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耿耿忠心(1 / 3)

忠臣廟賦

鄱陽湖中最大的湖心島,一座明朝建立的忠臣廟坐北朝南,江王殿、觀音殿、忠臣殿前後三進,懷忠樓、昭武祠、僧舍二左一右,一對石獅對天怒吼威武欲騰,諸多將軍塑像神態各異栩栩如生。顧名思義,忠臣廟供奉的不是神仙也不是菩薩,而是忠臣。誰為忠臣建廟?忠臣又是誰呢?

原來,鄱陽湖大戰,前後五十六日,終以陳友諒①敗、朱元璋②勝而謝幕。《明史太祖本紀》載:廿三年秋丁亥陳友諒號兵六十萬。陳與太祖遇於康郎山,太祖分軍十一隊禦之。此乃一場驚天動地之血戰,兩軍勢力,十分懸殊。陳軍船艦,又高又大,聯舟布陣;朱軍一色小船,裝備落後,攻勢難成。大戰之中,朱元璋生命危在旦夕,千鈞一發之際,部將韓成與他更換衣袍,才使朱元璋死裏逃生。朱重整旗鼓,丁普郎③等三十六名壯士充當“黃蓋”,鄱湖上演“赤壁大戰”。戰況慘烈,丁普郎身披十餘劍,首脫猶執兵若戰狀,直立不仆。殘陽如血,湖水鮮紅,敵軍大敗,明朝基業一戰奠定。

“鄱陽龍虎鬥鏊兵,廟祀康山垂令名。”戰後數月太祖康山建廟,奉祀韓成、丁普郎等三十六位將士忠臣。血戰康郎,幾許頭顱酬壯誌;氣吞彭鏊,千秋廟宇祀忠魂。後人多有感慨,詩雲:康郎山色對湖開,碧血猶濺救生槐。襄漢鯨魚翻巨浪,濠梁龍虎集群才。官亭傾滿英雄淚,畫角吹殘草森哀。三十六公遺像在,須眉不減漢雲台。

廟宇作史,青山為證。歲月崢嶸,康山忠臣廟飽經風雨滄桑,曾經受火災二十次、水災兩百次、毀後重建十五次。是什麼力量讓廟宇不倒?又是因為什麼數百年香火不斷?天地有正氣,忠臣英靈激濁揚清;人們祭尊忠臣,人們不要戰爭需要和平。跨越曆史門檻,追思水上之戰,依稀可見,忠勇將士金戈鐵馬,浴血疆場;依稀可聞,古戰場之戰鼓聲聲,殺聲激越。忠臣猶在,虎炳千秋,正氣長存,名垂青史。看今之鄱餘,已天翻地覆,城湧歡歌。杜鵑花香魂縷縷,鄱湖水長流不竭。一湖清水普照陽光,和諧社會文明富強。

注釋

①陳友諒(1320—1363年):一說湖北沔陽人(今湖北洪湖人),一說是湖南湘鄉金藪鄉屬南村人。大元後期偽漢政權建立者。年輕時曾為縣吏。元末農民戰爭爆發後,參加徐壽輝、普勝、倪文俊等人領導的天完紅巾軍,初為簿書掾,後以功升元帥。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九月,倪文俊謀害徐壽輝未成,逃奔黃州,陳友諒趁機襲殺倪文俊,並其部眾,自稱宣慰使,隨後改稱平章,掌握天完實權。此後兩年繼續進行反元戰爭,攻取安慶、池州、龍興(今江西南昌)、瑞州(今江西高安)、邵武、吉安、撫州、贛州、信州(今江西上饒)、襄陽等地。

至正十九年九月,陳友諒殺害了在反元戰爭中功勞卓著的天完將領趙普勝。同年十二月,殺徐壽輝左右侍臣,挾持徐壽輝,自稱漢王。次年閏五月,殺徐壽輝於采石,自立為帝。建國號大漢,改元大義,以恢複漢族王朝的統治為號召。仍以趙普勝為太師,張必先為丞相,張定邊為太尉。

漢政權建立後,一麵繼續進行反大元戰爭,一麵把軍事重心放在對鄰境朱元璋部的戰爭上。陳朱之間的戰爭是封建統一戰爭,前後進行了三年多,曆龍灣、江州、鄱陽湖幾次重大戰役。大漢將士多數是天完舊屬,對陳友諒的篡權奪位深為不滿,在戰爭中相繼倒戈降朱,使陳友諒接連敗北。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至八月陳又與朱元璋戰於鄱陽湖,史稱“鄱陽湖之戰”。朱元璋采納郭興的建議,用火攻擊敗陳軍,陳友諒突圍時又起大戰,陳從船艙中探頭出來,竟中流矢而死。

②朱元璋:元朝天順帝天曆元年九月十八(1328年10月21日)丁未時,出生於今安徽省鳳陽縣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原名重八,後改為興宗。參加元末農民起義後改名為德裕,最後再改名為元璋,字國瑞。

