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七章 抗美援朝(2 / 3)

聯合國部隊根本沒想到華夏國部隊會入朝參戰,一時間措手不及。

華夏軍隊以1個軍的主力配合朝鮮人民軍在東線進行阻擊,集中5個軍另1個師於西線給“聯合國部隊”以突然性打擊,將其從鴨綠江邊驅逐到清川江以南,挫敗了“聯合國部隊”企圖在兩個月內占領全朝鮮的計劃,初步穩定了朝鮮戰局 。第一次戰役,華夏誌願軍共殲敵15000多人。

11月24日,華夏誌願軍按照預定計劃,將“聯合國部隊”成功誘至伏擊圈後,給以出其不意的猛烈打擊。

“聯合國部隊”大敗,兵敗如山倒,聯合國部隊被迫放棄平壤、元山,分別從陸路、海路退至“三八線”以南。

第二次戰役華夏誌願軍共殲敵36000多人。

12月31日,為打破美國政府“先停火後談判”,爭取喘息時間,卷土重來突破“三八線”的陰謀,華夏國誌願軍集中6個軍的主力,對依托“三八線”既設陣地進行防禦的“聯合國部隊”發起全線進攻,將其從“三八線”擊退。並收複已被聯合國部隊占領的漢城(現韓國首都首爾)。第三次戰役誌願軍共殲敵19000多人。

1951年1月25日華夏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為製止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發動的攻勢,爭取時間掩護後續兵團到達,進行反擊準備,在“三八線”南北地區進行的防禦戰役。

誌願軍連續取得三次戰役勝利後,主力轉入休整。

“聯合國部隊”發現因為朝鮮太窮,華夏軍隊又非本土作戰,補給困難。便在休整後,展開反擊。抗美援朝戰爭第四次戰役開始。又是一場大勝仗。

不久,為了不腹背受敵,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撤出漢城。

麥克阿瑟同杜魯門在侵朝政策上發生嚴重分歧,杜魯門於1951年4月11日撤銷麥克阿瑟的職務,任命李奇微為“聯合國部隊”總司令。

1951年4月21日,將“聯合國部隊”扼製在“三八線”南北附近地區。第四次戰役誌願軍雖有較大損失,但仍殲敵78000多人。

1951年4月22日至6月10日,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為挫敗美國為首的“聯合國部隊”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從側後登陸配合正麵進攻的企圖,在“三八線”南北地區進行的大規模反擊戰。以進攻粉碎“聯合國部隊”的側後登陸計劃,奪回戰場主動權。

誌願軍由於第19、第3兵團的到達和原在元山地區休整的第9兵團重返前線,兵力已居優勢。

根據一號首長提出的“戰爭準備長期,盡量爭取短期,殲滅其有生力量,奪回戰場主動權”的指導方針。華夏誌願軍發起抗美援朝戰爭第五次戰役!

誌願軍集中11個軍和朝鮮人民軍1個軍團的兵力,於西線實施主要突擊,再次越過“三八線”,直逼漢城;至1951年6月10日,戰線穩定在“三八線”南北地區。第五次戰役誌願軍共殲敵8萬多人。

經過7個多月的軍事較量,美國政府已認識到如將主要力量長期陷於朝鮮戰場,則對其以歐洲為重點的全球戰略極為不利;加上國內外反戰情緒日益高漲,因此,決定轉入戰略防禦,準備以實力為基礎,同中朝方麵舉行談判,謀求“光榮的停戰”。

1951年6月初,美國政府通過外交途徑向中朝方麵作出了通過停戰談判結束敵對行動的建議。

中朝方麵經過五次戰役之後,也深可感到己方軍隊在技術裝備上,仍處於劣勢。在現有武器裝備條件下,要想在短時間內殲滅敵人的重兵集團,雖然不無可能,但是卻是困難的。

鑒於美國已表示願意談判,中朝雙方商議後,決定“充分準備持久作戰和爭取和談達到結束戰爭”的戰爭指導思想,和在軍事上采取“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

據此,中朝雙方適時進行了戰略轉變,由運動戰為主轉變為陣地戰為主,由軍事鬥爭為主轉變為軍事、政治外交鬥爭“雙管齊下”。在作戰指導上,由打小殲滅戰逐步過渡到打大殲滅戰的方針。