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①方、邵、黃:指贛東北革命根據地創始人方誌敏、邵式平、黃道。
②蔣介石時任國民黨軍隊總司令。
③或葛源—德興—開化,或葛源—婺源—屯溪,或葛源—玉山—常山:指土地革命時期,贛東北蘇區政府為發展蘇區經濟,先後開辟了由皖南的屯溪,浙江的開化、常山,經由德興、玉山至贛東北蘇區首府橫峰縣葛源鎮的三條赤色貿易路線。
富林蘇維埃舊址賦
虎年新春,淫雨霏霏。驅車萬年富林,訪革命聖地,瞻蘇維埃舊址,聽革命故事,為新年之新時尚也。
小小富林村,革命大本營。遙想當年,風起雲湧,星火燎原。信江河畔,兩條半槍戰惡魔,工農武裝舉大旗;富林村頭,遊擊隊員吹號角;萬年河畔,紅軍戰士飲戰馬。“上有朱毛,下有方邵”,上下齊心,革命成功。白色恐怖何所懼,“工農武裝割據”奪政權,贛東北特委英明決策,避實就虛遊擊作戰。乘軍閥混戰,擴大根據地。黨政軍機關大遷移,十八個單位齊遷富林。紅區心髒地,開辟新天地。
稻作文化發源地①,赤色革命譜新篇。斯年9月9日,紅燈初照,特委開會。邵式平傳達中央決議,方誌敏作出戰略部署:發展蘇區力量,支援中央蘇區。富林會議,贛東北蘇區發展史上重要會議。方邵抵製錯誤路線,實戰戰出真理:蘇區和紅軍不僅沒有損失,反而得到擴大和壯大。從此之後,征萬裏度雄關,風雲高昂驟歌,烽火燃遍萬年,萬年紅旗招展。
且走且看且想,狼煙遠逝物是人非。今日贛東北蘇維埃舊址,為民國初年木質構架平房,斑斑山牆,記憶滄桑。方誌敏、邵式平臥室依然,辦公室、會議室依舊,恍惚之間如見偉人揮斥方遒;軍事、糧食、財政、土地、組織、青婦等部門辦公室,記錄革命發展壯大;槍、炮、地雷、大刀等當年紅軍使用過的武器,闡述“槍杆子裏麵出政權”之至理。撫今追昔,我心飛翔。崢嶸歲月舊,人間日月新;富林老蘇區,舊貌換新顏。繼承傳統,樹立正氣,為黨努力工作,為民創造幸福生活,乃時代之光榮使命。
注釋
①世界稻作文化發源地:即萬年縣大源鄉仙人洞,是一萬四千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古文化遺址。主洞空曠幽深,長六十米,寬二十五米,高三米,可容納一千餘人;左右各有支洞,深長莫測。是我國首次發現的從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人類活動文化遺跡,其出土的栽培稻和陶器,距今一萬年以前,是現今已知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遺存和原始陶器之一。仙人洞不僅以它燦爛的古文化聞名遐邇,而且山色旖旎,風景瑰麗,是盤嶺旅遊區的重要景點之一。據《萬年縣誌》載:仙人洞有八奇:這裏數裏皆石,玲瓏窈窕、千姿百態;絕嶺處峰巒秀拔、峻壁橫披;遇雨則盈山皆壑、瀑布飛流;石山上多古柏高鬆,蒼翠挺立;洞內深處有徑尺小塘,塘水清澈,時有小魚,捉之不見;洞外左側有小河輕歌曼舞,婉轉流淌,春夏水漲又白浪喧響,類似水國。
紅軍岩賦
士可殺不可辱!北有狼牙山五壯士,彈盡糧絕跳山崖;南有銅鈸山十八勇士,不懼強敵躍深淵。狼牙山,在太行山脈,高聳巍峨;銅鈸山,在廣豐境內,崖高壁峭。勇士跳崖處,俗叫“七岩”,亦稱“赤岩”,後因有紅軍十八勇士,舍身悲壯跳崖,1985年命名為“紅軍岩”①。南北兩崖本無名,英雄一跳驚天地!