明洪武元年(1368年),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推翻了蒙元的暴政,建立了全國統一的封建政權——明朝。在位期間,為了緩和尖銳、複雜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各集團之間的矛盾,實行了抗擊外侵、革新政治、發展生產、安定民生等一係列有利於社會前進的政策,在政治、經濟、軍事、思想等方麵大力加強君主專製的中央集權統治。與此相適應,在法律思想上鑒於元末法紀縱弛導致的各種弊端,認為“朕收平中國,非猛不可”。

③丁普郎:元末黃陂(今屬湖北)人。初為陳友諒部將,後降朱元璋,授行樞密院同知,數有功。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從元璋援南昌,與陳友諒戰於康郎山,力戰死。

九仙山城堡賦

廣豐西南六十裏,有仙霞嶺支脈九仙山①,山勢陡峭,峰如斧削,易守難攻;山腰險地,城堡巍峨,古跡斑斑。明清農民起義山寨,今為訪古之勝地。

巍乎九仙山!立贛而交閩,極東南形勝之至。連仙霞而凸起,接銅鈸而秀逸。其林藪茂密,其山泉奔流。白雲舒卷,飛鳥翔集。登九仙山之巔,坐觀閩贛,天下之小,猶如彈丸。明末清初,官逼民反,義軍安營紮寨,建有一座城堡。墾田種糧,築塘養魚,抗圍剿七年有餘,險要處多有遺跡。

我驚其神奇,於是心生歡喜,輕裝出發。經樵夫之仄徑,曆怪石之崎嶇。遇山嶺而繞,避亂石而走。或仰而望,或環而顧。英雄豪氣,如在目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觀山勢高峻,察地形險要。三麵懸崖,北有小道。峰巒羅列,如戟斜插。懸崖百仞,泉流轟響。若拾級登梯,攀葛挽藤。沿羊腸小道,白雲障眼。遠山嵯峨,近樹相牽。岩將頹而未墮,峰入雲而獨懸。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鷹愁鳥倦,易守難攻。況西麵臨水,清流生煙,碧波萬頃,一望無際,此又得天然城池,難得屏障。

當年楊文,揭竿而起,率眾舉事,對抗清軍。九仙山上,擺開戰場,建城堡,修棧道,鑿池塘,東南北門高聳,聚義廳好漢雲集。楊文、楊武,豎起大旗,安營紮寨,憑險固守,九千官兵,因義相聚;四方農民,紛紛響應。清五朝三省兵馬會剿,義軍頑強抗敵。進則開山門出擊,搖旗下山,萬眾呐喊,追殲清軍,殺富濟貧。朝野上下,無不震驚;清軍團團圍困,意欲斷糧。退則閉山門養息,講文習武,耕織漁獵,豐衣足食。官兵平等,其樂融融。儼然世外桃源,人間仙境。清軍圍山兩年,依然堅如鐵桶,時有新穀、鮮魚拋下山來,清軍大驚,無奈撤兵,另作圖謀。乃陰招內應,密炮轟山,楊文巡關時,亂炮中喉,山寨無主,先後投降。憑借天然屏障,義軍威震東南。七年奮戰,殊為神奇。

往事如煙,今人懷古。城堡巍然,險峻依舊。牆垛高聳,古風猶存。不見刀光劍影,鼓角爭鳴,隻餘千年神秘事,鐵血傳奇。世人於是疊石為枕,濯足山泉。我看山下遊客、商賈往來,絡繹不絕。太平盛世,繁榮興旺。頓時心懷遐邈,流連難去。念家國天下,民心所歸。以史為鑒,感慨不已。

注釋

①九仙山:位於江西省上饒市廣豐縣銅鈸山鎮的東北,屬武夷山東段北麓,海拔高五百七十一米,山勢險峻,三麵懸崖峭壁,僅北麵有小道可登。九仙山城堡是清朝楊文起義軍的遺址,1987年被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我省唯一一處保護較好的省保農民起義軍古遺址。當年義軍在山上修棧道、建營寨、築城堡。目前,東、南、西、北四座城牆牆基保存較好,上世紀80年代修繕了南城門和修建了楊文的衣冠塚。攀爬古棧道,安裝護欄的石窠曆曆可見,真有“一夫當關,萬夫莫入”之感。到九仙山之巔,九仙湖、軍潭山、老人峰、杯交石等盡收眼底;與白花岩(廣豐三岩之一)、靈鷲峰、梳頭峰、美乳峰諸峰爭雄。山的東北側是懸崖峭壁,中部有一石洞,是起義軍的軍餉庫。傳說尚有三十五大箱金銀珠寶沉睡在藏寶洞裏。後人為紀念九千名起義軍在此曆時七年的抗清,又稱九仙山為“九千山”。

紅色葛源賦

橫峰之北,弋陽之東,有古鎮葛源。葛之源,赤之都,中國曆史文化名鎮,國家紅色經典景區。路盤旋,高樓雲天;東來雁,歡聲笑語。一年四季,春色永駐人間;滄海桑田,老區與時俱進。

