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本海默為試驗場起了個古怪的代號“三一”,有人認為這是三位一體的縮寫。
1945年7月初,在阿拉莫戈多沙漠上,一座高達30米的鐵塔豎立了起來,原子彈爆炸實驗就將在這個架子上完成,大卡車裝的就是供第一次核實驗使用的原子彈“大男孩”。
這時的“大男孩”還沒有裝上核裂變物質,這次試驗的代號為“複活日”。
當原子彈實驗在阿拉莫戈多沙漠準備就緒的時候,美國總統杜魯門正準備去德國參加波茨坦會議。
希特勒死後,德國宣布投降。為了協調處理德國戰敗後的相關問題以及對日作戰等有關事宜,同盟國決定於在德國的波茨坦舉行首腦會議,這次會議的代號為“終點”,表示這將是二戰期間最後一次盟國首腦會議。
杜魯門到達波茨坦時,在萬裏之外的阿拉莫戈多沙漠,美國的核試驗人員也把核裂變物質放入了“大男孩”的肚子裏。
杜魯門此舉就是為了抬高自己的身價。
淩晨十分,阿拉莫戈多沙漠試驗場一片忙碌。
試驗人員在遠離試爆區域十四公裏以外的一座小山頭上設置了觀察所,二百多名著名的科學家和軍事專家都懷著緊張激動興奮的心情,等待著那震驚世界、驚心動魄的燦爛一刻。
沒有巨大的爆炸聲,有的隻是時間奇景和百級的地震。
“大男孩”轟然爆炸,一個蘑菇狀的大圓球突然升到了10000英尺以上的高空,爆炸核心的鐵塔也被高溫在瞬間蒸發得無影無蹤!
原子彈爆炸的強烈光波,使成千上萬人雙目失明;6千多度的高溫,把一切都化為灰燼;放射雨使一些人在以後20年中緩慢地走向死亡;衝擊波形成的狂風,又把所有的建築物摧毀殆盡。處在爆心極點影響下的人和物,像原子分離那樣分崩離析。離中心遠一點的地方,可以看到在一霎那間被燒毀的男人和女人及兒童的殘骸。更遠一些的地方,有些人雖僥幸還活著,但不是被嚴重燒傷,就是雙目被燒成兩個窟窿。
在閃光、聲波和蘑菇狀煙雲之後,火海和濃煙籠罩了全城,在方圓14平方公裏內的所有房屋建築被摧毀。
在16公裏以外的地方,人們仍然可以感到悶熱的氣流。
這場爆炸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以至於整個美國西南部都感到了爆炸的餘波。
為隱瞞真相,美國編織謊言說是阿拉莫戈多軍事基地的彈藥庫發生了爆炸。
奧本海默麵對核爆炸的巨大威力,引用了印度古詩中的名句表達自己的感想:“如果一千個太陽在天空一起放光,人類就會滅亡,我似乎成為死神,成為世界萬物的毀滅者!”
原子彈的成功也使美國在波茨坦會議上握住了一張絕對致勝的王牌。
英國首相邱吉爾知道了美國原子彈爆炸的消息後,第一反應就是美國終於有了結束太平洋戰爭的工具,盟軍用不著到日本登陸作戰,蘇聯也用不著再出兵中國東北了,隻要把原子彈扔到日本本土,日本就能停止最後的頑抗。
斯大林知道美國是製造原子彈的目的,那就是想取得戰後的主導地位。斯大林假憂心忡忡,督促國內,加緊研製原子彈。
波茨坦會議結束時,通過了一項對日本的決議,史稱“波茨坦公告”,公告敦促日本政府立即命令所有武裝部隊無條件投降,否則,日本就隻有“迅速和徹底地毀滅”。
日本沒有意識到“迅速和徹底地毀滅”這一警告的背後,就是將使用原子彈的暗示,認為該公告沒有說明天皇的地位,所以拒絕了“波茨坦公告”。
美國有了威懾世界的超級武器,奠定了它日後稱霸世界的基礎。
此時,美國準備使用原子彈的想法卻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對。
奧本海默認為日本的失敗已成必然,即使不靠原子彈,也能取得對日戰爭的勝利。從文明和道義的角度出發,他極力反對使用原子彈。
許多親眼見證也知道爆炸的核物理學家、科學家們聯名上書,表示使用原子彈雖然可以獲得軍事上的勝利,但因此而激起全世界的恐怖,因此而促使有條件的國家都去生產原子彈,世界格局必然再次大亂。對於老美此時的地位來說,則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