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可不是傻子,讓他遠征?不付出點代價,他會幹嗎?
李正立即電告大總統,無論是八路還是國軍,都是中原人民,一奶同胞,遠征軍又是為國出戰,他不會見死不救。他可以幫忙,但前提是,要了解實際情況。
這個要求不過分,於是,大總統派何應欽立即和李正會麵。
何應欽不敢怠慢急匆匆趕到已經回師太原的李正部隊,會見李正。
經過何應欽的介紹,李正才有所了解。
緬甸的地形呈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形,分成以首都仰光為中心的下緬甸和以瓦城為中心的上緬甸。
從遠征軍的軍事角度分析,下緬甸應該以仰光、勃固、毛淡棉為支點,在海軍的支援下形成三角防線。
而上緬甸則應該形成以瓦城、臘戌、景棟為支點的三角防線。
這兩個三角防線的連接點就在同古和其右翼的卑謬。這兩個點平行地卡在上、下緬甸的兩條通道上,可稱其為咽喉要道。
如果中、英兩國有機動性較強的充足兵員投入,那麼守住上下緬甸的兩個三角絕非難事。
而日軍在攻占緬甸的打法也基本和遠征軍的打法一致。
如果中國軍隊能夠早早入緬,熟悉情況,構築陣地,協調好指揮,日軍要破開毛淡棉-勃固-仰光這個三角地帶恐怕就難了!即使日軍動用重兵或動用海軍,也很難奏效。
過均可已在戰局不利的情況下,中、英軍隊也可從容退至上緬甸中樞瓦城,甚至退至臘戌八莫密支那一線。那時候就可以增調或是集中兵力,縮短戰線,既可以與敵決戰。
其時,日軍在東南亞戰線已經過長,兵力己經不夠使用,各地增兵有限。
如此一來,一旦形成持久戰,對日軍極其不利。
然而,那個在中東戰場被德國人打下來,又在太平洋戰爭中被日本人痛打的美英荷澳盟軍總司令,現任駐印軍總司令的韋維爾雖然自己狗屁不是,卻依然瞧不起中國人。
因為中原這個地大物博的疆土,曾經被他們動動小指姆就打得賠款割地求饒!那些數量眾多道貌岸然的中原大官小僚無不自私腐敗!怎能成為紳士之國的戰友?!更何況緬甸人早就對中原人心生反感、歧視和不屑,甚至強烈呼籲把中原人趕出緬甸。在此種情路況下,英國人怎敢把數量眾多的中原軍隊放進來?
而就是在這種熱臉貼冷屁股的情況下,中原遠征軍自告奮勇的來了,而且還挺認真,真心想幫助緬甸。
中美英三方各懷心思,就像三泡尿尿不到一個壺裏似的,結果必然不會盡如人意。
英國人的猜疑和戰鬥意誌低下,美指揮的扯皮,造成了這次行動的遲緩和各種政治圖謀的摻和,致使難以短時間內形成理想的軍事戰略態勢!
而此時的德日法西斯有如天助,一路破竹,幾乎戰無不勝。
另外,日軍占據著漫長的泰緬邊境出入幹道。
而有些日軍熒惑的緬甸人還做夢想著依靠日本人爭取民族獨立呢?他們給日軍帶路、提供情報信息。
中原軍隊一來,對於緬甸人來說,就像貓抓耗子,多管閑事!
於是,大好的時間就這樣白白的流失了!
終於,經聯合國居中斡旋,兩個月後,國軍才進入緬甸,防禦緬泰側翼景棟。
這也就是國軍,要是換成李正部隊,早就轉身走人了。死你媽去吧?亡國才好呢!管咱鳥事?不識好歹的東西!
五萬國軍開赴景棟,接防英緬駐軍。
此時,敗局已定,仰光危機!
也就是說,人家是感受到了危機,並且知道敗局已定的情況下才允許國軍入境找死的。
最寶貴的時間,給耽誤了。國軍進入緬甸,等於鑽進了人家設計好的圈套裏。
在國軍被拒入緬的同時,日軍在毛淡棉,勃固當麵的泰國邊境集結了大量兵力,與英緬軍隊展開激戰。
日軍飛行團一開戰就展開了空中打擊,緬英空軍升空攔截。隻是,不敵日軍空中力量,大部分飛機被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