葛之源,生態大文章。漫山遍野長野葛,溪水源頭出深山。東漢末年,葛玄雲遊,見斯地根根青藤,藥食兩用,渾身是寶,喜之愛之,遂以姓氏命名,謂之“葛”;發現葛的地方,取名“葛源”。隋末唐初,葛粉加工成事業;明清時期,敬獻朝廷成貢品。曆千載去秋而來春,葛成橫峰主導產業,譽“中國葛之鄉”,稱“中國葛根原產地”。種葛農戶逾三分之一,國內市場二者有其一。橫峰縣小,葛源鎮大。邊貿市場,三街六巷,商賈雲集,氣象萬千,有“小小橫峰縣,大大葛源街”之譽。礦產資源價值高,鉭礦儲量冠亞洲。史上葛源因葛而名,未來葛源因鉭而富。

紅蘇區,人生大課堂。隋末唐初,蘇、馮定居;貞觀三年,鄭姓遷徙;延至宋代,遂成繁華集鎮。當年方、邵、黃①,翻身求解放。兩條半槍鬧革命,工農武裝跟著黨。平債均分土地,打倒土豪劣紳。民國二十年,贛東北特區領導機關遷駐葛源,成立蘇維埃工農政權;次年成立中共閩浙(皖)贛省委,建立閩浙(皖)贛省蘇維埃政府,葛源成贛東北革命根據地心髒。方、邵、黃叱吒風雲,紅十軍氣勢如虹。一道道紅色指令,從葛源發出,革命鬥爭風雷激蕩。中共閩浙贛省委、省蘇維埃政府、省軍區司令部、列寧公園、紅軍廣場,葛源駐紮黨和人民的機關。方誌敏領導蘇區,不唯書,不唯上,隻唯實,敢想敢幹,注重創造。開展武裝鬥爭,領導土地革命,建設工農政權,葛源不簡單!軍事鬥爭、政權建設、黨的建設、文化建設,成蘇區模範!建設外貿體係,發行股票債券,創辦經濟實體,蘇區自給有餘,數次支援中央。保衛蘇區,保衛葛源,艱難困苦,眾誌成城。男女老少齊動手,鄉鄉村村造地雷。正規紅軍、地方紅軍、群眾武裝三位一體,地雷戰、伏擊戰五次三番。“圍魏打趙”,避實就虛。紮口子、斬蛇頭、切尾巴,全是新招;守夜、打號銃、查路條,固若金湯。蔣介石②哀歎:“進入贛東北地區,軍隊如入沙漠,無從棲身覓食。”鬥爭雖殘酷,文化鑄堅強,建列寧公園,創工農畫室,唱革命歌謠,鼓必勝鬥誌。書籍種類繁多,印刷門類齊全。根據地由弋橫而信江,由信江而贛東北,由贛東北而閩浙皖贛。1931年11月,全國蘇維埃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毛澤東授予方誌敏一枚紅星勳章;1934年1月,全國蘇維埃第二次工農兵代表大會,毛澤東讚揚閩浙皖贛省“蘇維埃模範省”。蘇區軍民,歡欣鼓舞,鬥誌愈堅。

大開放,蘇區好主張。製定大開放政策,打通對白區邊貿。與周邊省合作,對各省區開放。開放路徑,隨時調整,或葛源—德興—開化,或葛源—婺源—屯溪,或葛源—玉山—常山③。開放浪潮,一浪高過一浪。建立貿易誠信,保護貿易自由,鼓勵私人開店,允許外來經商,成立對外貿易機構,歡迎白區來蘇區發展。大開放促進大發展,大發展促進蘇維埃鞏固壯大。

新葛源,蓬勃大氣象。河澤棋布,原野青曠;岡巒逶迤,山川綿長。舊址群,保存完好;楓樹山,層林盡染。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三處,省市級文物保護舊址三十多處。根據地舊址肅靜莊嚴,紅軍學校英才輩出,紅軍操場楓木成林。歲月悠悠,烈士音容猶存;翠柏蒼鬆,革命標語高懸。葛源好兒女,誌存高遠。在家謀創業,離鄉致富忙。老街保護,新區開發,古鎮新城相得益彰。沼氣池環保家園,自來水方便農家。草肥水美,稻香果甜,其景榮華,其誌堪嘉。大規劃,成立舊址管委會,做大做強紅色旅遊,搞好搞活城鎮經濟;大綠化,實施封山育林,深化造林綠化,提高生態美譽度,提升人居舒適度。培育旅遊重鎮,打造文化名鎮,聚生態、旅遊、商貿於一身,融車流、人流、物流於一體,新農村,新作為,新景象。青山綠水相擁相繞平疇沃野,茂林修竹相掩相映嶄新民居。老街透露悠悠古韻,新鎮勃發生生氣息。接革命紅旗,葛源人同心同德,同譜和諧之曲;承先烈遺誌,葛源人奮勇爭先,共繪美好圖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