州,過江西湖口,遊石鍾山,乘舟經饒州順樂安河東上,送長子蘇邁④赴德興任縣尉。其間,應同窗德興縣令單錫之邀,遊聚遠樓。一代文豪恍入夢,絕景佳句信可得:“雲山煙水苦難親,野草幽花各自春。賴有高樓能聚遠,一時收拾與閑人。無限青山散不收,雲奔浪卷入簾鉤。直將眼力為疆界,何啻人間萬戶侯。”詩之大氣,廣傳天下。建炎年(1127年),高宗深賞此詩,興之所至,特賜禦書“聚遠樓”金匾。才子作詩,皇帝賜匾,一時傳為佳話。“高皇題禦墨,內翰播聲詩,聚遠樓佳致,名聞天下知。”恩遇之隆,可見一斑。
聚遠樓聲譽鵲起,蘇洵、蘇轍慕名而來,黃庭堅、佛印、趙掂、馬廷鸞緊追其後,名人雅士紛紛登上聚遠樓,並寫下詩歌詞賦。元初,書畫家、文學家趙孟頫遊德興,作詩讚曰:“思陵宸翰坡仙句,雲漢奎光聚此樓。二妙風流是千古,更誇遠景集雙眸。”由此可見,登聚遠樓,看萬家燈火,聽書聲琅琅,別有一番韻味。史載,蘇邁任德興縣尉期間,勤政廉潔愛民,深受百姓愛戴。百姓感其恩,在縣治尉司前建“景蘇堂”,頌揚和懷念眉山蘇氏父子。
嗚呼!一樓興衰係國運,國昌則名樓興,國衰則名樓毀。今之國運,繁榮昌盛,名樓得以重修,士人樂得忘返。吾每來德興,必登斯樓也。觀高樓之宏偉,賞大地之嬌嬈,憑欄遐思,心曠神怡。德昌高速即將開通,德興自然更加不同凡響:夢幻般景觀,詩意般山水,樓外天高雲淡,樓前萬象更新。生態家園德興,笑迎四方賓客。這真是:銅都美景甲天下,聚遠樓前好風光。
注釋
①王勃(650—675年):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出身書香門第,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孫子、王績的侄孫,“初唐四傑”(王勃、楊炯、駱賓王、盧照鄰)之一。王勃天資超卓,才氣橫溢,被舉為神童,與兩位兄長合稱“王氏三珠樹”。二十六歲時(675年),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親,途經南昌正趕上當地都督在滕王閣上設宴。王勃在宴會上賦詩並寫下了這篇著名的《滕王閣序》。隨後在前往交趾途中渡海溺水驚悸而死。本文遂成為他的“絕唱”。
②崔顥:唐朝著名詩人,唐開元年間進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寶中為司勳員外郎。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是他那首《黃鶴樓》,據說李白為之擱筆,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讚歎。《全唐詩》存其詩四十二首。
③範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至皇祐四年):字希文,原名朱說。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諡號“文正”。漢族,祖籍陝西彬州(今陝西省鹹陽市彬縣),生於蘇州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進士,恢複範姓,後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
④蘇邁(1059—?年):北宋人,字伯達,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蘇軾長子。嚐為酸棗尉(《蘇軾文集》卷六八《書邁詩》)。軾貶惠州,邁求潮州安化令,以便饋親,卒於官。事見《東都事略》卷九三七、《宋史》卷三三八《蘇軾傳》。善為文,工書。
陸羽泉賦(之一)