紅軍岩,鬼斧神工,岩壁峻峭,山崖高聳。當年贛東北革命,這裏是廣豐縣蘇維埃政府和縣委機關駐地。1932年農曆二月初一清晨,五百多名敵軍分兩路偷襲。蘇區紅軍主力開赴閩北作戰,僅留赤警營一個排的兵力,由周排長率領。麵對敵軍突然偷襲,周排長迅速占領七岩高地。敵眾我寡,彈藥缺乏,機關和群眾需要轉移。紅軍戰士,臨危不懼,“三招”對敵:砍下大量鬆毛須,把光坡鋪了個嚴嚴實實;劈竹片爿,紮成一道道彈弓;備起“拉絲炮”,架起“鬆樹炮”。激戰一天,打退敵軍數次瘋狂進攻。紅軍三十多人,以寡敵眾,數百頑軍,無奈歎息。誰曾想,紅軍岩上血戰急,以少勝多出奇跡!那一場場殘酷戰鬥,令大地震撼,山河映血色;那一個個英雄壯舉,令蒼天落淚,江水飲悲泣。
士可死不可辱!戰至傍晚,子彈打光,隻剩十八勇士,且戰且退,退到絕頂,槍筒冒煙,槍支殘缺,血流岩上,誓言響亮:“我們是鐵壁銅牆,我們是人民武裝,保衛蘇維埃,保護工農,死不投降!”戰士眼中,勝利在望:蘇區土地,革命紅旗,到處飄揚;紅色土地,戰鬥號角,到處吹響。在鬆林裏,默默掩埋戰友屍體,人人折一枝杜鵑花,不約而同,舉在胸前,發出無聲誓言:戰友們安息,人在陣地在,紅軍不可戰勝,我們要讓紅旗永遠飄揚!
黑壓壓一片敵人衝來,張牙舞爪,大叫大嚷:“投降吧!你們沒有退路了。”
“我們已經沒有退路,我們多一分鍾堅持,蘇維埃就多一份安全保障。”
前有敵兵,後是深淵。誰說沒有路?戰鬥就是出路!千萬根竹木,就是刀槍,力拔山河兮,拔起竹木,與敵兵,作最後的肉搏!
於是,樹木砸下去,竹子砸下去,石頭砸下去,最後,十八勇士縱身一躍,劈開懸崖一條路,生死不去想!跳下去:“誓死保衛蘇維埃”,“紅軍萬歲”!十八勇士的聲音,在山穀中久久回響……
壯哉紅軍岩!仰望紅軍岩,十八勇士縱身一跳的身影,仿佛在眼前!攀登紅軍岩,極目萬丈深淵,高呼一聲,山鳴穀應,十八勇士跳崖時的呼聲,依稀可辨!
數十年後,鄉賢、著名畫家吳俊發,曾來憑吊,無限感慨,激情難抑,大筆一揮,創作國畫一幅,名《紅軍岩》,記下那曆史瞬間,記錄下那壯烈一幕。一曲英雄交響樂,動人魂魄;一遝信仰教科書,山河刻錄。水滔滔而流下,日杲杲而淩空。紅軍精神,萬古長存!
注釋
①紅軍岩:位於江西廣豐縣嶺底高陽,是縣蘇維埃政府所在地。1932年初,贛東北蘇區紅軍主力開赴閩北作戰,留下紅軍赤警營一個排,駐守高陽,保衛縣蘇維埃政府和縣委機關。高陽在軍潭至嶺底中段,四麵環山。西北通肖村、軍潭,南通嶺底,西南緊連七岩,東北通白花岩、石溪、高莊和浦城念坑。農曆正月三十日,江、廣、浦聯防隊隊長柯世祿、黃善義等率部五百多人,從浦城念坑出發,經棠嶺、劉家田、高莊至白花岩集結。當晚,分兩路偷襲高陽。農曆二月初一清晨,紅軍戰士剛剛出操時,敵人突然發起進攻。因敵眾我寡,又缺乏彈藥,縣委江書記和紅軍周排長率紅軍搶占了七岩,封鎖敵人,掩護機關和群眾向嶺底轉移。當他們完成任務正要撤退時,七岩已被敵人重重包圍。他們誓死不屈,多次打退了敵人的瘋狂衝鋒。戰鬥持續了一天。到傍晚時,紅軍隻剩十八人,子彈已經打光,被逼退到七岩絕頂,前有敵兵,後是深淵。周排長率紅軍與敵展開肉搏,終因寡不敵眾,十八勇士高呼“紅軍萬歲”,跳下懸岩,壯烈犧牲。後人為紀念英勇不屈的烈士,稱“七岩”為“赤岩”,1985年命名為“紅軍岩”。為緬懷革命先烈,激勵後人,當地黨委、政府,在紅軍岩上刻字“紅軍岩”,並興建“紅軍岩紀念亭”和“紅軍岩紀念碑”。巨岩鐫刻的“紅軍岩”,為毛澤東手書體,字深度三厘米以上,字高二至二點五米。紅軍岩紀念亭坐落在岩石上,鋼筋混凝土,六角亭內兩柱之徑距三米二,內高三米八,紅色琉璃瓦屋頂,柱油漆,天花板繪製紅星圖案,六塊長條分別繪製了當年紅軍戰鬥場麵。用花崗石鐫刻了“紅軍岩紀念亭”六個字。紅軍岩紀念碑:花崗岩石墊(高二點五六,厚零點八米,寬一點二米),碑上鐫刻了當年十八勇士跳岩就義事跡。