古善茶者,陸羽①為首;言茶之書,《茶經》為首;《茶經》手稿,信州改成;靈感之生,陸羽泉②邊。
吳頭楚尾古信州,青山綠水泉甘美。陸羽唐貞元初來信州,傍山掘得一眼泉,從此斯泉天下名,品為天下第四泉,後人稱之陸羽泉。於是乎,泉邊築小屋,辟茶園;晨起沐朝霞,煮泉茶;夜深浴月輝,改《茶經》。煌煌乎中華燦爛茶史,赫赫兮信州體驗篇章。
陸羽泉兮清又純,風搖茶香落泉上。何曾想,燈影長,陸羽伏泉邊,心得入《茶經》,黑發染成霜;何曾忘,路途遙,訪遍天下山,品盡人間泉;何曾問,一葉杯中天,雲遊識泉品,心去佛經外,究竟為哪般?自從寓居廣教寺,日照泉來漾金波,泉煮《茶經》陸羽醉,《茶經》入泉羽成仙。《茶經》三卷又十篇,字斟句酌在陸羽泉!察三十二個州郡,考茶之生產,行匆匆,急忙忙,駐足山水間,茶趣更為濃,獨戀胭脂井。遠遠上層崖,時宿陌人家,莫歎路途遙,滿懷盛茶香。《茶經》納百川,茶著開先河,陸羽泉旁細思量。溯茶之源,製茶之具,記茶之造,論茶之器,談茶之煮,聊茶之飲,話茶之事,描茶之出,定茶之略,繪茶之圖。天下茶事,盡羅於胸,終贏得陸羽泉美名揚,贏得茶葉一代尤比一代香,贏得《茶經》遠渡重洋奉為至寶。陸羽之泉,“源清流潔”③,名士多遊記,曆代有修複;茶事越千年,《茶經》喜開篇。
半部《論語》治天下,一部《茶經》醉人間。烹泉煮茶,察餘幹冠山石峰;石頭鑿灶,取越溪水煮茶。踏遍青山,廣訪靈泉,最憶是信州。陸羽泉旁,記錄茶事入《茶經》,見證茶聖顯豐功;陸羽泉旁,時作采製、烹煮試驗,常與皎然④、朱放⑤論茶;陸羽泉旁,收集茶事,汲取茶聞,修畢《茶經》。孟郊⑥、梅堯臣⑦來斯地,留下讚美;陸遊、品本中觀此泉,寫下詩文。壯誌高翔,激情溢茶濃;驀然回首,豪情醉玉壺。《茶經》七千餘言,句句用心體驗。天下茶地分三等,“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天下水源為三等,“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采茶之時最講究,“日有雨不采,晴有雲不采”;烤茶之法是關鍵,“持以逼火”,“屢其翻正”。嗚呼!凡成大事者,鐵腳走天下,功夫在詩外。陸羽之泉,陪伴陸羽含辛茹苦著《茶經》;《茶經》一出,泉因陸羽天下揚名,故雲:“羽嗜茶,著經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備,天下益知飲茶矣。”⑧陳師道⑨《茶經序》曰:“上瞭官省,下迨邑裏,外及戎夷蠻秋狄,賓祀宴享,預陳於前,山澤以成市,商賈以起家。”梅堯臣詩道:“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
噫嘻!陸羽泉勝跡不彰已久矣!清末泉改井,空留泉沉香。不修陸羽屋,不種陸羽茶,不掛陸羽像,不點陸羽香。如此遺忘為哪般?殊不知,若無陸羽翁,何來茶文化傳世界?若無陸羽泉,何來《茶經》之見證與體驗?若無陸羽之《茶經》,何來世間共神明?
觀今之饒信大地,欣欣然陸羽遺風澤後脈,巍巍兮古之茶聖啟未來。占天時,“婺綠”占歐盟大市場;擁地利,“饒茶”譽為國茶精華;聚人和,茶鄉茶市引來曠世人氣。吾輩生在信州,長在泉邊,常汲泉以品茗,感而抒懷:陸羽泉水流萬代,依稀季疵⑩笑九泉。
注釋
①陸羽(751—814年):唐代茶聖,字鴻漸,自號東風子,複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朝廷曾召拜為太子文學,遷太常寺太祝。因不肯為官,潛至今信州區茶山寺旁,傍山建舍,環居植茶,鑿井蓄泉,悉心研究茶事,致力於《茶經》的寫作,最終在此完成了世界第一部千古不朽的茶文化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