北上抗日先遣隊賦
懷玉聳起,金戈鐵馬,氣勢如虹,一座豐碑高高矗立;出師未捷,英雄落淚,亙古悲歌,一生清貧世世景仰。
遙想當年,霜天清曉,烈馬嘶風,紅十軍團奉命北上寧滬杭,方誌敏臨危統領抗日先遣隊。敵軍圍困萬千重,苦戰懷玉血成河。粉碎圍追肝膽瘁,摧堅陷陣賊心寒。獵獵紅旗,猶在山頭飄揚;殺聲如雷,似在心中震響。
北上抗日先遣隊①,中華民族好兒郎。壯哉,國難當頭,赴湯蹈火!勇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偉哉,橫刀立馬,浴血奮戰!悲哉,同室操戈,縛我英雄!貪婪鼠輩,仔細搜身,夢想發財,豈料英雄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山之南,為紅色之邦;山之北,乃可愛家鄉。忠魂猶在,革命精神灌注山水之間;薪火不滅,偉大事業劈波斬浪繼往開來。閩浙贛皖數百裏轉戰,陣陣硝煙化做天邊雲彩;幾千男兒舍生取義同仇敵愾,滿腔熱血灑遍錦繡河山。
今日懷玉,披綠擁翠。春風怡人,山花爛漫。回首往事,情何以堪!家國破敗,民族危亡。兄弟鬩於牆,日寇野心狼。為民族大義,北上抗日,視死如歸,當仁不讓;為革命成功,局部犧牲,功垂青史,千秋榜樣。
懷玉紅楓,鮮血澆灌。清貧頌歌,天地絕響。撫今追昔啊,吾為北上抗日先遣隊吟唱!
注釋
①北上抗日先遣隊:1934年夏,日本帝國主義進一步擴大對華北的侵略,國民黨軍也以重兵,對中央蘇區進行第五次大規模“圍剿”,向蘇區腹地進攻。在此形勢下,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決定,以紅七軍團組成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立即向閩、浙、皖、贛邊出動,宣傳我黨的抗日主張,以推動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
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下轄三個師,共六千餘人。尋淮洲任軍團長,樂少華任政治委員,曾洪易(後叛變)為中共中央隨軍代表。1934年11月4日,與新紅十軍合編為紅十軍團。劉疇西任軍團長,樂少華任政治委員,紅七軍團編為第十九師,新紅十軍和地方部隊編為第二十師、第二十一師。1935年1月中旬,紅十軍團向閩浙贛蘇區轉移。進至德興縣港頭村時,遭國民黨軍絕對優勢兵力襲擊,部隊被截成兩段,主力約兩千人,被合圍於懷玉山地區。經七晝夜頑強戰鬥,指戰員大部犧牲,方誌敏、劉疇西在突圍中被俘,後於南昌英勇就義。先頭部隊一千餘人在參謀長粟裕、政治部主任劉英率領下,突過封鎖線進入閩浙贛蘇區,經過整編,組成五百餘人的紅軍挺進師。此後,挺進師在師長粟裕、政治委員劉英率領下,轉戰至浙南,開辟了浙南遊擊根據地,堅持遊擊戰爭。
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雖遭失敗,但擴大了共產黨和紅軍的影響,推動了群眾性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配合了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